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狂欢中,60%的人正在悄悄亏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00:29 1

摘要:最近朋友圈被张坤的三季报刷屏了。这位千亿顶流一边减持腾讯阿里,一边加仓茅台,操作之精妙让散户们直呼"看不懂"。说实话,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反应是:又来了,机构与散户的信息差大戏。

一、明星基金经理的"迷之操作"

最近朋友圈被张坤的三季报刷屏了。这位千亿顶流一边减持腾讯阿里,一边加仓茅台,操作之精妙让散户们直呼"看不懂"。说实话,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反应是:又来了,机构与散户的信息差大戏。

张坤在季报里说得很艺术:"市场先生会较为准确地'称重'企业价值。"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我知道你们看不懂,但我的操作自有道理。看着评论区一片"跟还是不跟"的纠结,我突然想起上周在营业部碰到的一位老股民。他盯着手机屏幕喃喃自语:"明明都在涨,为什么我赚得比指数少?"

这让我想起2025年这波牛市的一个残酷现实:指数涨了20%,但只有不到四成的个股跑赢市场。超过4000家上涨听起来很美,16%的中位数涨幅似乎也不错。但细想就发现不对劲——行情好时都跑不赢指数,等震荡来了怎么办?


二、牛市里的"幸存者偏差"

很多人不明白,牛市才是最考验人的时候。就像参加马拉松,前半程跑得慢的选手,后半程基本没机会逆袭。股市里有个残酷公式:牛市少赚=熊市多亏。因为你赚的那点利润,根本扛不住随后的波动。

看看这张图就明白了:

60天翻倍的凌云光,每次创新高后都调整。要是光看K线,九成九的人都会卖飞。但如果我们换个视角——用量化数据看看机构在干嘛:

橙色柱体是机构活跃度指标。看见没?虽然股价波动剧烈,但机构参与度始终在线。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能屡创新高——因为大资金根本没走。


三、下跌中的"致命诱惑"

更可怕的是下跌行情中的陷阱。以三六五网为例:

每次反弹都像救命稻草,结果全是诱多陷阱。但用量化视角一看就明白:

除了第一次反弹有机构参与,后面全是散户自嗨。这就好比赌桌上荷官都不下注了,你还指望能赢钱?


四、量化思维破局

张坤季报里那句"14亿人的统一巨大市场",其实道破了天机:在中国股市玩,必须看懂大资金的游戏规则。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那些总抱怨"庄家割韭菜"的人,往往连最基本的资金动向都不愿去了解。

记得有次饭局,一位私募朋友酒后吐真言:"我们调仓从来不看技术指标。"当时我还不信,直到后来亲眼看到他们的决策系统——全是基于交易行为的大数据分析。这就像打牌时对手能看到你的手牌,你还怎么赢?

所以我现在养成个习惯:遇到任何市场异动,先查两个数据——谁在买?买了多少?这套方法帮我躲过了无数次陷阱。比如去年新能源集体跳水前,我就发现龙头股的机构活跃度连续三周下降。


五、从知到行的距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既然量化数据这么神,为什么用的人不多?我的观察是:80%的人懒得学新工具;15%的人浅尝辄止;只有5%的人会坚持使用。

这让我想起张坤减持腾讯的操作。表面看是调仓换股,但用专业工具分析就会发现:互联网板块的整体机构参与度早在二季度末就开始下滑。那些等到季报公布才反应的人,早就错过了最佳窗口期。

这张调仓表就像一面镜子:左边是公开信息(what),右边才是关键(why)。可惜大多数人只关心前者。


六、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建立数据思维:K线是结果而非原因关注行为信号:量价关系比价格本身更重要保持工具敏感:至少掌握一种资金分析工具培养逆向思维:当媒体开始热议时往往已到阶段尾声

最后想说个真实故事:去年有家上市公司突发利空暴跌30%,所有技术指标都显示破位。但我查了交易数据后发现当天机构净买入创三个月新高——后来这只股票两个月涨了120%。

所以下次看到明星基金经理调仓时别急着跟风。先问问自己:我真的看懂市场语言了吗?

特别声明: 本文提及的所有案例及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交流分享目的。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再次强调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方式。


来源:光知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