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雪维:世界上只有一种人——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01:59 2

摘要:西安的十月窗上已经结有冰霜,我指尖冷冷的,在手机上键入一些消息,删了又发,一连串一连串的,但是丝毫没有回音。实在太冷了,我又把手机放下,却还舍不得错过任何声音。于是开始听歌,凌晨了,悦耳的女声传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是一种人。

西安的十月窗上已经结有冰霜,我指尖冷冷的,在手机上键入一些消息,删了又发,一连串一连串的,但是丝毫没有回音。实在太冷了,我又把手机放下,却还舍不得错过任何声音。于是开始听歌,凌晨了,悦耳的女声传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是一种人。

(一)松子小姐,你为什么作?

我很难断定松子是因为天生乐观向往美好才一次又一次追随恋人,反倒,我觉得她是因为喜欢的上了别人而变得勇敢无畏、光芒万丈。她热烈,所以才引得作家八女川彻也和龙洋一对她避之不及,甚至一定要通过暴力她的方式填补心里对她的愧疚。这种个性就像一盘布好的棋盘,早就有人在她的生命里为她埋下了祸根。

松子因为偷钱失去工作。导演在这一部分当中不断的放大事情的结果,让情节环环相扣,刻画一份异常焰彩的油画感,同时亦是为了“那一根长毛的痦子”。在紧张严肃的情景中,松子想到了自己家庭中的氛围,常年恐惧严肃内化成为了她精神的一部分,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变成了她本能的应激反应。这种情绪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弊病,她从未拔起。

后来她遇到作家八女川彻也,作家一时不得志。于是他逞强,自命清高,把真实的暴力都宣泄给了松子。按说遭受暴力的女人是非常想要逃离的,松子有钱,唱歌也好听,她原本可以逃走。但是她还是选择留在作家身边。她的恐惧还没有大过寂寞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这对情侣之间的爱恋里有惺惺相惜的成分。作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松子在生命的最后时间一直在墙上刻着这句话。“抱歉”意味着他们错了,他们错在哪里?错在太失败了。松子离家出走,被迫和家里断绝关系,作家不被认可,因为生活的窘境甚至没办法写作,一个被港湾抛弃,一个被大众抛弃。他们在忏悔自己所做的这些,作家以为卧轨就能弥补对松子的愧疚,解脱彼此,升华自己的写作事业。

松子以为疯狂地原谅和追求就能换回温柔。不是的。“抱歉”的目的,一开始就不是表达愧疚,创造这个词语的人或许是想通过礼仪形成一套机制,而向世界宣告说出了这个词就代表我做错事了,你应该明白我的不得当、我的错误、我的弱小,你们都要保护我,原谅我,体谅我。可是后来,一旦习惯这个词,别人就理所当然的怪你,对你生气,不满、讨厌。所以松子最后都在向尤美忏悔,她幻想给尤美剪头发,她丝毫意识不到,她心里的阴暗面,一大部分都不是由于她的脆弱,而是另一方的强硬。

在松子小时候,松子爸爸不爱对她展现笑容,只宠爱松子的妹妹尤美。反而是她千方百计地逗爸爸开心 ,想得到一点关注。对于一个三观未成的孩子来说,父母的一举一动可能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能唤起不同强烈的情感。松子的爸爸用威严教会了她讨好,却没有向她展示温情和友好,而父亲不知道,自己的缺席意味着以后接近一百篇思念的日记也换不回来一个松子。并且,父亲对尤美温柔以待也只能说是“兀自”的行为,这种行为剥夺了尤美勇敢的权利。在东方,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对病痛、死亡这样的话题避之不及,所以与其说是主动承担病痛,不如说是拥有知道残酷事实的权利。而尤美没有这个权利,松子也因为从小的错误导向认为这是一种“爱的表现”。最终,松子性格里充满了带有“孤独患者”印记的偏执:“只要不一个人就好了”“我回家了”。她的姿态里很难看见洒脱,因为血脉里欠缺陪伴,她毫不压抑激情和力量去寻找任何一个可以给予她温暖的人,因为她太渴望曾经触手可及却十几年如一日没有得到的东西了。

(二)松子小姐,你为什么不励志?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付出什么”。对这句话,我无法赞同它是“励志”、是“治愈”的,可能仅仅是作为一个自我安慰的时候它才会有一些价值。就连电影结局也并不是带着明显的鼓励色彩,即使在几部电影里充分体现自己宗教情怀的导演中岛哲也站出来替松子说话,为结局添砖加瓦,效果也并没有影片所渲染的那么强大。我记得,松子最后一跃,希望得到偶像的回信,希望给妹妹剪头发,拿回了朋友的明信片,她想拖着她五十岁的残躯继续生活,但是生活继续拒绝了她的请求。她的生命以一次意外而结束。她慢慢消失在人视线可及的地平线上,身后的浮云越发变幻莫测,天空也愈显开阔,星辰亮了又灭,召唤她离去。

柴静在《看见》的自序里说过“你想要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你自己”。在我看来,电影也有相通之处。享受和评价现代艺术的起点不应该是好坏,好坏要交给时间,而通过审视自己并容许它拥有和自己生命中的不匹配之处才是关键,人性往往在不平衡的情况下才会找到共鸣,基于此才能产生更好的沟通效果。但是许多人都没有力量凝视真情实感,在面对电影和他们的经验有出入的时候,他们会费解、惶恐、责骂。于是对于松子,我看见了很多“恨铁不成钢”“电影五分三观零分”“选择不当,松子活该”类似的评价。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重点不在于教会人如何选择。因为电影并不只能传递指标化概念化后的生活,除了这些,电影还要承担情怀。

我们每个人都会是松子。是社会性动物。白日里,会聆听雪落地,会观察皎月般梨花,会感受空屋里的寂寞,会憧憬。夜黑中,会行走在空旷的街道,会触摸明亮的街灯,车辆飞驰而过,会感受干燥的空气与潮湿的心。人的生命就是爱,深爱就是人的命运,但是并不触及到被爱。更多时候,我们和松子并无两样,都是需要载体背负我们的感情和期盼,支撑着我们活下去。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本能,途中或许会充满痛苦,但是深爱就像终点一样一直在抚慰人们的心口,诱惑人们前行,所以松子可以忍受爱人的暴力、侮辱、痛斥、背叛。我们也可以忍受前行路程中的孤单。

我们也不完全是松子。导演刻画松子的时候几乎让她把女性的特征发挥到极致:温柔、贤惠、性感、天真。所以她的一意孤行,这并不是她本意,是她的个性排斥了周围的一切阻挠,要求这个世界纯粹的温柔。而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受到许多片段的支撑、毁灭,深谙世界的运行规则,我们会随着毁灭的次数而累积, 从而变成“松子的对立面”,对那些苦苦哀求的人的拒绝,对句句“对不起”的无视,你不是没有过的。大多数人就在这两种角色里相互转换,无数次想找到感情的沟通和位置的平衡点,却垂然倒下, 直到生命尽头也无法放下手中的执着。

上次听到寒风呼啸,银杏叶叹息,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星期里全是梦的影子:摇滚乐队放下贝斯,路灯放过扑来的飞蛾,热茶里的秘密随着热气飞走了。所以今夜的电话,我就不再打给你了。

来源:光影故事的博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