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产业集聚的策略研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5:30 1

摘要:产业集聚指的是相同或者相关产业,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人力等资源,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分布的现象,包括地理维度的区域集中、产业维度的专业化集中。通过资源集中利用、市场协同共享和技术协作等产业集聚方式,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为农村劳动力就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朱晓俊

产业集聚指的是相同或者相关产业,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人力等资源,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分布的现象,包括地理维度的区域集中、产业维度的专业化集中。通过资源集中利用、市场协同共享和技术协作等产业集聚方式,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经济规模不断增大,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机会,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逻辑上讲,产业集聚全方位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在农村区域、县域等空间集中,直接促成不同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交易成本,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进而增强农村经济核心发展力量。现阶段,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普遍模式。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实现共同富裕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强化产业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空间产业布局、延伸农村产业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农村生产生活皆需要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级职能部门应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税收和补贴政策,对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企业、个体农户给予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出面协调银行、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合理合规的贷款服务;充分发挥帮扶企业的积极力量,打造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资产链接,为产业集聚积累牢固的资金基础。推进通信、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解决多个农村通信信号不足、出行不便等问题,加强农村网络建设,提高居民通信网络质量,为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系统运行提供基本保障;改善农村道路,合力构建配套的农村物流和快递站点,打通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确保民众用水方便和安全,将农村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污水处理网络体系,针对违规排放污水、违规使用化肥等行为实施零容忍政策,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从教育、户籍、社保、医疗、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完善数字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简化行政流程,优化营商和生活环境。适时出台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回流农村,为产业集聚提供人才支撑。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明晰不同农村地理、文化、经济发展优势,准确定位农村经济发展类型,明确产业集聚发展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农业产业集聚”原则,构建差异化的农村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宏观层面,东部地区统筹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引导高附加值农村产业集聚,着力提升科技赋能农村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强化农业产业链价值增值;中部地区深化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西部地区着力推进农村产业集聚从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组织农业经营主体联动,打造集约化农业产业体系。微观层面,对于大城市周边村镇,支持其融入周边城市建设,发展产业配套、功能互补的农产品经济。例如,上海市崇明区新安村具有种植草本植物——苦草的地理优势,村集体积极与上海民营企业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企业,还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成立研究所,拓宽苦草为原点的产业增收链,实现苦草规模化种植、苦草经济跨界发展。对于专业功能村镇,发挥其资源优势,着重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作为古秦椒原产地之一,具有悠久的花椒种植历史,当地政府发挥花椒产业根基深厚的优势,构建加工车间,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开发花椒粉、花椒籽油、花椒籽保健食用油、麻辣烫底料等多样化、高附加值产品,成功打开成都、新疆、湖南等地市场,花椒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带动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农村实现产业兴旺。对于农产品主产村镇,应着重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品出口、产业对外发展链条,做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农村“土特产”经济发展。例如,四川省遂宁市致力于打造“遂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安居区以此为契机,整合邮政、商贸和供销等资源,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化发展,切实提升农村商贸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使得遂宁猕猴桃、红薯、枇杷、沃柑等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多地,同时将优质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配送到村,成功走出“消费品进村、农产品进城”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精准延伸农村产业链。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智能化监控农业生产过程,开展农业技术远程服务,推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密切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农民借助电商直播平台宣传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特色,销售特色农产品,推进电商产业集聚,进一步延伸农村产业链条。同时,职能部门需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监管力度,协同企业主体、法律部门完善“AI+农业”“AI+电商”“AI+金融”等领域的法规,确保民众利益,规范农村电商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农村产业服务机构可借助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技术帮助农户监测农作物生长状态,精准指导其灌溉、施肥、预防病虫害,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尤其可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商品推荐算法,分析用户购买行为、用户反馈等数据,为农村电商企业调整营销策略,为农户种植产品规模和定价提供精准信息,提高农产品销量和农户收益,带动农村经济产业链良性发展。应用智能推荐系统、机器学习算法等功能,将乡村游客需求、农村旅游市场潜力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由乡村文旅部门针对性优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农村旅游产业竞争力,逐步打造品牌知名度高的乡村旅游产业。

本文系滁州学院科研项目“新发展格局下苏皖毗邻地区经济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XJYB18。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