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韭黄作为韭菜经避光软化栽培形成的特色蔬菜,以其柔嫩口感、清甜风味及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等营养特质,成为冬季蔬菜市场的高附加值品类。冬季低温、弱光及短日照的气候特点,对韭黄生产的设施调控、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提出了严苛要求。基于冬韭黄“避光软化、低温保产、
韭黄作为韭菜经避光软化栽培形成的特色蔬菜,以其柔嫩口感、清甜风味及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等营养特质,成为冬季蔬菜市场的高附加值品类。冬季低温、弱光及短日照的气候特点,对韭黄生产的设施调控、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提出了严苛要求。基于冬韭黄“避光软化、低温保产、精准水肥”的核心生长需求,结合规模化生产实践,现将冬韭黄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措施从品种选择、设施构建、育苗定植、软化管理、水肥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及采收贮藏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阐述,为冬韭黄优质高产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一、品种选择:适配冬季生产的核心前提
品种选择直接决定冬韭黄的抗逆性、软化品质及产量,需优先筛选耐低温、耐弱光、分蘖力强、假茎粗壮且软化后色泽金黄、纤维少的专用品种,避免选用夏季专用或叶用韭菜品种(易出现软化后颜色暗沉、假茎细弱等问题)。
生产中经实践验证的优选品种包括:1. 平韭4号:耐寒性极强,-10℃低温下根系仍可正常存活,分蘖能力突出(单株年分蘖3-5个),软化后假茎直径可达0.8-1.2cm,色泽鲜亮;2. 雪韭王:耐弱光性优异,冬季设施内光照不足时仍能快速积累养分,软化周期短(较普通品种缩短3-5天),且抗灰霉病能力强;3. 汉中冬韭:传统优质品种,假茎肉质肥厚,软化后风味浓郁,适配北方寒冷地区冬季设施栽培;4. 韭黄专用1号:专为软化栽培选育,叶片退化速度慢(避免软化期叶片黄化腐烂),商品率可达90%以上。
选种时需额外注意:优先选择2-3年生种株(根系发达、养分积累充足,软化后产量比1年生种株高20%-30%),且种子纯度需≥95%、发芽率≥85%,播种前需经55℃温水浸种15分钟(杀灭种子携带的韭蛆卵、灰霉病孢子),再用清水浸泡8-10小时,捞出后置于25-28℃恒温环境催芽,待8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二、设施构建:创造冬季软化的适宜微环境
冬季韭黄生产的核心矛盾是“低温胁迫”与“避光软化需求”,设施构建需同时满足保温防寒(维持环境温度5-20℃)和完全避光(避免见光后叶绿素合成导致“返绿”,降低商品价值)两大核心要求,生产中以“日光温室+内遮阳/覆盖物”或“拱棚+草苫+黑膜”组合模式为主,具体技术参数如下:
(一)主体设施:保温与透光的平衡设计
1. 日光温室:适配北方严寒地区(最低温≤-15℃),温室跨度7-8m、脊高3.2-3.5m、后墙高度2.2-2.5m,后墙采用“砖混+聚苯板夹心”结构(厚度≥80cm,导热系数≤0.04W/(m·K)),前屋面覆盖双层耐老化PO膜(内层为无滴膜,减少棚内结露;外层为保温膜,透光率≥85%),膜上覆盖电动卷膜器控制的草苫(厚度≥5cm,每㎡重量≥3kg)或保温被(内层为珍珠棉、外层为防水牛津布),确保夜间棚内最低温不低于5℃(韭黄生长临界低温为2℃,低于此温度会导致生长停滞)。
2. 塑料拱棚:适配南方及华北温和地区(最低温≥-5℃),棚跨度5-6m、肩高1.2-1.5m、顶高2.0-2.2m,骨架选用Φ32mm热镀锌钢管(间距0.8-1.0m,增强抗风载能力),棚膜选用0.12mm厚黑色长寿膜(完全避光,同时兼具保温性),棚外覆盖2-3层草苫(夜间覆盖,白天揭开1层通风降湿),棚内四周设置50cm高的防寒裙(用厚无纺布或旧棚膜缝制,阻挡棚边低温侵入)。
(二)软化覆盖:精准避光的关键环节
无论日光温室还是拱棚,均需在韭菜收割后(或定植后达到软化标准时)进行完全避光覆盖,核心要求是“无漏光、易通风、便操作”。常用覆盖方式有3种:
- 方式1:小拱棚黑膜覆盖(最常用):在韭菜畦上方搭建高30-40cm、宽1.2m的小拱架(用竹片或细钢管,间距1.0-1.2m),覆盖0.08mm厚黑色聚乙烯膜,膜四周用土压实(避免漏光),膜上每隔50cm开1个直径5cm的通风孔(用防虫网覆盖,防止害虫进入同时降低棚内湿度);
- 方式2:草帘+黑膜双层覆盖:先在韭菜畦上平铺1层厚3cm的干稻草帘(起到缓冲温度、避免膜与韭菜直接接触导致腐烂的作用),再覆盖黑色膜,膜四周压土,适合低温高湿地区(稻草帘可吸收部分湿气);
- 方式3:避光筒覆盖(小规模精细化栽培):用硬纸板或黑色塑料制成直径10-12cm、高40cm的圆筒,单株套在韭菜假茎上,筒口用黑布扎紧(完全避光),适合高端礼品韭黄生产,商品率可达95%以上,但人工成本较高。
三、育苗与定植:构建健壮的生产基础
冬韭黄生产分为“育苗移栽”(规模化生产首选,便于统一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直播”(小规模生产采用,省工但整齐度差),其中育苗移栽的壮苗培育与科学定植,是确保冬季软化期养分供应的核心环节。
(一)育苗:培育“矮壮、多蘖、深根”壮苗
1. 苗床准备:选择前茬为非葱蒜类作物(避免连作障碍,减少韭蛆、根腐病残留)的地块,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羊粪、牛粪为佳)3000-4000kg、氮磷钾复合肥(15-15-15)50kg、过磷酸钙30kg,深耕30cm后耙平,做成宽1.2m、长10-15m的平畦,畦面浇透底水(水渗后表层土湿润深度≥15cm),待畦面稍干后划沟(沟深2-3cm、行距10cm)。
2. 播种与苗床管理:冬季育苗需在“立秋后15-20天”(北方8月下旬-9月上旬,南方9月中旬-10月上旬)播种(确保定植时苗龄40-50天,根系形成3-4条主根),每亩苗床用种量1.5-2.0kg,播种后覆盖1cm厚的细土(过筛,避免土块压苗),再覆盖1层薄稻草(保持畦面湿润,出苗后及时揭除)。
3. 壮苗调控:出苗后至2叶1心期,保持畦面湿润(每隔3-5天浇1次小水,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徒长);3叶期后控制浇水(“蹲苗”,促进根系下扎),每亩追施尿素10kg(兑水浇施,避免烧根);苗龄40天时,株高控制在15-20cm(过高易徒长,定植后抗逆性差),单株叶片数≥5片、主根≥4条,且无病虫害(叶片无病斑、根系无腐烂)。
(二)定植:合理密植与根系保护并重
1. 定植时间:北方地区在10月上旬(霜降前15天,确保定植后根系恢复15-20天再进入低温期),南方地区在11月上旬(立冬前10天),定植时棚内温度需稳定在15-20℃(根系生长最适温度)。
2. 定植密度:采用“宽行密株”定植(便于田间操作和通风),行距25-30cm、穴距10-12cm,每穴定植2-3株壮苗(避免单株定植分蘖不足,导致产量低),每亩定植密度控制在4.5-5.0万株(过密易导致通风不良,增加灰霉病发生风险;过稀则土地利用率低)。
3. 定植方法:定植前1天苗床浇透“起苗水”(避免起苗时伤根),起苗时保留10-12cm长的根系(剪去老化根、腐烂根),定植深度以“叶鞘基部与畦面齐平”为宜(过深导致假茎细长,过浅易倒伏),定植后立即浇透“定根水”(可加入500倍液恶霉灵,预防根腐病),2-3天后再浇1次缓苗水,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
四、软化期管理:决定韭黄品质的核心环节
韭菜定植后(或多年生韭菜越冬前)需先进行“养根”(积累养分),待植株长至30-35cm高、假茎粗0.6cm以上时,进入软化管理阶段(冬季软化期通常为25-35天,温度越高软化越快,但品质越差;温度过低则周期延长,影响上市时间),核心管理目标是“控温、避光、降湿、促黄”。
(一)温度精准调控
软化期最适温度为12-18℃(此温度下假茎生长快、色泽金黄、纤维少),需分阶段调控:
1. 初期(1-10天):温度控制在15-18℃,促进植株快速进入软化状态(叶片停止光合作用,养分向假茎转移),棚内温度高于20℃时及时通风(开启棚膜通风孔或揭开草苫边缘,通风时间选在中午10-14点,避免低温时段通风导致温度骤降);
2. 中期(11-25天):温度降至12-15℃,减缓生长速度(让养分充分积累,使假茎更粗壮),夜间温度不低于8℃(低于5℃时需在棚内加设小拱棚或覆盖无纺布,避免冻害);
3. 后期(26-35天,采收前):温度维持在10-12℃,抑制叶片徒长(避免假茎空心),同时确保色泽稳定(高温易导致假茎发黄过快,出现“焦尖”)。
(二)完全避光与湿度控制
1. 避光管理:覆盖物(黑膜、草帘等)需全天密闭,每日检查覆盖物是否有破损、漏光处(尤其是棚膜接缝、小拱棚边缘),发现漏光立即用黑布或胶带封堵(漏光处韭菜会形成“绿尖”,商品价值降低50%以上);软化期无需光照,即使阴天也无需揭开覆盖物。
2. 湿度调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需控制在65%-75%(湿度过高易引发灰霉病、软腐病,过低导致假茎失水干硬),调控措施包括:① 软化前1天浇透“软化水”(确保土壤湿润深度15-20cm,软化期不再浇水);② 覆盖物上的凝结水需及时清理(每日揭开小拱棚黑膜1次,抖落膜上水珠,操作时快速密闭,避免漏光);③ 棚内设置生石灰袋(每亩放置50-60kg,吸收空气中多余湿气),或在棚角放置小型排风扇(每日通风1次,每次10-15分钟,通风时用黑布遮挡风口,避免漏光)。
(三)养分补充(按需施用,避免徒长)
软化期植株主要消耗自身积累的养分(叶片养分向假茎转移),一般无需施肥,但对于生长较弱或养分积累不足的植株(叶片发黄、假茎细弱),可在软化中期(15-20天)施用0.2%磷酸二氢钾+0.1%尿素混合液(叶面喷施,每亩用量50-60kg),喷施时需在完全避光环境下进行(如夜间用黑色喷雾器操作),避免见光导致叶片返绿;严禁施用有机肥或颗粒肥(易导致土壤湿度升高,引发病害)。
五、水肥一体化管理:兼顾产量与品质的关键
冬韭黄生产的水肥管理需遵循“养根期重肥、软化期控水、全程控氮”原则(氮肥过多易导致假茎空心、纤维增多,品质下降),结合冬季低温、土壤蒸发慢的特点,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精准施肥、减少湿度),避免大水漫灌。
(一)养根期水肥(定植后至软化前,核心是积累养分)
1. 定植缓苗后(10-15天):每亩追施“腐熟豆粕浸出液”(1:10稀释)1000kg+硫酸钾10kg(促进根系生长),通过滴灌施用(滴灌时间30-40分钟,确保水分渗透至根系层);
2. 植株生长旺盛期(定植后30-40天,叶片长至25cm时):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20-20,低氮高磷钾)20kg+硼肥1kg(预防假茎开裂),分2次施用(间隔10天),每次施肥后滴灌15分钟(冲洗管道,避免肥料残留堵塞滴头);
3. 软化前7天:停止施肥,仅滴灌1次“壮秆水”(每亩用水量80-100m³),确保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
(二)软化期水肥(严格控水,禁止盲目施肥)
软化期仅在土壤表面发白、植株出现轻微萎蔫时(软化中期,约15-20天),通过滴灌补充少量“润根水”(每亩用水量30-40m³,滴灌时间15分钟,仅湿润土壤表层5-8cm),避免水分渗透至根系深层(防止根系缺氧腐烂);全程禁止叶面喷水或大水漫灌,杜绝因湿度升高引发病害。
(三)土壤pH值调控
韭菜(韭黄)适宜在pH值6.0-7.5的中性土壤中生长,冬季设施内土壤易因施肥(尤其是氮肥)导致酸化(pH<5.5时,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易出现缺铁黄化),需每20天检测1次土壤pH值:pH<6.0时,每亩通过滴灌施用生石灰50kg(1:50稀释,避免直接撒施灼伤根系),调节pH值至6.5-7.0。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