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季|全国果业品牌建设10周年经典案例——象山柑橘:品种创新驱动的高端品牌生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03:17 1

摘要: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专委会主任胡晓云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鲁芳校共同主编的《十年征程 品牌强果——全国果业品牌建设10周年经典案例汇编》(简称《汇编》)正式发布。

第十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由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院长、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专委会主任胡晓云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鲁芳校共同主编的《十年征程 品牌强果——全国果业品牌建设10周年经典案例汇编》(简称《汇编》)正式发布。该《汇编》精选了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30个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案例与43个果品企业品牌案例,其中,宝鸡苹果、大荔冬枣、临潼石榴等11个芒种服务品牌发展案例汇编在册。
从地理标志保护到供应链革新,从文化赋能到数字转型,这些案例既凝聚着过去十年的智慧结晶,更蕴藏着面向未来的创新启示。我们将针对这11个精选案例陆续进行宣发,为中国农业品牌成长提供清晰路径和更多参考范本。

在浙江东部蜿蜒的海岸线上,象山半岛的柑橘园正书写着一个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精彩故事。当大多数柑橘产区仍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挣扎时,象山人用一颗“红美人”撬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这个引自日本的柑橘品种,以其独特的“果冻口感”和“黄金糖酸比”,重新定义中国柑橘的价值标准。

十几年来,象山构建了从种质资源保护、技术创新到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生态。在这里,传统农人转型为“柑橘工匠”,普通果园升级为“数字农场”。象山柑橘用自身的突围经验,为打造高端柑橘产业生态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一、发展历程与产业积淀

象山柑橘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以蜜橘为主,但传统品种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亟待转型。2001年,象山一位橘农从日本引进种植“红美人”。2008年,象山县林特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橘农在大棚里种植并取得成功,“象山红美人”也成为当地重要的柑橘品种。2013年,象山建立全国首个30亩“红美人”栽培基地,亩产值超过12万元。2017年,“象山柑橘”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今,柑橘已成为象山第一大水果产业,栽培面积10.3万亩,常年产量12万吨,规模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三。近年来,象山县委、县政府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柑橘产业特色优势,坚持走全产业链发展道路,主推以“红美人”为代表的精品柑橘,创建“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实现柑橘产业从“以量取胜”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转变,“象山红美人”成为象山乃至浙江农业的一张靓丽“金名片”,优质果售价达60元/公斤,创造“亩均超万美元”的高效益,有力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象山柑橘全产业链产值达30.6亿元。

图源:象山发布

二、重点举措与发展成效

象山柑橘以“红美人”品种破局,依托科技创新打造高端产业生态,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和产业融合,实现从传统种植到高附加值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成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典范。

(一)品种突围:形成“技术护城河”

象山柑橘跳出传统柑橘产业“拼产量、拼价格”的竞争模式,以品种创新为核心突破口,引入日本高端柑橘品种“红美人”(爱媛28号),凭借其“果冻般口感”和“高糖低酸”的独特品质,成功切入高端消费市场。

为巩固柑橘品种优势,象山持续开展技术攻关:连续18年开展柑橘育种技术攻关,先后攻克行业难题12个,筛选保存国内外优良品种450余个,是全国柑橘品种保存最多的县域;选育推广“红美人”“春香”等一批特色良种,储备优新品种20余个,为象山柑橘产业持续引领发展提供“源动力”;加快栽培技术攻坚,研发柑橘设施加温促成等国内领先栽培技术10余项,是全国唯一成功运用柑橘加温促成栽培技术的地区;率先在全国实现柑橘鲜果周年供应,其中红美人鲜果供应期长达9个月、贮藏果周年供应。

象山柑橘

这一差异化战略,帮助象山柑橘形成“技术护城河”,使其从源头摆脱低价竞争,成为高品质柑橘的代名词。

(二)品质立身:科技赋能全产业链管控

象山坚持“标准引领”发展思路,制定推行柑橘全产业链国家级、省级、团体标准70余项,包括红美人橘橙等级与包装储运国家团体标准、“红美人”柑橘设施绿色栽培省级地方标准等,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橘园数字化提升改造,引进先进无损检测分级选果设备,建成象山柑橘产业大脑,实行“浙农码”追溯管理,截至2024年底,全县“浙农码”累计赋码量282.8万个,用码量1936.7万次,赋码用码总量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象山柑橘坚持推行绿色生产。认证柑橘类绿色食品30个,占全县绿色食品总量的48%。创新柑橘“生草栽培+割草覆盖”等以草治草、以草培肥等新型栽培模式,推广喷灌、滴灌、沟施、肥水一体等新型施肥技术,保障精品柑橘的品质及安全性。深化柑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产业链,建成象山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全县柑橘推广先进施肥技术2.7万亩、推广生草栽培技术面积1.2万亩;可年处理柑橘废弃物1.5万吨,产出固体有机肥0.2万吨。

图源:象山县农联合

(三)运营托举:构建品牌可持续发展生态

象山县联合浙江大学编制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注册“象山柑橘”“象山红美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立全省首个农业产业联盟——象山柑橘产业联盟,推行“产业联盟+公用品牌+主导产品”营销模式,连续七年举办象山柑橘文化节,举办象山红美人上海、杭州推介会,提升象山红美人知名度和美誉度。2024年,累计举办各类推介和展销活动15场次。

构建“产研学用”一体化人才培育体系,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及橘农赴日学习柑橘栽培技术,大力培育柑橘乡土专家和职业橘农,创建集教学、研讨、展示功能于一体的象山柑橘学院,建立“县级服务团队+柑橘产业联盟+柑橘乡土专家+橘农”技术服务模式,促进科技创新与服务推广融为一体。截至目前,累计培养柑橘赴日研修生315名、柑橘乡土专家28名、职业橘农1537名、柑橘经纪人241人,发展柑橘家庭农场510家、专业合作社84家。

(四)三产增收:橘旅融合延伸价值链

象山柑橘通过三产融合,构建“种植—加工一文旅一销售”全产业生态:采用“公用品牌授权+合作社管控+农户分红”模式,确保农户分享品牌增值收益,部分合作社农户年收入实现翻倍。充分挖掘柑橘文化,建成全国柑橘品种最齐全的柑橘博览园和一批精致特色橘园,积极打造橘林、采摘、橘宿等橘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促进自然景观与科技文化融合,形成“橘旅融合、以旅促销”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创建柑橘特色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柑橘强镇2个,建造柑橘休闲观光体验基地25个、旅游风景线8条。

象山柑橘文化节活动现场 图源:浙商旅游三、品牌价值与品牌荣誉

2025年,“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8.40亿元。“象山柑橘”入选2024年浙江省农业品牌目录名单,荣获省首批“品字标浙江农产”授权,入选浙江省首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第十七届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上,“象山柑橘”荣获中国柑橘区域品牌全国10强,“象山红美人”荣获中国新种业品牌大奖。

观察手记

象山柑橘的突围实践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区域农产品品牌化的成功,在于构建“品种一品质一品牌”的价值闭环。其创新之处在于——以“红美人”这一兼具市场稀缺性与技术壁垒的品种为原点,通过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升级,实现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价值重构。这一模式的可复制性在于:品种选择——需兼具市场稀缺性和技术可行性;品质管控——必须建立严格的标准化体系;利益分配——让农民成为品牌建设的受益者而非旁观者。

这印证了现代农业的升级路径:只有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品牌溢价,让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获得合理回报,才能打破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困局。象山用一颗柑橘证明,中国农业的品牌化转型,需要的不是短期营销的“网红式狂欢”,而是构建持续造血的产业生态系统。

我们是从浙江大学走来的团队我们致力于打造中国三农品牌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浙江芒种品牌管理集团,专注于三农领域品牌研究、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传播推广、数智管理、乡村运营等专业服务,致力于打造中国三农品牌化一站式服务平台。

我们以专业振兴中国乡村,集聚国内众多农业品牌理论研究与业界实践专家,引领中国三农品牌建设,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乡村品牌/企业品牌提供顶层设计服务,具有丰富的品牌实践经验。

团队已先后开展了海南鲜品、丽水山耕、赣鄱正品、江城百臻、巴味渝珍、神仙大农、长白山人参、西藏羊绒、烟台苹果、盐池滩羊肉、安吉白茶、武功猕猴桃、庆阳苹果、锡林郭勒羊、茂名荔枝、径山茶等300+地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顶层设计。

来吧,让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精彩,一起向未来”!

来源:小陆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