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久恒:在纷繁复杂的时代重塑科学的价值 ——《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评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17:32 2

摘要:哈里·柯林斯与罗伯特·埃文斯合著的《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Why Democracies Need Science)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STS)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延续了作者对“专长研究”与“STS第三波”路径的探索,回应了后真相时代科学与民主关系所面临的深

在纷繁复杂的时代

重塑科学的价值

——《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评介

贺久恒

(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学系)

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5.01.161

哈里·柯林斯与罗伯特·埃文斯合著的《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Why Democracies Need Science)是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STS)领域的重要著作。该书延续了作者对“专长研究”与“STS第三波”路径的探索,回应了后真相时代科学与民主关系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作者主张,在科学权威遭遇质疑、技术决策受到民粹挑战的背景下,科学知识依然应在民主制度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此,他们提出设立由具反思能力的科学家与STS学者共同组成的“猫头鹰”机构(the Owls),以重建科学与公共领域之间的信任机制。

作者将科学研究的演变划分为三波:第一波承袭默顿传统,强调科学的规范结构与真理性;第二波以库恩与科学知识社会学为代表,强调科学的社会建构属性,瓦解了科学的独特性神话;第三波则尝试在建构主义批判基础上重塑科学家在公共领域的正当地位,强调“专长”作为实践性、稀缺性与训练性并存的知识形态。本书正是这一理论主张的系统化呈现。

柯林斯提出,应将科学理解为一种“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其价值不在于知识主张的真理性,而在于其内部成员所共享的实践愿景与规范结构。这一转向借鉴了维特根斯坦关于“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强调科学群体在对真理的持续追求、对偏见的反思、以及通过可重复性实验获取规律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集体文化。在后真相时代,科学的这种实践性伦理比其传统认知地位更为关键。

在制度层面,书中提出设立“猫头鹰”机构,以区别于现有技术官僚主导的科学咨询机制。作者指出,传统咨询委员会成员多为“鹰型”科学家,即专注专业研究、缺乏反思能力的专家;而“猫头鹰”则既理解科学实践,又能洞察其社会性。他们可以在科学、政策与公众之间扮演中介角色,平衡科学共识与公共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尽管这一设想具有建设性意义,但也引发了STS学界的诸多批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柯林斯对“专长”采取的实在论立场。在STS主流视角中,专长更常被视为一种关系性结构,取决于社会互动中的认可与建构,而非专家个人内在的稳定属性。若忽视专长的互动性与共识性,可能会重新构建科学知识的排他性边界。

此外,“猫头鹰”机构也难以回避反身性问题。当它被赋予判断科学可否进入决策流程的权力时,又由谁来判断其自身的正当性?如何避免其反思能力被体制或意识形态所限制?这类制度设计问题尚未在书中得到充分展开,但对其理论设想的现实转化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仍为STS学科在新时代中如何参与公共领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路径。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科学争议频发、技术治理压力上升的背景下,该书提出的反思性介入、专长的制度保障、以及科学生活形式的重新理解,构成了STS从“知识批判”向“公共介入”转型的重要桥梁。对于中国STS社群而言,本书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科尚在建设阶段、公众科学理解仍具挑战的语境中,如何在坚持批判精神的同时积极介入政策与实践,正是中国STS学者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综上所述,《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为重新思考科学、民主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思路。它不仅是柯林斯学术路径的阶段性总结,也是STS学科对后真相时代作出的主动回应。在科学“高山已平”的当代社会,该书呼吁人们重拾对科学生活形式的道德信任,为民主制度中知识秩序的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行但不失批判性的构想。

作者简介:

贺久恒,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学,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

来源:科学的历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