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信安全中心在10月27日发布了新公告,直接把违规的外部直播、录播和视频链接盯上了,并明确说要更严了:遇到含有违规内容的外部链接,平台会限制访问,还会根据投诉和影响范围升级处理措施。
微信安全中心在10月27日发布了新公告,直接把违规的外部直播、录播和视频链接盯上了,并明确说要更严了:遇到含有违规内容的外部链接,平台会限制访问,还会根据投诉和影响范围升级处理措施。
接下来把事情说清楚一点儿。最近不少商家不走平台正规通道,借第三方工具一键生成外链直播间和回放页,再把这些链接塞到朋友圈、公众号和微信群里,或者私信给用户。页面上常常挂着夸张的宣传语,有的吹成“快速变健康”“神奇疗效”,有的打低价名牌或者疑似假货的旗号。点进去的人多半就被那阵场面带走:几十秒的视频、几张看起来像证书的截图、还有一个闪着倒计时的“限时优惠”按钮。有人就直接下单,钱付了却收到三无产品;也有人按着那些所谓“方法”自己在家试,结果造成不良反应。
技术上这类第三方服务挺简单的:给个模板,商家填几项就能跑出一个漂亮的页面,能嵌入购买链接、评论区、证书图,还有回放功能。再配合私域流量推送,一下就把链接推给成百上千人。问题在于,这种外链不像平台内的内容那样受统一审核,来源分散,追踪起来费事儿,给不法商家留下可乘之机。尤其是健康、养生这类信息,一旦有人挂了“专家”“名医”这些词,普通用户的警惕心就容易放松。
平台其实不是没动过手。以前就有治理“违规直播外链”和“养生直播”的动作,这次公告把范围和惩处链条进一步明确了。公告里写到了操作步骤:一旦外链被认定含违规内容,平台会先限制访问;投诉多、影响大、有违法情节的,会升级处理,可能包括下线链接、封禁账号,必要时还会配合执法机关调查。换句话说,处理不像以前那样模糊,平台会按投诉数量、违规程度和传播范围来分级处置,并且保留证据以便后续追责。
受害的样子有好几种:有人买到劣质货、有人被诱导报名长期疗程、有人因为照着不靠谱的“疗法”做了危险动作。受害后,用户会向平台投诉,平台要做核验:看链接是不是第三方的、内容有没有夸大或是假证书、商品是不是疑似假冒。查清楚后,平台会先限制访问并通知发布方,然后做证据保全;若涉及诈骗或假冒伪劣的线索明显,就会把材料移交执法部门。
这些外链之所以难管,跟几个现实因素有关。一个是电商和直播带货把私域流量放大了,商家更想省成本、提效率,就会用第三方外链;二是审核体系没能完全覆盖到这些分散的入口;三是普通用户的辨别能力参差不齐。三者叠起来,就成了违规信息扩散的温床。特别是在健康领域,夸大疗效和速效宣称最容易吸人眼球,这类页面一被转发,传播速度很快。
对于普通用户,有几条比较实在的建议:碰到外链先别急着点,尤其是跟健康或者高价商品有关的;看见所谓证书时,找原始出处链接,不要只信图片截图;购物优先走平台内的正规支付渠道,别直接通过外链付款;一旦发现夸大宣传或怀疑是假货,务必截图保存证据并举报,举报量多了,平台会加速处理。
平台方面要做的事也很直白:技术上要能拦截可疑域名、对接第三方检测、自动识别欺诈性词汇和可疑支付跳转;运营上要把举报连成一个可以快速响应和保全证据的闭环。公告里提到的“升级处理”,不是一句空话,主要是把初审、限制访问、证据保存、移送执法这几步都落实到位。如果这些环节不到位,公告也就只是文字而已。
从长期看,这是个拉锯战。打掉一个作弊链条,新的变种可能马上就会出现。谁更主动、谁的证据链更严、谁能把用户教育起来,谁就更能把这个问题往有利的方向压。与此同时,用户自己也需要养成几个习惯:别被限时抢购吓到、别只看宣传图、交易走官方通道、遇事留证。只有平台、监管和用户三方面都动起来,这种外链带来的风险才有机会被真正压缩。
来源:聪颖青山hlF2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