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不死“襁褓中”的努尔哈赤,明清易代前的风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03:42 1

摘要:天还没亮,营里还没起锅,一队传令兵从东门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捧着几封急报。守将一接过,脸色就变了,没多废话,紧了紧披风就钻进帐里关了门。那是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努尔哈赤早在三天前便拿下了抚顺——这消息像瓢泼大雪一样,落下来就把人冻得动不了。

抚顺失守了。

天还没亮,营里还没起锅,一队传令兵从东门慌慌张张跑进来,手里捧着几封急报。守将一接过,脸色就变了,没多废话,紧了紧披风就钻进帐里关了门。那是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努尔哈赤早在三天前便拿下了抚顺——这消息像瓢泼大雪一样,落下来就把人冻得动不了。

往前拉一段来看,抚顺的失守不是凭空发生的。再往前一点,是萨尔浒那场大败。朝廷这回是真动真格了,南边北边的兵马都调了过来,连朝鲜和叶赫也被拉来当援军。士兵数量看上去吓人,三路明军向前逼,可努尔哈赤不跟你硬碰硬。他把队伍分散开去,布下埋伏,像下棋一样调动人手。三路明军一点点被吃掉,四万多人的队伍几乎全军覆没。那一仗打完,努尔哈赤也没立刻杀到南面去,而是退回赫图阿拉整顿起来,不但学汉人的官制,立了六部,还把军务和朝政开始系统化。那之后,他不再是乱糟糟的酋长,而慢慢变成能坐得住的领袖。

再继续往前看,努尔哈赤的崛起也不是一夜之间的光环。他年轻时日子很苦,二十五岁那年,父亲和祖父在和明军以及本地纠纷里丧命,家里剩的就十来个人,连个像样的营帐都没有。那种时候,很多人选择投靠强大的蒙古或海西女真,以求自保。努尔哈赤没有,他反而给明朝写信,给辽东总兵李成梁一封又一封地写,说自己愿意效力,替父祖伸冤。李成梁当时管着辽东军务,看上去也就图个能听话又能用的人,就给了点支持,甚至把明军的兵力拉过去帮他。靠着这点援助,努尔哈赤赢了第一场胜仗。虽小,但那胜利像根定海神针,让他开始在建州站稳脚跟。

你要看清楚辽东的背景,脆弱才是关键。明朝把主要力量放到了西南去打播州,辽东被掏空了。总兵换来换去,十年里都坐不住人家,军饷经常拖欠,边墙破败,百姓怨声载道。更令人头疼的是朝廷派来一个叫高淮的太监“整顿”,结果他只会往自己口袋里装钱,不懂边防政策,一招把原本该管军务的衙门变成了敛财机关,处处开矿,要钱要力,民不聊生。很多汉人宁可跑到女真那边去,也不愿和高淮扯上关系,老百姓的信任被消耗殆尽。努尔哈赤看着这些,一点点谋划不是凭暴力,而是学着朝廷那一套走,把分散的部落收拢进制度里。

万历二十五年,他灭了哈达部;两年后又把辉发并了。到万历二十九年,建州的大半都在他手上。李成梁晚年虽有反扑,但人老力不从心,再加上朝廷的内耗,辽东就这么渐渐松了手。努尔哈赤还不止会打,他还有兄弟舒尔哈齐,个性上也能打也通些文事。朝廷试着拉一拉舒尔哈齐,想借他牵制努尔哈赤,给点好处当诱饵。最后两兄弟闹翻了,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软禁,朝廷也因此失去了能在建州插手的最后一张牌。内部的门就这么被关上了。

冬天一到,赫图阿拉正式当了他的根据地。他打着“七大恨”的旗号,把为父祖报仇、替百姓伸冤写成宣言,这些话在朝廷里见得多了,但在辽东变成了很实在的号角。朝廷这回也不敢再耍滑头,动用了南北几路大军,皇帝下令不再拖延。雪还没化,数万兵马集结云散,可结局却出乎人意——兵败如山倒。

打完仗,朝廷的反应又回到了老路子。文官们在朝堂上吵来吵去,皇帝不常出面,辽东的军政看不到长期稳定的办法。努尔哈赤趁这个空档,把缴获的火器、器械和俘虏融入自己的部队,慢慢把军制正规化。每一步他都算得清清楚楚:先稳基层,再扩张版图,不靠蛮干靠积累。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小胜,都被他用来增强兵力和行政管理。

如果你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抚顺的陷落不是偶然事件。长期的腐败、资源被抽走、地方失控,加上努尔哈赤年复一年把力量堆起来,最终就发生了这件事。要说彻底地一步登天,那是没有的。他是从小处着手:小胜——并吞——设官——学制——公开宣战,像铺路一样一块块铺过去。时间成了他的盟友,耐心和计划替他赢得了主动。

雪还没化,辽东的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来源:小男男历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