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出严重警告!这类“养生”链接正被清理下架,赶紧检查手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5:10 1

摘要:说白了,这次盯上的,是那种披着“养生课堂”“健康直播”外衣,通过云文档或H5页面传来传去的东西。平台的意思挺明确:这些靠外链拉客、把交易引到微信外面去的内容,要被限制访问、提高违规处理级别。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人管这套把戏了,尤其是想起家里那些会点链接的爸

微信安全中心发了新通知,开始收紧外部链接的访问。

说白了,这次盯上的,是那种披着“养生课堂”“健康直播”外衣,通过云文档或H5页面传来传去的东西。平台的意思挺明确:这些靠外链拉客、把交易引到微信外面去的内容,要被限制访问、提高违规处理级别。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人管这套把戏了,尤其是想起家里那些会点链接的爸妈。

具体怎么回事儿呢?先把套路说清楚。你点进去,看着挺正规:有图有表,好像是白皮书;有“专家”“老师”讲解,声音里有理有据。接下来是症状描述,越说越吓人,最后给出“神奇疗法”或者某款“特效产品”。然后页面里跑出倒计时,弹出“仅剩xx名”或者“秒杀价”,主播不停念着“真实案例”“用户反馈”,底下放个支付二维码或者所谓客服号。很多中老年人被这套流程套住了:先信一点、问一句、交钱再说,结果拿回去的东西没效果,有的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更别提被拉进长期营销链里了。

这些链接怎么能到你手机上的?渠道很多。有人在群里转发,朋友圈一本正经地发了长文,熟人私聊来个云文档链接,或者搞个“专家交流群”把人拉进去。云文档看起来像正式报告,里边配图、放所谓的检测数据和用户“见证”,不少人一看就信了。点进直播间后会被引导去第三方支付,实际收款和发货往往是两回事儿。对不太会辨别信息来源的爸妈辈非常奏效:他们信的是熟人,人情链把判断门槛压低了。

这种事并不新鲜。投诉有的是,用户把截图发到平台,平台也做了下架和封号,但总是捉了个换汤不换药的。问题在于操作灵活:一个链接被封,换个域名上;封掉一个账号,别人就用别的号、换套话术继续忽悠。云文档这类工具本身是为方便共享设计的,一旦被滥用,平台要在便捷和安全之间找平衡,确实不好办。

举个真实的例子:有家庭反映,老人收到一个自称“社区卫生讲座”的链接,点开后是直播,台上的“老师”自称是某医院退休医生,讲得头头是道,最后推销一种名叫“清血灵”的胶囊,说吃两周血糖就能稳定。老人没多想,转了两千块钱,拿药吃了不但没好转,反而胃不舒服。这样的套路朋友圈里看到的多了:名字和产品换来换去,套路不变,都是先制造焦虑再拿解决方案压单。

要怎么分辨?有些方法还挺实用:正规的渠道不会靠一个云文档链接来推贵重产品;靠谱的卖家会有工商信息、清晰的售后和正规支付方式;凡是宣称“立竿见影”“包治百病”的,先别信。营销页面常用的催促手法有倒计时、名额限制、秒杀价,这些都是逼着人冲动支付的把戏。家里如果有人看不出来,最好别着急动手,先问问会弄网络的年轻人,或者去主流电商平台核实同类产品的评价和来源。

微信这次说的“限制访问”“升级处理”可能会体现在几个层面:屏蔽外链、加强对云文档发布者的资质核查、扩大人工复核的范围。技术手段能压一阵子,问题是只要有钱可赚,总有人想办法绕过去。平台动作是个信号,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学会日常防范更管用。

家里防止被忽悠也有些实操建议:别随便点陌生链接、不轻易把手机号填在不明页面;遇到所谓“专家”先核实身份,问清楚发货和售后;可以把父母微信的链接权限调严些,或者把他们常用的群和公众号做个筛选;看到可疑页面就截图举报,积累证据能提高问题被发现的概率。多说一句,遇到熟人转发的也别完全放心,信任链一旦建立,判断力往往会松懈。

这事儿牵涉到健康和钱,容不得大意。很多四五十岁的朋友看到通知的反应是“终于有人动手了”,但也有人觉得平台反应迟了:这种骗局存在很多年了,受害案例不少。平台要管生态活力和监管力度之间的平衡,做起来不像外行看着那么简单。

最近家里一个群里又出现了类似链接,发件人名字是认识的邻居,但点开后内容明显不对劲。面对这种情况,能做的还是先冷静、先核实,再决定下一步。

来源:池边赏白鹭骚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