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美日许多老人“退而不休”,对中国有哪些警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4:40 1

摘要:下面先把能落地给中国参考的那些建议摆明白,接着再倒回头把原因、对比和细节说清楚。别指望我讲大道理,像写记录一样把条款、数字、场景都说清楚,方便人看完就抓到重点。

日本和美国的老年人还在工作,这不是零星现象。

下面先把能落地给中国参考的那些建议摆明白,接着再倒回头把原因、对比和细节说清楚。别指望我讲大道理,像写记录一样把条款、数字、场景都说清楚,方便人看完就抓到重点。

政策建议先说一遍,有数字、有节点,好操作:

- 把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在未来五年从现在的45%提高到55%,这是要让退休收入更有“底气”;

- 推动企业年金覆盖率从约10%提高到2030年的25%;

- 把个人养老金的税前扣除从每年1.2万元提高到2万元,鼓励金融机构上稳健型老年理财产品;

- 医疗上扩大小病慢病用药的报销范围、降低门诊起付线,减少看病把钱掏空的情况;

- 退休政策从2026年开始每3年延后1岁,目标到2045年实现男女统一65岁;对长期重体力劳动者提供弹性退休安排,对技术型高端人才开放延长到70岁的选择权;

- 用人激励方面,雇佣60岁以上劳动者的单位,每人每月补贴500元(连续3年);返聘技术人员的企业按工资总额享受10%的税减,年度上限10万元;

- 到2025年底,在所有地级市的公共就业机构设立老年就业窗口,并在2026年前覆盖1000万人次的免费数字技能培训;

- 法律上加紧修订反年龄歧视条款,明确招聘、晋升不得设年龄门槛,违规罚款在5000到5万元之间,严重的纳入征信黑名单;

- 宣传方面通过媒体和社区推广“终身发展”的理念,既认可继续工作的价值,也尊重选择安享晚年的权利。

这些建议看着像一张操作单,为什么要有这些?把外部环境和别人的做法捋清楚就明白了。

先说经济面。日本和美国的现状不差不多,都是养老金和储蓄不够撑起安逸退休的日子。日本普通老人的养老金大概只能覆盖约六成的基本开销,调查里62%的低收入老人说是“养老金不够”才继续上班;美国那边平均月养老金不到1400美元,72%的人觉得靠养老金过不了以前的生活。压根就是生活费不够,这个能把人拉回到岗位上。再结合通胀、医疗和住房成本的上升,很多人不得不继续干活。至于储蓄率,美国家庭最近只有4.8%,日本约11.2%,这也影响两国老人工作的动机:日本人更多是为了补贴生活或花点钱消遣;美国人则很多是为了维持基本开销。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差异也要看清。美国市场对资深专业人才需求还挺旺,法律、医疗、工程这些领域,经验值就是硬通货;同时美国零工经济发达,很多老年人做网约车、线上咨询、按项目接单,那活弹性大、体力负担小。日本的特征是制造业和介护行业同时缺人,技术老工人被返聘数量不少:2024年返聘的老技工超过50万人,介护行业里老年从业者占比达41%。日本那边还催生出不少“高龄人才中介”公司,2024年通过这种渠道上岗的老人超过120万,而政府的公共就业机构“Hello Work”专门设老年窗口,2024年通过它们就业的老人也超过85万,匹配效率比普通渠道高出三成左右。

法律和激励方式也不一样。美国的《就业年龄歧视法》执行力大,违法成本高,最高罚款可达50万美元;同时鼓励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来雇用老人,雇佣奖励有时能达到工资总额的较高比例。日本则倾向于行政引导和补贴,老年雇佣给付金是常见做法,但额外养老奖励上限只有大概10%。两条路子各有利弊:一边靠法律撑起公平,一边靠补贴拉动市场。

观念上也有差别。美国更强调个人实现,不少高学历和专业人士宁可继续工作也不想停下,因为做事能给他们带来自我价值感;日本受集体主义影响更多,很多人工作是为了保持社会认同,不想被边缘化。举例说明就清楚:日本有位68岁的园丁,通过“高龄人才”中介找到每月22万日元的活(约1.1万人民币),他说这工资顶起了家里的药费;美国有位76岁的环境工程师,退休后还当顾问,觉得看项目落地比在家里闲着强。这两个人的动机不太一样:前者是被生活推着走,后者更像是为了自我实现。

工作带来的日常影响也不能忽视。工作能给很多老人带来节奏、社交和心理上的好处。比如美国一对退休夫妻去做社区服务,结交新朋友,生活不再单一;日本许多独居老人去超市做收银或去社区义工,天天和人打招呼,不觉得被遗忘。岗位种类在不同国家也适配不同的人群:美国有更多远程咨询、线上接单和灵活工时的机会,适合体力下降但经验丰富的人;日本更会用返聘、师徒传承等方式把老人技能留在企业里。

这些做法当然带来争议。有人认为老人重返工作岗位是“银发红利”,能补劳动力短缺、传承手艺、让老人精神状态更好;但也有人担心会和年轻人抢岗位,特别在就业压力大的时候,老年人占据多了岗位会让年轻人更难找到工作。对我们来说,这个矛盾特别敏感——我们还处于“未富先老”的阶段,财政压力、社会保障覆盖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尽相同,所以不能照搬美日的所有做法。关键问题是两条:既要确保不让老人因为没钱而被迫工作,也要给愿意继续工作的老年人走出合适的路径,同时不压缩年轻人的就业空间。

把政策落地,细节决定成败。举两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延迟退休能不能让绝大多数人接受?做法不该是一刀切,应该有弹性安排和职业健康评估,尤其是体力劳动者要更多缓冲;企业激励不能只靠补贴,短期的补贴和长期的税收优惠要结合,既有即时效果也要考虑财政可持续性。就业服务要对口:社区和企业一起弄技能培训、岗位改造、弹性工时,这样岗位才适合老年人。法律面要有可操作的投诉和处罚机制,但仅靠条文没用,要有人盯执行、有人负责。宣传既要强调继续工作带来的社会价值,也别天天灌输“必须工作才有价值”的口号,那种单一话语会让不想再工作的人感到被羞辱。

细节场景里能看到政策怎么落地。比如早上七点,东京某介护中心门口,几个退休技工熟练检查洗衣机和轮椅的电路;下午,纽约一位摄影师背着相机在城市角落记录变迁;傍晚,一个日本68岁的园丁提着工具箱回家,路过药店顺手买了家人服药所需的药。还有更具体的岗位改造案例:有企业把站岗改成坐班、把固定班改成短班,减少老年员工的体力消耗;有社区开免费数字课,教老人怎么用手机接单、怎么网上申报补贴,这些小动作把政策和生活连起来。

在推进过程中,必须留心三类风险。第一是财政压力:补贴、税减、扩大报销都是钱,从哪里来要有配套预算和时间表。第二是职业替代问题:某些岗位如果完全被返聘老人占了,年轻人进不去,社会公平感会受损。第三是年龄歧视执行力:法律有空文和有实效是两回事,监督和奖惩机制要同步到位,不然好政策就是白搭。处理这些风险的办法也得细化,譬如把补贴和税收优惠设成阶段性、可审计;绩效指标既看老年人就业率,也要看青年就业和岗位流动性;监督机构要给投诉设置便捷渠道,并把处理结果透明化。

最后再强调一点,不是每个老人都愿意或能工作,尊重个人选择很重要。政策的目标是给那些愿意、能继续工作的人创造条件,同时把不想再工作的人的基本保障做好。这两条路都要走,不是“要么都工作,要么都养老”的极端选择。场景里的那些人,不管是为了生活还是为了价值,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政策的终点不是数字,而是他们的日常:能按自己的节奏过日子,能有尊严地生活。

早上七点,东京介护中心门口的灯刚亮,几位返聘的技工拎着工具箱,一边聊着旧时的维修技巧,一边开始当天的巡检。傍晚,那个68岁的园丁拎着药,慢慢走回家,他的步伐里有疲惫,也有一份勉强维持起生活的现实。

来源:自若艺术家eZFr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