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巴士”跳转低俗广告上热搜:画面不堪入目,毒害未成年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7:12 1

摘要:今天,我们要扒一个让亿万家长“后背发凉”的事件。主角,是我们手机里那个最“人畜无害”的APP,那个几乎所有80后、90后家长都给孩子下载过的——宝宝巴士。

今天,我们要扒一个让亿万家长“后背发凉”的事件。主角,是我们手机里那个最“人畜无害”的APP,那个几乎所有80后、90后家长都给孩子下载过的——宝宝巴士。

你以为你打开的是“宝宝巴士儿歌”,是“奇奇妙妙”,是“认知启蒙”?

错。

多名家长用血泪教训告诉你,你打开的,很可能是一个通往“成人世界”的“潘多拉魔盒”。

想象一个场景:你把手机交给孩子,让他看一会儿儿歌。几分钟后,你听到的不是音乐,而是孩子的哭声。你冲过去一看,手机屏幕上赫然弹出一个直播窗口,标题露骨刺眼,写着“三女共侍一夫”!

你没听错。这不是什么三流网站,这是下载量上亿的“宝宝巴士”。

一场针对儿童世界的“广告围猎”,正在我们眼皮底下,用最“下三路”的方式,疯狂上演。

这次的“翻车”,不是个例,而是一次集体爆发。

根据“九派新闻”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家长们的投诉,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开屏广告。

你打开“宝宝巴士儿歌”这类APP,一道“开屏广告”闪过,这很正常,大家都要“恰饭”嘛。但宝宝巴士的广告,玩得是“心跳”。

家长们反映,这些广告,根本不需要你“点”,它会自动跳转!

跳转到哪里去?

轻则,是低俗擦边的直播间。主播衣着暴露,标题充满性暗示。重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三女共侍一夫”这类毁三观的露骨内容。

更恶劣的是,这些广告的“关闭按钮”,设计得比迷宫还隐蔽,甚至根本就是个摆设。孩子想关掉,关不掉,小手一戳,啪,又跳转了。

跳转的尽头是什么?

是强制下载!

一些家长检查手机才发现,后台已经被强行安装了一堆乱七八糟的陌生软件。轻的是垃圾应用,重的呢?赌博、色情APP,你的隐私和财产安全,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有一位家长描述的场景,让人揪心:她的孩子就是因为关不掉这个突然弹出的“脏东西”,急得哇哇大哭。

各位,我们讨论的不是成年人有没有信息筛选能力,我们讨论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当他还在学“123”和“ABC”的时候,宝宝巴士,这个他最信任的“伙伴”,却在强行给他灌输“三女共侍一夫”。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污染?这对一个孩子的价值观,会造成怎样扭曲的负面影响?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根本不是“初犯”。有媒体深挖发现,类似的投诉,最早在2024年就已经出现。一年多了,这个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这到底是“意外”,还是“故意”?

事件曝光后,宝宝巴士的客服,终于登场了。

他们的回应,堪称一套行云流水的“甩锅太极拳”,总结起来,就三句话:

第一句:“这是第三方广告商干的。”

客服称,APP内非会员状态下展示的广告,都是第三方平台投放的。言下之意:源头不在我,我只是个“搬运工”。

第二句:“审核难免存在疏漏。”

客服承认,他们平台会对广告进行审核。但是,这个审核嘛,“难免存在疏漏”,他们把这次的严重事件,轻飘飘地定性为了“异常”。

嘿,这话说得,好像他们才是受害者。审核“疏漏”?那请问2024年的投诉,也是“疏漏”吗?疏漏了一年多,这是在用“显微镜”审核吗?

第三句:“广告是维持免费服务的重要支撑。”

这句话,就是“图穷匕见”了。

翻译过来就是:你们想“白嫖”我们的免费儿歌,那你们就得忍受这些广告。我们承诺会“减少广告对用户的影响”,但我们没法彻底杜绝。

这套逻辑,乍一听,是不是有点道理?“免费”总要付出代价。

但很快,这套说辞就被“打脸”了。而且是来自法律和同行的“左右开弓”。

我们先说法律。

律师们站出来了,明确指出:宝宝巴士的说辞,在法律面前,根本站不住脚!

《广告法》第九条,明文禁止广告含有淫秽、色情内容。

《广告法》第三十四条,更是明确规定: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必须对广告内容的合法性负责!

什么意思?你宝宝巴士,不是“搬运工”,你就是“广告发布者”。你把广告位卖给了第三方,你就必须对第三方发布的内容,承担审核和法律责任。

你没有主动禁止这些违规广告,你就是“失职”!

再说了,你一个主打“儿童教育”和“启蒙”的平台,你的审核标准,难道不应该比普通APP高一百倍吗?你把“三女共侍一夫”这种内容,定义为“疏漏”,这是对法律的藐视,还是对用户智商的侮辱?

如果说法律的重锤是“理”,那么同行的对比,就是“面子”上的“公开处刑”。

有愤怒的用户在评论区发出了“灵魂拷问”:

“为什么12306、各大银行APP,这些同样是免费的、日活量巨大的APP,从来不会跳出这种牛鬼蛇神的玩意儿?”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技术层面,严格过滤这些“毒广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12306能做到,银行能做到,你一个天天把“儿童安全”挂在嘴边的“宝宝巴士”,为什么做不到?

答案只有一个:不是“不能”,而是“不想”。

为了那点“广告分成”,为了商业利益,宝宝巴士选择性地“疏漏”了,它默许甚至放任了这些低俗广告,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裸奔”。

至此,整个事件的本质,已经昭然若R。

这根本不是什么“审核疏漏”的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商业利益”与“安全责任”严重失衡的价值观问题。

宝宝巴士,这家以儿童启蒙教育起家的公司,在做一道选择题。

天平的一端,是快速变现的广告费,是第三方广告商给出的“高价”。

天平的另一端,是儿童用户的心理健康,是平台的社会责任,是那张被吓哭的小脸。

而宝宝巴士,毫不犹豫地倒向了前者。

他们用“免费服务”作为借口,实则是在将自己本该承担的“商业成本”(即严格审核的成本),野蛮地转嫁给了最没有抵抗力的“儿童健康权益”。

这是在用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为自己的“贪婪”和“懒惰”买单。

可悲的是,宝宝巴士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儿童数字产品的赛道上,有多少APP,正打着“教育”的幌子,干着“投毒”的勾当?

幸运的是,我们家长,我们社会,我们监管,开始“觉醒”了。

事件曝光后,我们看到了整改的建议:平台必须建立儿童内容专项审核机制,必须禁用跳转下载功能,必须把成人向的广告商,彻底拉黑。

我们也看到了家长的“反击”:我们必须学会启用“儿童模式”,学会限制APP的安装权限,学会关闭“跳转外部链接”的功能。

来源:郭云神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