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现在我告诉你,有人靠做“包浆酒店”的生意,混成了全球第三大连锁酒店巨头,并且估值80亿美元。
在城中村又或者二三线城市的郊区,总能找到几十块钱一晚的“包浆”酒店。
泛黄的床单、漏电的插板、发霉的卫生间,看上去又脏又土。
但现在我告诉你,有人靠做“包浆酒店”的生意,混成了全球第三大连锁酒店巨头,并且估值80亿美元。
它的名字叫做OYO,一家来自印度的酒店集团。
OYO于2017年进入中国,曾经仅用20个月的时间,就覆盖国内300多个城市,加盟一万多家门店。
巅峰时期,OYO在国内的规模超越了如家、汉庭和7天等老牌经济型酒店的总和。
那个时候,你随便打开一个地图APP,搜“酒店”,跳出来的结果里,十个有八个都带着OYO的红色Logo。
前所未有的“OYO速度”,让当年过惯了安逸日子的国内酒店集团,直呼狼来了。
以至于华住老总季琦,不得不战略投资H连锁酒店与之对抗。
甚至在2018年,美团、携程、去哪儿等本土OTA(网络酒店预订平台),为了遏制OYO的猖狂,还集体对它下达了封杀令。
看到这,大家可能觉得不对劲,这么厉害的OYO酒店,为啥现在很少见呢?
确实,你的感觉没错。
2019年是OYO在中国的巅峰,但因种种原因,它在2021年狼狈退出,目前只留下一千多家加盟店苟活。
然而退出中国不代表OYO就凉了,它在印度老家以及东南亚、欧洲等市场依旧混的风生水起。
据媒体报道,OYO当前客房规模全球第三,估值超80亿美元,将于今年11月在印度IPO,届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廉价酒店之王”。
所以OYO到底何方神圣?当初为何在中国势如破竹,又为何狼狈离场?
这期品牌故事,就带大家了解印度酒店集团OYO的前世今生。
01
OYO的创始人有个充满韩味的中文名:李泰熙。
但不要误会,他是个标准的印度人,本名Ritesh Agarwal,在种姓制度里属于吠舍级别。
考虑到这个英文名比较拗口,视频接下来将全用“李泰熙”来代指。
李泰熙是印度马尔瓦尔人,当地主要的商业名族之一,被称之为“印度温州人”。
或许是受环境影响,李泰熙从小就有“卖东西赚大钱”的念头。
在他13时,就靠课余时间走街串巷,贩卖手机SIM卡赚到第一桶金。
15岁的时候,他跟着父母参加印度企业家峰会,见识到了很多年轻有为的企业家,从此对创业的执念越来越深。
据说自那之后,李泰熙经常周末一个人坐火车到德里,去找创业者聊天,了解印度创业圈里大大小小各种事。
18岁那年,是李泰熙的人生转折点。
他凭借优异的计算机成绩考入大学,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像很多印度富裕阶层的孩子那样,完成本科学业后去欧美留学,成为一名IT人才。
但李泰熙对上学不感兴趣,反而悄悄报名了硅谷传奇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设立的蒂尔奖学金,并且意外通过筛选,成为了该项目的第一位印度学员。
简单科普一下,蒂尔奖学金于2010年成立,每年资助20名20岁以下的在校大学生创业。
但作为条件,创业者必须退学,目的是颠覆传统教育,培养马斯克那样的创新者。
所以当李泰熙的父母知道这个消息后,气的直接飞到德里监视他,绝对不允许辍学。
不过李泰熙嘴皮子功夫厉害,好说歹说一整天,终于说服了父母,成为一位毫无家庭压力的辍学创业者。
接下来,就轮到他真正的创业故事了。
李泰熙在蒂尔奖学金里申报的创业项目,叫做Oravel Stays,一个对标美国民宿巨头爱彼迎的项目。
不过和爱彼迎主打中高端不同,李泰熙想做穷人的生意。
因为印度贫富差距大,街头巷尾充斥着廉价旅馆,他认为住这些地方的穷人,也需要自己的爱彼迎。
所以他的创业项目很好理解,就是设计一个聚合了廉价酒店信息的服务网站,让旅行者更容易找到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酒店和民宿。
然而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效果一般,刚起步就失败了。
关键时刻,导师彼得•蒂尔给了他一个建议,不能只做“服务商”,还要对酒店进行改造,提供标准化住宿体验。
有了导师的指点,李泰熙迅速调整策略,
他用奖学金买了一家经营不善只有14个房间的小酒店进行改造,提供干净的床单、热水和免费WiFi。
然后他以这家酒店为样板,说服其他经营不善、无品牌、地理位置差、入住率低的廉价酒店加入,共同成立一个廉价酒店联盟,即OYO Rooms,“On Your Own”(由你自己)的缩写。
加盟方式也很有诱惑力,不收加盟费,只拿酒店收入的佣金分账,比例不超过10%。
加盟之后,OYO会将其纳入自己的品牌之下,悬挂OYO招牌,并且免费进行统一的外墙、前台、房间改造。
那么,对小旅馆来说,加入OYO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就是入住率的增加。
彼时的印度廉价酒店市场还未实现大规模的连锁化,无品牌、无标准、无预订渠道。酒店找不到客人,客人也找不到酒店。
OYO的成立,让这些酒店有了统一的品牌和预订渠道,大幅增加了入住率。
其次,印度廉价酒店大多脏乱差,OYO帮助他们制定了统一的装修和服务标准,改变了当地人对廉价酒店的印象。
总之,这是个双赢的局面。
OYO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就挤进了印度连锁酒店行业第一梯队。
02
然而这还不够,OYO的目标是当第一。
但冲刺第一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金。
2015年3 月,OYO发起了A轮融资,光速创投、红杉资本、绿橡资本和DSG 四家机构参投,总融资2400万美元。
同年8月,B轮融资开启,软银集团的孙正义公开表扬李泰熙干得漂亮,出手就是一个亿美金。
一年之后,孙正义拉着之前几个投资方,又打去9000万美元。
有了钱,OYO在印度可谓大杀四方,很快市占率就从8%跃升至23%,超越传统酒店集团Taj、ITC成为行业第一。
俗话说,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在印度大获成功后,李泰熙决定把这套模式复制到其他国家,比如东南亚和中国。
2017年,OYO扩张的消息传开,孙正义再度出手,联合多个投资人,追加了2.5亿美元的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9月,咱中国的酒店一哥华住集团,也向OYO注资了1000万美金。
紧接着,2个月后,即2017年11月,OYO正式登陆中国,首家自营门店落地深圳。
当时,李泰熙在内部信高调写到:中国就是本土市场,我们要继续在这里投资。
言下之意,中国和印度在廉价酒店市场,有很多的相似性,是个重要市场,和印度平行。
随后,OYO开始了比在印度更疯狂的扩张计划,让中国同行闻风丧胆。
它的打法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就三个字:不挑食。
所有的廉价小酒店,管你是国营老招待所,还是城中村的家庭小旅馆,只要你愿意挂OYO的牌子,OYO就提供床上用品,帮你装修、帮你培训、帮你宣传、教你怎么在网上接单,甚至还有保底服务,保证加入不亏钱。
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OYO只赚后续酒店收入5-8%的佣金抽成。
扩张最疯狂的2018年,OYO的地推团队猛得像蝗虫过境,高强度扫店,谈业务、签合同、换招牌一条龙。
很多小老板根本不知道OYO是啥,只知道突然闯进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开口就是:
哥,跟我干,保证你入住率翻倍!
用现在的话说,叫做饱和式攻击,巅峰期平均3小时就能新开一家店。
所以OYO只用20个月的时间,就迅速覆盖了国内300多个城市,加盟1万多家门店。
单纯以经济型酒店数量计算的话,OYO超越了汉庭、七天、如家,成为了中国市场的王者。
为何能这么顺利?除地推人员强悍外,就是OYO给到的条件确实无法拒绝。
对小酒店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无比诱人的方案,不要钱的一套包装操作下来,小破旅馆立马成了连锁酒店,入住率蹭蹭往上升。
同时为了打响品牌,OYO大幅补贴,不断降低房价,几十块钱随便住。
甚至有一段时间,OYO面向新用户推出了29元一晚的一口价活动,再叠加其他优惠活动,价格还能更低。
以至于那几年,OYO被称之为中国酒店行业的拼夕夕。
03
然而,疯狂扩张的OYO很快就遇到了麻烦。
首先是中国同行的狙击。
OYO来势汹汹,确实对华住、锦江、首旅如家等国内酒店巨头产生了冲击。
它们想不明白,一个印度来的酒店新人,竟然能在中国做这么大,还啃下了三巨头多年无法拿下的单体酒店市场。
这里再科普下,单体酒店指的是那些小本经营或家庭作坊式的廉价酒店,它们没有品牌、没有标准,但却在城中村和三四线城市随处可见。
理论上,这是一块大肥肉。
然而,三巨头们受制于加盟费和条条框框的加盟条件,一直都无法拿下,只好集体放弃。
结果就是,初来乍到的OYO仅仅两年不到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为了抵制OYO,2019年5月底,华住宣布投资“H酒店”,将以同样的方式和OYO竞争。
在投资会场上,华住创始人季琦用ofo暗讽OYO,没有前途,未来不属于他们。
然后OYO的中国区负责人用季琦的52岁年龄和李泰熙的25岁做对比,回应到:OYO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对方呢?
自此,双方彻底撕破了脸,全然不顾当年OYO入华之前,季琦还投资了1000万美金。
其实华住的反击,对OYO影响不是很大,真正致命的是来自携程、美团、去哪儿等线上酒店预订平台的封杀。
原因很简单,OYO自建了预订平台,抢了它们的线上生意。
于是,这些平台默契地给OYO旗下的酒店降权、限流,甚至不允许公开。
这招属实让OYO很难受。
因为在中国,携程、美团它们很有影响力,大家都习惯了用它们订酒店。
被封杀的话,单指望OYO自己的平台根本不够,小酒店们客流量锐减。
没办法,OYO只好低头,交了大几亿的买路财,重新和携程们达成了合作。
至此,OYO在中国已经遇到了四大困难。
一是华住为主的竞争对手围攻,让OYO难以签约新的合作酒店,扩张步伐放缓。
二是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OYO疯狂撒币,不断付出巨额资金补贴房费。
三是必须给携程它们上贡,不听话就被限制流量。
四是后期不顾后果的签订了很多低质量酒店,导致口碑受损。
但实际上,即使如此,OYO也没有被打倒。
因为很多财团真的是主动来送钱,尤其是孙正义,前前后后带头给了数十亿美元,还亲自跑到深圳给OYO站台。
那么,OYO后来是怎么退出中国的呢?
只能说,意外让人始料不及。
2020年初,一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卫生事件来了。
旅游业停摆,酒店业哀鸿遍野。
OYO这种靠薄利多销、现金流周转的模式,瞬间被抽干了血液。融资来的钱再多,也总会烧完的。
据媒体推算,2019年~2020年,OYO两个财年合计亏损30亿美元。
至此,孙正义也不敢投钱了,相反李泰熙还要花钱回购股权,彻底榨干了现金流。
2020年3月,OYO全球大裁员,中国成为重灾区,一口气减掉约7000人,高管啥的也悉数离职,上海总部更是聚集了讨薪人员。
裁员、关店、收缩战线……一系列操作下来,OYO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从巅峰时期的上万家,锐减到只剩下一千多家。
04
狼狈退出中国市场后,OYO差点就凉了。
危急时刻,微软在2020年投了500万美元。
靠这笔钱,OYO继续在印度老家深耕,并重点开拓印尼、欧洲与马来西亚市场。
讲真,这几年,仅从财务状况看的话,OYO挺惨的,常年处于亏损状态。
不过好在李泰熙很有人缘,大金主孙正义即使亏了很多钱,也选择了继续支持,这些年出钱又出力。
而且经历了中国市场的失败,OYO也不再烧钱四处树敌,而是控制成本、专注盈利。
就这样猥琐发育,一直到2024年财年,OYO终于盈利了,净利润约合人民币5亿元。
有了钱,OYO决定主动撕掉廉价标签。
去年先是花5.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黑石集团旗下的中高端酒店品牌Motel 6,后来又在迪拜开了一家豪华酒店。
同时OYO自营的高端品牌SUNDAY也已拓展到30个国家,开设了100家门店。
根据其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OYO旗下目前拥有超过22700家酒店、共计11.9万套房间,稳居全球经济型酒店前三。
不仅在印度本土市占率高达65%,国际业务也贡献了将近80%的业绩,实打实的一个全球性大企业。
最后,怎么说呢,做低端买卖,也能赚大钱。
OYO如此,春秋航空如此,蜜雪冰城也如此。
来源:十万个品牌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