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草莓病虫绿色防控重点措施要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07:02 1

摘要:棚室草莓因常年处于高温高湿、封闭性强的特殊环境,病虫害发生呈现“种类集中化、世代重叠化、蔓延快速化”特征。传统化学防治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病虫抗药性增强、土壤微生态失衡等问题,与当前草莓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安全化”发展需求严重不符。基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棚室草莓因常年处于高温高湿、封闭性强的特殊环境,病虫害发生呈现“种类集中化、世代重叠化、蔓延快速化”特征。传统化学防治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病虫抗药性增强、土壤微生态失衡等问题,与当前草莓产业“绿色化、优质化、安全化”发展需求严重不符。基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棚室草莓生长周期(育苗期、定植期、开花坐果期、采收期)病虫害发生规律,现将核心绿色防控措施系统梳理如下,为生产主体提供标准化、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一、农业防控:筑牢病虫发生“第一道防线”

农业防控以“优化棚室环境、增强植株抗性、切断病虫源头”为核心,贯穿草莓生产全周期,是成本最低、安全性最高的基础性防控手段,重点聚焦以下4个关键环节:

(一)品种选择与育苗管控:从源头降低感病风险

品种抗性是防控病虫害的先天优势,需结合区域主发病虫类型定向选择。北方棚室优先选用抗白粉病、灰霉病的品种(如“红颜”“甜查理”“妙香7号”),南方高湿地区侧重选择抗炭疽病、根腐病的品种(如“章姬”“甘露”“越秀”);同时规避连年种植表现出抗药性衰退的品种,每3-5年结合市场需求更新1次主栽品种。

育苗阶段需严格执行“无病苗培育”标准:育苗圃需与生产棚室保持50米以上距离,避免交叉感染;采用“基质育苗”(草炭+蛭石+珍珠岩=3:1:1配比)替代传统土壤育苗,杜绝土壤传播的根腐病、枯萎病、根结线虫;育苗期定期巡查,发现叶片出现病斑(如炭疽病的黑色凹陷斑、白粉病的白色粉状物)或虫蛀孔(蚜虫、蓟马危害)时,立即拔除病株并带出棚外深埋(深度≥50cm),周边苗株喷施生物制剂(如1000倍枯草芽孢杆菌液)进行保护性防控,确保定植苗“无病、无虫、无卵”。

(二)棚室清洁与土壤改良:破坏病虫栖息环境

1. 定植前彻底清园:前茬作物(尤其是茄果类、瓜类)收获后,立即清除棚内残枝、落叶、杂草(如婆婆纳、猪殃殃等,是蚜虫、蓟马的越冬寄主),所有残体需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堆沤腐熟(堆沤时加入5%生石灰消毒),杜绝病虫“就地越冬”;棚室骨架、通风口、棚膜内侧用5%漂白粉溶液擦拭消毒,地面喷施30%石灰氮水剂(200倍液),随后覆盖地膜密封棚室,在夏季高温(棚内温度≥50℃)条件下闷棚15-20天,可杀灭土壤中85%以上的根腐病病原菌、根结线虫卵及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

2. 土壤理化性状优化:针对棚室连作导致的土壤酸化(pH<5.5)、盐渍化(EC值>2.5 mS/cm)问题,定植前1个月每亩施入腐熟羊粪/牛粪3000-4000kg(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生石灰50-80kg(调节pH至6.0-6.5)+ 海藻肥50kg(补充中微量元素,增强根系抗逆性);采用“高垄栽培”模式(垄高30-35cm、垄宽80cm、沟宽40cm),既提升土壤透气性,又避免浇水后垄面积水,从环境上抑制喜湿病害(灰霉病、根腐病)发生。

(三)田间管理精细化:减少病虫侵染机会

1. 水分与湿度调控:棚室草莓病害(尤其是灰霉病、白粉病)发生与空气湿度直接相关——空气湿度>85%时,病害侵染率提升40%以上。因此需采用“滴灌+膜下暗灌”替代大水漫灌,定植后至开花前保持土壤湿度60%-70%(手握土壤成团不散),开花坐果期降至50%-60%;晴天上午9-11点浇水,浇水后立即通风(风口开启30-50cm),下午16点前关闭风口,确保夜间棚内湿度≤80%;阴雨天气采用“小风口短时间通风”(每次通风20-30分钟),避免棚内结露(结露时长超过4小时,灰霉病发病率增加35%)。

2. 植株整理与通风透光:草莓定植后30天开始整枝,每株保留4-5片功能叶(老叶、黄叶、病叶及时摘除,带出棚外销毁),避免叶片重叠遮挡;开花期疏除过多花穗,每花序保留5-6朵健壮花(弱花、晚花摘除),减少病害侵染的“薄弱部位”;棚内种植密度控制在每亩8000-10000株(行距30cm、株距20-25cm),确保垄间通风通道畅通,正午时分棚内地面透光率达到30%-40%(透光不足易导致白粉病发生)。

二、物理防控:精准诱杀病虫,减少化学干预

物理防控利用病虫的“趋光性、趋色性、趋化性”特性,实现“靶向诱杀”,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适合在草莓采收期(对农药残留敏感)重点应用,核心措施包括4类:

(一)灯光诱杀:针对夜行性害虫

棚室草莓主要夜行性害虫为斜纹夜蛾、地老虎、金龟子(幼虫蛴螬危害根系),此类害虫具有强趋光性(尤其对波长365-400nm的紫外光敏感)。防控方案为:定植后7天内,每亩棚室悬挂1台“频振式杀虫灯”(高度1.2-1.5m,与草莓冠层平齐),每日19:00至次日6:00开启;或选用“太阳能杀虫灯”(适合无电网棚室),续航能力≥8小时,单次充电可连续使用3-5天。实践表明,灯光诱杀可使夜行性害虫种群数量减少60%-70%,减少后期化学防治次数2-3次。

(二)色板诱杀:针对小型刺吸式害虫

蚜虫(趋黄)、蓟马(趋蓝)、粉虱(趋黄)是棚室草莓最主要的小型害虫,不仅直接吸食叶片、果实汁液(导致果实畸形、甜度下降),还传播病毒病(如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需采用色板定向诱杀:

- 诱蚜/诱粉虱:选用20cm×30cm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5-30片,悬挂高度与草莓花序齐平(蚜虫、粉虱多在花器周边活动),粘虫板粘性下降(粘满虫体或灰尘)时及时更换(通常7-10天1次);

- 诱蓟马:选用20cm×30cm蓝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0-25片,悬挂高度比草莓冠层高10-15cm(蓟马喜在植株上部活动),尤其在开花期(蓟马聚集花内取食)需加密悬挂(每垄两端各1片)。色板诱杀可使刺吸式害虫虫口密度降低50%以上,病毒病发生率下降30%。

(三)性信息素诱杀:针对鳞翅目害虫

针对棚室草莓主要蛀果害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幼虫蛀食果实,导致果实腐烂脱落),采用性信息素诱杀雄蛾,切断交配繁殖链。具体操作:每亩悬挂5-8个“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或棉铃虫专用诱捕器),诱捕器内放置配套诱芯(每4-6周更换1次,确保诱芯释放量稳定),底部加装接虫袋(内可放少量洗衣粉水,防止害虫逃逸);诱捕器悬挂高度1.2-1.4m,沿棚室四周及中间垄间均匀分布。该措施对雄蛾诱杀率达80%以上,雌蛾产卵量减少70%,后期幼虫危害率控制在5%以下。

(四)阻隔防控:物理隔离病虫侵入

1. 棚膜与风口阻隔:定植前更换棚膜(优先选用“无滴防雾膜”,减少棚内结露),棚膜接缝处用胶带密封,避免害虫从缝隙侵入;通风口、门口加装40目防虫网(40目可阻挡蚜虫、蓟马、粉虱等小型害虫,同时不影响通风),防虫网边缘用土压实或用卡槽固定,定期检查是否有破损(发现孔洞立即用胶带修补),尤其在夏秋季(外界害虫迁入高峰期)需严格关闭防虫网。

2. 果实套袋阻隔:草莓进入膨果期(果实直径2-3cm,着色前),采用“半透明纸质套袋”(规格8cm×10cm,底部留2个透气孔)套果,套袋前轻擦果实表面(去除灰尘、虫卵),套袋后将袋口在果柄处扎紧(松紧度以不勒伤果柄为宜)。套袋可直接阻隔灰霉病病原菌、蓟马、斜纹夜蛾幼虫与果实接触,果实商品率提升15%-20%,同时减少农药直接喷施在果实表面的风险。

三、生物防控:利用自然天敌与生物制剂,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防控是“绿色防控”的核心技术,通过“以虫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虫”实现病虫种群自然调控,对草莓、土壤、环境均无副作用,适合在草莓全周期(尤其育苗期、采收期)应用,重点包括3类技术:

(一)天敌昆虫释放:定向控制害虫种群

根据棚室害虫发生类型,在害虫发生初期(虫口密度较低时)释放天敌,避免害虫大面积爆发,核心天敌与应用方案如下:

- 防控蚜虫/粉虱:释放七星瓢虫(成虫)或蚜茧蜂(寄生蜂)。蚜虫密度达5-10头/株时,每亩释放七星瓢虫成虫300-500头(分2-3次释放,间隔7天),瓢虫成虫日捕食蚜虫80-100头,可持续控蚜20-30天;或每亩释放蚜茧蜂蛹卡20-30张(每张含蚜茧蜂蛹50头),蚜茧蜂羽化后寄生蚜虫(1头蚜茧蜂可寄生50-80头蚜虫),控蚜效果可持续30天以上。

- 防控蓟马:释放小花蝽或钝绥螨。蓟马密度达2-3头/花时,每亩释放小花蝽成虫200-300头(分2次释放,间隔5天),小花蝽成虫、若虫均捕食蓟马(日捕食蓟马若虫15-20头);或释放钝绥螨(每亩2000-3000头),钝绥螨喜在花内活动,可精准捕食蓟马若虫及卵,同时不伤害草莓花器。

- 防控红蜘蛛:释放智利小植绥螨(红蜘蛛专性天敌)。红蜘蛛密度达2-3头/叶时,每亩释放智利小植绥螨2000-3000头(分3次释放,间隔5-7天),1头小植绥螨可捕食红蜘蛛卵、若螨、成螨共150-200头,控螨效果比化学农药更持久(可持续40-50天),且能避免红蜘蛛产生抗药性。

(二)微生物制剂应用:防治病害为主,兼顾害虫

微生物制剂以“有益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为活性成分,通过“竞争营养、分泌抗菌物质、寄生病原菌”抑制病害,或通过“产生毒素、破坏害虫肠道”杀灭害虫,核心制剂与使用方案如下:

1. 防治真菌病害(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

- 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1000亿CFU/g):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稀释1000-1500倍液,重点喷施叶片背面、花器、果实表面,每7-10天1次,连续3-4次;对白粉病防效达75%-80%,灰霉病防效达70%-75%,同时可增强草莓叶片光合效率。

- 哈茨木霉菌(有效活菌数≥200亿CFU/g):分“叶面喷施”和“灌根”两种方式——叶面喷施(稀释800-1000倍液)防治叶部病害(白粉病、炭疽病),灌根(稀释500-800倍液,每株灌200-300ml)防治根部病害(根腐病、枯萎病),每10-15天1次,连续2-3次,根部病害防效达80%以上。

2. 防治害虫(蚜虫、蓟马、红蜘蛛):

- 球孢白僵菌(有效活菌数≥500亿孢子/g):蚜虫、蓟马发生初期喷施,稀释500-800倍液,喷施后棚内保持湿度70%-75%(利于孢子萌发),孢子接触害虫后穿透体壁寄生致死,对蚜虫防效达65%-70%,蓟马防效达60%-65%。

- 苏云金杆菌(Bt)(有效成分含量≥16000 IU/mg):针对鳞翅目害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幼虫,在幼虫3龄前(抗药性弱)喷施,稀释800-1000倍液,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及果实周边,Bt毒素破坏幼虫肠道,2-3天后幼虫死亡,防效达70%-75%,且对天敌昆虫安全。

(三)生物源农药应用:补充防控,确保防效

当病虫害发生较重(如病害发病率超过10%、害虫虫口密度超过防治阈值),单一生物制剂或天敌防控效果不足时,选用“生物源农药”(源于天然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代谢物)补充防控,核心种类与使用要求如下:

- 防治病害:选用苦参碱水剂(0.3%含量,稀释800-1000倍液)防治白粉病、灰霉病,或小檗碱盐酸盐(黄连素)水剂(0.5%含量,稀释500-800倍液)防治细菌性角斑病,每7-10天1次,连续2次,采收前7天停止使用。

- 防治害虫:选用印楝素乳油(0.3%含量,稀释800-1000倍液)防治蚜虫、蓟马、红蜘蛛(触杀+胃毒作用),或藜芦碱醇溶液(0.5%含量,稀释500-8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幼虫,每10天1次,连续2次,采收前5天停止使用。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