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十讲》:王树村笔下,每幅年画都是历史注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23:48 3

摘要:王树村先生(1923—2009)是我国杰出的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中国民间美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间美术的收藏与研究,为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毕生精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所编著的七十余部著作。他曾

《中国年画十讲》王树村 著 姜彦文 编 北京出版社

王树村先生(1923—2009)是我国杰出的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中国民间美术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民间美术的收藏与研究,为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毕生精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所编著的七十余部著作。他曾直言,“一个人的一生不是功名利禄,而是留下来的书。”

先生的论著虽然繁多,但“论集”实不多见。根据笔者统计,正式的文集仅有两部:其一为《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1991年),其二为《艺林拓荒广记:王树村文集》(2008年),均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前者已绝版多年,后者是厚厚两大册,虽然意义非凡,但对一般读者而言,显然是过于厚重了。

众所周知,研究年画是王树村着力最大、成果最丰、贡献也最大的领域。这本《中国年画十讲》采用的是专题的形式,而不是求大求全,希望能在“论集”道路上有所推进。本书收录了十篇文章,有史、有论,有综述、有个案;虽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大致可以反映他在研究年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同时还能让读者考察这些著述背后的写作理念、线索与细节。

根植于史料的研究理念

这里的理念指的是对历史的总体看法和态度,比如对史料的态度和历史观等。王树村对“作为史料”的“实物”的重视,对于文献的深入挖掘,以及深厚的民族情感都让人印象深刻。

王树村首先是位收藏家。他的研究始终以自己的藏品为中心,所有的讨论都建立在实物作品的基础上,绝无空论。王树村曾经说,有些民间美术品甚至是“付出血汗换来的”。浏览书中文章、插图即可发现,大部分的年画作品均为王树村的旧藏。

对于史料的重视,还体现在他对文献的深入挖掘上。比如在《中国年画小史》(原名《中国年画史叙要》,初稿于1965年出版,1985年修订)这篇文章中,他便追索了年画概念的生成。根据王树村的考证,“年画”一词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虽有年画题材的作品,但没有“年画”的概念。“年画”一词最早见于清末宝坻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其中“贴年画”被列为“新年十事”之一。原文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民国初年,直隶教育司社会科印行《破除迷信》《谎言无益》等有教育意义的印刷品,上面印有“改良年画”的方印。从此以后,“年画”这一名词便沿袭下来。

构成年画史的线索

王树村研究年画有几条叙事线索。毋庸置疑,时间当然是最主要的,这也是构成年画史最直观的一条线索。比如《中国年画小史》,讲述的便是从年画创始一直到清代末年的年画史。而同样收录于本书中的《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月份牌年画》《新年画》,则可视为这个线索的延伸。

《中国年画小史》是在总体上讨论年画的历史,本书收录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则具体讨论了一个地区的年画史。王树村认为: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杨柳青年画,大约可以分为清初(包括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清中期(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和晚清民国(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及民国时期)三个时段,每个时段皆有其特色。

空间或者地域,是第二条重要线索。对于王树村的年画研究而言,就是针对不同的年画产地进行论述,以具有代表性年画生产地域为分类标准,这也是年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本书收录的《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开封朱仙镇年画》皆属此类。

第三条是民俗的线索,选择年画中的一个应用场景(或曰类型)或题材作为叙事线索,表现出极强的应用属性,这也是民间艺术的一大特征。比如本书收录的《门画》和《戏出年画》皆属此类。

还有一条可称为美术史的线索。作为一位美术史家,在王树村看来,“年画史”是在一个大的“民间美术史”的范围里面,“民间美术史”又是在“中国美术史”的范围里面。所以王树村对年画的风格非常关注,在风格的背后是时代、地域和文化。因此,年画史也经常成为一部风格史、图像史。在《天津杨柳青年画》一文中对杨柳青年画风格和图像内容的分析堪称典范。

年画细节里的学问

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细节,甚而每一件作品的组成部分(局部)也是细节。准确丰富的细节则是构成历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毕克官认为:“王树村的研究工作是细琐的,也是枯燥的,他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考证、诠释和评析。每一张年画的内容,每一张神祇的说头,每一张戏出(繁体字为齣)的故事,都得加以考证,做出介绍和评论。”下面略举本书中的一些例子,均为王树村在一些具体问题(细节)上的讨论。

以《戏出年画》为例,王树村对于戏曲版画艺术的研究自成体系,且极为深入。因过去的戏曲是以“出”(齣)为单位演出的,所以那些以舞台上的戏曲故事、人物、演出场面等为表现内容的年画,一般被称为“戏出年画”,简称“戏出”。这些作品大多没有复杂的布景,仅设桌椅等物。王树村曾经给戏出年画“一个明显的界定”,即“以表现戏曲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为目的,即使画面上画的是真山真水、活马实车,从人物的装扮和身段表情也可看出那是在演戏”。

本书收录的《太平天国时期的年画》也是王树村增补年画史细节的一个典型案例。“太平天国年画”即“太平天国时期的民间年画”,这个概念是由王树村最早提出的。这与王先生对图像的敏感,对实物与口述资料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年画何以构成一部历史,或者说构成了一部什么样的历史?通过这十篇文章可知,或是对概念的讨论,或是对某一地区、品类年画的研究,或是对风格的讨论,或是对意义的强调。王树村以其宽阔、扎实、深入的研究,建构了一部理念明确、线索清晰、细节丰富的中国年画史。

当然,并不是说这已经是一部完美的或者说完善的历史,其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反思。对于这“十讲”,我们当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可以指误、批评和修正。但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意见。要知道,在中国年画研究中,如果没有王树村数十年的积累和努力,我们几乎无法言说。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