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世凯称帝仅83天,轰然退位,却留下了一种银元,在长达三十七年里流通全国,总量达到7.5亿枚。
《——【·前言·】——》
袁世凯称帝仅83天,轰然退位,却留下了一种银元,在长达三十七年里流通全国,总量达到7.5亿枚。
头像早废,银元长存,“袁大头”为何比袁世凯更能稳住中国?
1912年前后,北京钱庄账房每日结算用秤称银子,早上收进三百枚鹰洋,晚上清点时,有四十枚被退回,说成色不足。
上海滩一家百货商号贴出告示:“不收广东龙洋,损重严重。”
这一年,仅上海通行的银元就有十几种,通货、私铸、仿洋混杂。
银元中以墨西哥鹰洋最受欢迎,占上海流通货币近六成,这枚洋钱带着美国纹章风格,银色纯净,外贸口岸愿意收。
有些山西商人北上时,干脆全换成鹰洋,压在货柜底部,说“此物不值,天理难容”。
但鹰洋也非十全十美,入市要扣“水洋费”,上海按3%,有的地方高达5%。
同时,清廷旧银元龙洋重量不一,成色差异大,沿用尚属勉强,各省自铸之币更杂。
湖南“湘元”铜多银少,陕西“陕洋”尺寸缩小,票面一样,价值却有异。
交易一旦涉及跨省,便要兑换、折算、议价,银元成了银两,银两成了银锭,一笔账,常算不清。
商人无奈,钱庄苦恼,1913年,一家天津丝绸行用清朝龙洋交货,浙江客户要求换鹰洋付款,因汇兑争执两月未果。
清末最后三十年,全国通货竟没有统一标准,“一钱兑三钱”的现象屡见不鲜。
财政也深陷困局,清末战乱不断,户部所铸银元多数流入地方军需,质量良莠不齐。
内阁收到奏章称:“南方五省银元不值秤重,商贾咸怨。”
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时,国库空虚,兵饷难发,税收流散,官员要银子,商人认鹰洋,老百姓存铜板。
一位江苏商贩回忆:“卖三斗米,收六种银元,不知其重,不敢入账。”
统一币制,成了袁世凯巩固统治的第一道缝隙要补。
1914年5月,《国币条例》颁布,北洋政府第一次用法律形式明确:全国通用银元以“壹圆”为本位,成分为银89%、铜10%、锡1%,标准重七钱二分(约26.8克),含银六钱四分八厘。
此后,银元重量统一、成色统一、图样统一。
命名为“中华民国壹圆”,正面图案,却大胆使用袁世凯本人的侧面头像。
天津造币厂、南京造币厂、武昌造币厂同时受命开铸。
先完成样币的,是天津造币总厂,厂内工程师曾载华、监督吴鼎昌带人设计头像模具,嘉禾纹饰边围250道齿纹,咬模深刻,镜面抛光,银白色泽亮眼。
银元正面为袁世凯西装头像,五官轮廓清晰,头颅挺拔;背面“中华民国三年”,两支稻禾环绕壹圆字样。
三年银元首铸六千万枚,送入市场试流通。
设计不只为了美观,实为防伪,齿边精密,模具统一,熔点严格,极难伪造。
市面银元伪造者十之一二,遇“袁大头”工艺,即无从下手。
为保质量,北洋政府规定造币厂,每星期须抽样送检,不合格即熔毁重铸。天津总厂每月报表送财政部,抽样合格率不得低于99%。吴鼎昌日记中记载:“此币一出,商人称之曰:铁打信用。”
嘉定县试水流通首日,银元发出八千枚,回收七千九百,市价一日升一分。
有商人私下议论:“世凯虽不久长,但此钱可压箱底,熔之即银。”
钱能服人,比人能服人更有说服力。三个月内,“袁大头”在江浙迅速替代鹰洋,四省商会联名请求增发。
全国认这张脸,认这枚钱,银元能统一天下,却无法替人保住皇位。
1915年袁世凯称帝,全国哗然,第二年仓皇退位,仍保“中华民国”年号,银元继续铸造。
这一货币工具,在袁本人已倒台的形势下,成为政权维系的最后绳索。
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北洋政府权力交接,段祺瑞主政,南方军阀蠢蠢欲动。
袁像银元却未被停铸,天津、南京造币厂继续开模,年号仅改一位,头像未变。
皇帝虽亡,钱却不能停——因为没人能立刻替代它。
南京商会开会决议:“银元尚赖市场流通,不宜更图更换。”同年,广东军政府尝试自铸“开国纪念币”,铸量不到百万,因图案模糊、成色偏低,流通不到三月便停铸。
国民政府成立后,亦未能立即废除袁大头。
孙中山头像“孙小头”,虽于1927年起铸,但工艺粗糙、产量稀少,仅流通于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难以撼动北方金融格局。
上海滩一位法租界银号掌柜记录:“袁币实重实成,装箱压库稳如铁,谁出替代,谁出风险。”
银行、商号、钱庄纷纷写进合同:“付款以袁头银元为准。”
民间典当也约定:“以袁头换物,不以纸票结算。”
1930年代,中央银行推行“法币”制度,强制废银,改以纸币结算。
法币初始兑换率,为袁大头1枚兑1.2元,不到两年暴跌至1枚兑12元。
1935年,政府全面回收银元,封闭市场,发行“储备券”,成都某商会发文:“银本位既废,物价立失准星,商贾多藏银以避变。”
红军根据地无法获取纸币,只能自行仿造袁大头。
江西瑞金曾设小型熔炉,制造“红洋”流通,仅更改年号,图案仍用袁世凯头像。
银元成为稳定的信用工具,哪怕政治更替频繁、对民间而言,高层是谁无关紧要,能买米买盐的币种才关键。
抗战爆发后,日本控制东南沿海,大批银元被搜刮流入伪满洲,和日本银行系统。
1939年,北平金融街钱庄老板,联合上书:“银元枯竭,交易皆停,望速准铸币厂恢复铸造。”
战时财政告急,重庆国民政府,曾秘密批准重庆造币厂仿铸袁大头,因工艺简陋、图案偏差,仅用于西南边区补充货源。
抗战胜利后,1947年一度恢复“孙小头”流通,但百姓积习未改,储蓄仍偏好袁大头。
江西南昌某商会备忘录写道:“大头银圆用于压仓,不作流通,唯急需时动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范围推行人民币统一货币。
在边远地区,这一命令执行并不顺利,云南个旧、贵州开阳、四川彝区部分村寨,仍在用袁大头换粮。
人民银行1951年发布《关于清收银圆通告》,明确指出:“偏远地区袁币可回收作原料,允许地方造币厂临时铸造过渡。”
1951年-1953年,昆明、兰州、西宁等地秘密重铸袁大头约六十万枚,年号改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或无年号,仅用于边区补贴民需。
这一政策史称“银币过渡期”。
1970年代,西藏部分高海拔牧区,仍存“牛换袁大头”的交易惯例,直到1978年,最后一批流通袁大头,才被人民银行回收,铸成银锭。
如今,这些硬币在收藏市场上,再次发声。
普通品种市场价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而1914年甘肃加字版,2020年于北京拍卖行拍出467万元成交价。
袁大头,这一枚银元,跨越三个时代、以一个倒台皇帝的头像,在市场中取得了罕见的生命延续。
参考资料:
1.钱乘旦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机制银币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来源:史论纵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