十二载春风化雨路!这里有位红绿灯下的“巾帼宣讲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07:19 1

摘要:说起交管工作,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车流、人群中那抹不停穿梭的“荧光绿”——是烈日寒冬疏导交通的“马路吸尘器”,是晨光暮色守护在校园门前的“日夜护童者”,是三尺岗台上不知疲倦的“人形红绿灯”。

说起交管工作,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车流、人群中那抹不停穿梭的“荧光绿”——是烈日寒冬疏导交通的“马路吸尘器”,是晨光暮色守护在校园门前的“日夜护童者”,是三尺岗台上不知疲倦的“人形红绿灯”。

在这支队伍中,也藏着一些甘做“微光”的身影,孙慧就是其中一位。作为敦化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政宣科副科长,她以镜头为笔,记录战友们的坚守;以脚步为墨,在街巷田野间书写安全;化安全为种,春雨般的叮嘱,悄然浸润每一位出行者的心田。她的力量,没有惊天动地的磅礴,却如春风拂柳,以温柔的韧性,守护着一方道路的平安。

初绽篇:“怯场姑娘”到“百变宣讲员”——当挫败开出成长的花

12年前,刚刚迈入从警生涯的孙慧,眉眼间难掩青涩。她还记得,第一次接到的宣传任务就是“进校园”,给孩子们讲一堂交通安全课。这个对“交通安全”仅有纸面认知的姑娘,忐忑又茫然,也伴着零星自己也没发觉的跃跃欲试。

为了讲好这堂课,孙慧拿出备考时的全力以赴:将交通安全知识的要点拆成短句,把枯燥的规则编成小故事,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的弧度,甚至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互动环节话术”。一个月的准备,让她以为自己早已胸有成竹。可当她推开教室门,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倾洒在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她看到孩子们带着纯真善意的笑,眼中映着求知的光芒。无尽温暖柔和的一幕却不知怎么变成了一盆水,淋得她瞬时短路,脑中一片空白。

紧握话筒的手微微颤抖,原本熟记的台词突然卡在喉咙,她只能低头盯着PPT,机械地念着上面的文字。偶尔抬头,撞见孩子们眼中闪过的疑惑——那眼神轻得像羽毛,途经心房,牵动难以言说的重量。时间变得很慢,也很长。久到再回过神来,教室里只余散落的宣传页轻轻翻起、又落下,望着窗外被时间染深的天光,她听到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一定可以做好。”

从那以后,这个倔强又单薄的小小身影便时常出现在前辈和同事们的宣讲现场。孙慧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如何用方言解释规则”“怎样用案例引发共鸣”;她在网上搜集国内外优秀的交通安全科普视频,研究如何将卡通形象、情景剧融入宣讲;她甚至跑到社区,坐在大爷大妈身边,听他们聊出行时遇到的难题,把这些“接地气”的困惑变成宣讲的素材。“只是讲法条、讲要点太乏味,这些大道理群众自己也会看,要将无趣的文字变成有趣的知识,才能‘种’进大家心里!”她总是这样笑着,珍惜每一次宣讲的机会,用百分百真心,让交通参与者真正将安全知识学到心里、记到脑里、用到生活中。

时光荏苒,当年那个在讲台上手足无措的小姑娘,渐渐成长为同事钦佩、群众满意的“百变宣讲员”。面对孩子们,她会提着装满交通标识玩偶的小篮子,用“小斑马找回家的路”的故事,教他们识别斑马线;面对货车司机,她会带着事故现场的影像资料,轻声讲解“内轮差”背后的生命代价;面对社区老人,她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树荫下,用“隔壁张婶”“前院李叔”这样的家常话,唠透“一盔一带”的重要性。结合多样的典型事故案例,她将事故原因、当事人心理、行为的危害和面临的处罚一一剖析,交通安全宣讲在这一刻,不再是冰冷的法条灌输,而是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扎根篇:“城市荧黄”到“乡土知音”——用巧劲结出平安的果

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始终是孙慧心中的牵挂。那些蜿蜒的村道、穿梭的农用车、坐在三轮车斗里的老人孩子,都让她放不下心。为了让安全知识走进田间地头,她放下“包袱”,想出了“土办法”,总结下来就一个字:蹭!

她“蹭”大集、“蹭”庙会、“蹭”田间地头、“蹭”村中老人集中纳凉……只有群众想不到,没有她“蹭”不到!每逢乡镇大集,她“蹭”着秧歌队的热闹,在锣鼓声中举起印着安全标语的小旗子,跟着队伍走街串巷;她“混”在卖菜的摊位间,接过老乡递来的黄瓜,边吃边聊 “骑三轮车别载人”;她还在集市入口摆起“知识小摊”,宣传展板上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典型事故案例,是一份满满当当、结结实实的交通安全“大礼包”,答对问题的老乡,能领到印着“一盔一带,安全常在”的布袋子——那袋子是她特意选的粗布材质,结实耐用,老乡们买菜、下地都能用上,走到哪儿,安全提示就带到哪儿。

2023年,她在黄泥河镇宣讲时,发现镇内的老人大多不会用智能手机,网上的安全提示对他们来说,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的风景”。她看着村头那杆锈迹斑斑的大喇叭,突然有了主意。回到单位后,她特意请人把安全出行要点录制成音频,用村民熟悉的方言讲出来,依托农村交通勤务室发给各个村屯,利用村头大喇叭早晚播放。从那之后,村民劳作和生活中,总能听到带着警务温度的“BGM”:“老少爷们注意听,骑电动车要戴盔;农用车厢别载人,平安回家才安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带着乡土的温度,像邻里间的叮嘱,亲切又好记。

后来再去黄泥河镇,一位牵着牛的老大爷远远就朝她挥手:“小孙警官,你们录的那村头大喇叭,播的东西可好了,俺每天上地下地都能听着!现在出去也不敢用电动三轮车拉人了,孩子们回来,俺们也赶紧告诉小娃娃不能在道边玩,危险!孩子们也都可听话!你们真是给俺们送平安呐!”孙慧望着老大爷黝黑的脸上真挚的笑容,忽然觉得,那些在烈日下奔波的日子,那些反复修改音频的夜晚,都有了最温暖的回报。

坚守篇:“三尺讲台”到“安全卫士”——用细致筑起安全的墙

她的匠心,从不只停留在“讲”上。同事们都说,慧姐总像个细心的“安全员”,在日常工作中,留意着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去年秋天,她在工作中发现,部分租赁企业审核把关不严,承租人的驾驶能力和水平不一、交通安全意识不足,致使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租车行业存在亟待解决的交通安全隐患。

这件事像一块石头,压在孙慧的心上。她向市局治安大队要来了全市租车公司名册,整整两天,她抱着电话,逐个与公司负责人沟通。“您好,我是敦化市公安局交管大队孙慧,想跟您聊聊租车时的安全审核……”“您觉得在承租人管理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电话里的声音,有不耐烦的敷衍,有谨慎的疑问,也有理解的配合,孙慧始终耐心倾听,认真记录,把每一家公司的顾虑和建议都记在本子上。

一周后,一本厚厚的《致车辆租赁企业及承租驾驶人的一封信》摆在了孙慧的桌上。信中详细记录了企业和承租车辆驾驶人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需要遵守的规定,逐家送至租车企业,并要求将《一封信》随每份租车合同送到每位承租人手中。信里没有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的提醒:“请您在租车前,仔细核对承租人的驾驶资质,这是对他人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保护;请您在开车前,系好安全带,检查车辆状况,平安才是回家最近的路……”信的末尾,还附着几起租车事故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写得翔实而恳切。

接下来的日子,孙慧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她把信件送到每一家租车公司,亲手交给负责人,再坐下来聊上几句,把信里的重点细细讲解。有一家租车公司的老板,起初对她的到来很抵触,可听着孙慧轻声细语地分析风险,看着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终于动容:“孙警官,您这么认真,是真的为我们好。这封信,我们一定好好落实!”

如今,在敦化市的租车公司里,《一封信》成了租车合同的“标配”。不少承租人说,看到信里的提醒,心里会多一份警醒,开车时也会更谨慎。而这一切,都源于孙慧那份“不愿放过任何隐患”的细致与执着。

十二年的时光,足以让青涩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也足以让孙慧从年少懵懂走向成熟稳重。她的宣讲足迹遍布敦化市的34所学校、63家企业、16个乡镇,1200余场宣传活动,30余万人次的受教育群众,像一串温暖的音符,串联起她的从警生涯。“市局宣教民警标兵”的荣誉证书堆满了她的抽屉,可她最珍视的,却是老乡们送的那袋自家种的花生,是孩子们画的“交警阿姨” 的画像,是老人们拉着她的手说的那句“谢谢你”。

有人问她,十二年做同一件事,会不会觉得累?孙慧总会望向窗外的马路,那里车水马龙,却井然有序。她笑着说:“你看,那些系着安全带的司机,那些戴着头盔的电动车骑手,那些牵着孩子走斑马线的家长,他们的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她常把自己比作路口的红绿灯,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愿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每一位出行者点亮安全的方向。​

晨光熹微时,她已经在准备当天的宣讲资料;夕阳西下时,她还在农村的小路上奔波;华灯初上时,她仍在修改宣传文案。十二载春秋,孙慧用温柔的力量,将交通安全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初心与坚守,书写着属于她的“平安长歌”。而这首长歌,还在继续,温暖着更多人的出行路,也照亮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烟火气。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孙慧 侯玉芳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马贺

来源:吉报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