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这几天网上关于“解散”的传闻传得满天飞,听起来吓人,但把头绪捋一捋就清楚了,这更像是一场资本和谈判的戏码,而不是球队突然被从地图上抹掉。简单说,中赫手里还有一张牌——国安,没人想轻易把这张牌扔了出去,因而各种说法就被用来增加谈判筹码。
北京国安不会被解散。
最近这几天网上关于“解散”的传闻传得满天飞,听起来吓人,但把头绪捋一捋就清楚了,这更像是一场资本和谈判的戏码,而不是球队突然被从地图上抹掉。简单说,中赫手里还有一张牌——国安,没人想轻易把这张牌扔了出去,因而各种说法就被用来增加谈判筹码。
从现在的状况往回看能看出几点比较实在的东西。这个赛季工资发放,比近五年来都要稳定一些,不像以前那种半年都拿不到钱的情况。常见的模式是欠个三四个月,然后集中把钱发上来,球员们也就忍着接受了,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球员溃散。话虽如此,欠薪并没有完全消失,俱乐部账面上的债务压力还在,只是比之前有了小幅好转而已。
成绩方面,下半程明显掉链子。把比赛、训练、战术这些放一起看,会发现教练组里的分歧把队伍拖得不轻。轮换安排、训练强度还有战术执行,跟之前是有差距的。塞蒂恩走的时候,他的一些助理却还在队里,这个细节说明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塞蒂恩曾以欠薪为由带队罢训,这事外人不好评判到底是为球员出面,还是在为自己讨公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资金不到位确实影响了他后期工作的热情和稳定性。
把时间往前推到去年冬天,那会儿局面看起来乐观。中赫那阵子对外宣称引入了超过百亿的资金,俱乐部也有一波操作:请来了塞蒂恩当主帅,搞了“塞鸟归化”,还签了吴少聪、达万这俩市场上的“大手笔”。阵容表面上看着确实稳了,外界对冲击好成绩有期待。不过好景没有持续太久,资金的节奏没有完全跟上,之前遗留的欠薪问题没能一下子根治。
把背景往更远处拉一拉,会发现事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中赫集团自身的财务并不轻松,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和那些大家熟悉的房企比,中赫的问题规模或许不那么惊天动地,但债务缺口是真实存在的,必须靠时间和外部支持去消化。对中赫来说,国安不仅仅是支足球队,还是能带来流量、能为某些城市规划和商业配套争取话语权的资产。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节点:工体地下商业的开发。中赫把球队当成推动这个项目的筹码,球队存在可以为项目争取支持和配套。如果周金辉把国安放手了,等于把他手里最后一张可以争取这些利益的牌交了出去。换句话说,放手对他来说不是零成本的决定——他宁可在生死线上和各方博弈,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可能的商业回报。
市场上并非没人想接手。只要中赫愿意让渡,哪怕账上背着几十亿的债务,总有人愿意接盘。俱乐部一旦挂牌,按市场条件短时间内可能就有人出来买单。最快的操作一周左右就可能看到意向方露面。但现在的问题是,中赫不愿意按这种剧本走,他们更看重长期的项目收益和谈判筹码,也因此让外界显得更紧张。
把视角再扩大一点看参与方的立场。北京市有关部门并不希望一支有历史、有球迷基础的俱乐部就此消失;中赫当然也不想放弃争取商业开发的机会;债权人更不愿意看到俱乐部彻底断了收入渠道——只要球队还在,赞助、票房、联赛分红这些都可能产生现金流,至少有希望回收一部分欠款。各方利益交织,没谁拿得出果断去解散它的好处。
网上那些“明天就要解散”的恐慌,很多时候是信息在流通链上的放大。有人在谈判桌外发泄焦虑,有的人把少量不利信息拼凑成耸人听闻的标题,点赞量一上来就变成了“事实”。真的把一支职业球队解散,既没有简单的法律程序能一锤定音,也不符合大多数利益相关方的现实选择。推动解散需要多个环节都配合,而现在这些环节没有人愿意主动把球队这一资产彻底处置掉。
从操作上看,国安其实有三条比较现实的路:要么中赫放手,把俱乐部转让给愿意承担债务的新买家;要么中赫能找到新的投资方补上现金流,维持正常运作;要么通过和债主谈判,把还款节奏拉长、重组债务,给俱乐部更多喘息空间。每条路都不是马上能达成的,都需要外部条件配合和时间。现在卡在那儿的关键还是中赫的态度,尤其是他们对工体项目的盘算以及不愿轻易放弃的心理。
球员在这种环境里早已习惯了不稳定。欠薪、换帅、人员进进出出,这些年他们经历得多了,职业上比外界想象的更能适应这些风波。反倒是球迷更容易被消息牵着走,情绪起伏会比职业队内的人更大。俱乐部内部的日常操作没那么戏剧化:管理层处理合同、教练负责战术、队医和体能师维持训练,这些环节里积累的摩擦会最终反映到场上的表现上。所以现实的关注点,还是如何把薪酬稳定下来、把训练和比赛的质量提升起来,而不是单纯担忧球队会被“从此消失”。
再说点细节,能看出问题的地方不止账本。教练和球员之间的信任、战术执行的连贯性、体能储备这些细节都会被资金问题放大。比如训练强度一会高一会低,球员的恢复被打乱,比赛到了下半场就明显没力气,这些都不是一句“欠薪”能说明白的。具体的表现可以在赛场上看到:前三十分钟还能拼,六十分钟后就掉速,这背后既有技战术的问题,也有心理和体能的连锁反应。
再把目光放到球迷和城市层面,国安带来的不仅是比赛,还有文化和记忆。工体之所以有开发价值,和它承载的城市情感有关。对相关部门来说,让球队继续活着,能维护城市的足球符号,这也是他们不希望看到球队被随意处置的原因之一。债主在衡量利弊时,也会把这些社会价值算进去,因为有时候把球队打包出售比直接了结要更能回笼钱。
在实际谈判桌上,筹码和话语权很重要。中赫想要的是项目配套和更好的回收路径,债权人想要的是能实际兑现的回款方案,潜在接手方想看到可操作的商业模式。每方都在等待对方先露出底牌。表面上看是“解散”或“买断”的二选一,实际上中间还有很多可能,比如局部资产剥离、赞助商介入、甚至是债转股之类的操作。只是这些都需要法律和财务团队把方案做得严谨可行,否则任何一方贸然行动都会吃亏。
在信息传播这件事上,球迷社群和媒体的反应速度快,但往往缺少整个谈判过程中的上下文。一个不完整的消息放到社交平台上,就像点燃了干草堆,迅速被放大。真正决定局势的,还是合同、账本、以及那些看不见的谈判条款。比如债务能不能延展,赞助合同能不能提前执行现金流,这些金融细节比谁在微博上喊“救国安”更能左右结果。
对球员个人而言,选手们关心的是能不能按时拿到工资、能不能安心训练、能不能在赛场上把水平发挥出来。球员经纪人也会在背后做工作,跟俱乐部、潜在买家沟通,评估转会和合同风险。管理层需要在维持球队运转和与上层博弈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活儿既要会算账,也要会做人情和公共关系。比赛的结果和球队的商业走向,本质上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互相影响。
现在看起来最实际的进程是:各方还在试探、在谈判,中赫还在守着它的底线。债权人和相关部门不希望看到球队走上绝路,市场上也有接手的意愿,但要有人把账面问题、项目利益和球队正常运作之间的关系都理清楚,然后把交易做成,才能让情绪跌回常态。短期内大家最能看到的,可能是几笔款项的到账、一次关键的谈判露面,或者有买家出来表达初步意向。
在球场上,训练还在继续,球员穿着训练服在场边做拉伸,教练在黑板前划着动作,队医在记录伤病恢复的情况。球迷在网上争论,有人担心,有人观望,有人开始做各种设想。谈判桌外的烟硝味浓,桌内的数字和合同条款更重。现在大家都在等下一步动作,这场关于国安命运的博弈还在继续。
来源:率真小红花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