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藏戎国人” 与 “高曩阁藏” 的记载,需结合历史语境与文献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8 18:08 3

摘要:在封建土司统治时期,天全土司为维系其垄断世袭特权,确曾采用多种手段实施思想控制。他们利用信息传播的闭塞,垄断教育,大肆编造 “祖先神授天命,世守天全灵关” 的神话传说,将高杨二氏描绘成自开天辟地便受神祇庇佑、镇守此域的 “正统之脉”。

在封建土司统治时期,天全土司为维系其垄断世袭特权,确曾采用多种手段实施思想控制。他们利用信息传播的闭塞,垄断教育,大肆编造 “祖先神授天命,世守天全灵关” 的神话传说,将高杨二氏描绘成自开天辟地便受神祇庇佑、镇守此域的 “正统之脉”。

“乌思藏戎国人” 与 “高曩阁藏” 的记载,需结合历史语境与文献考据综合解析:

时空错位的称谓
“乌思藏” 作为政区名称始于元代(1271 年),指今西藏中南部地区13。而孟知祥据蜀(934 年)为五代时期,早于 “乌思藏” 称谓的出现。因此,“乌思藏戎国人” 实为后世文献对历史的追述,并非当时的正式称呼。结合藏族历史,五代时期西藏地区称 “吐蕃”,至元明才逐渐使用 “乌思藏”1112。民族与地域的复合表述“戎国人”:古代 “戎” 泛称西部少数民族,“国人” 指部落或政权成员。“乌思藏戎国人”:可理解为 “来自乌思藏地区的戎族部落成员”,暗指高曩阁藏家族具有藏地背景,或其部族与吐蕃文化存在渊源。归附孟知祥的政治背景
后蜀明德元年(934 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急需稳固川西边疆。高曩阁藏作为当地势力首领,率部归附,被授予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正使,世袭天全安抚使267。此举既延续了唐代以来羁縻政策,又通过赐封 “世勲” 二字强化其统治合法性6。族群身份的多元性汉藏交融的家族背景:高氏始祖高卜锡为唐代镇将,属汉族军事移民;但长期统治藏汉杂居的天全地区,其家族逐渐吸收藏文化元素。“曩阁藏” 这一名称融合汉姓 “高” 与藏语 “阁”(官长)、“藏”(藏地),体现胡汉合流特征7。嘉绒土司的文化属性:天全土司属 “嘉绒十八土司” 之一,嘉绒藏族在历史上多与汉地互动频繁,其统治阶层常兼具汉藏双重身份7。名称的讹误与重构
古代文献对少数民族人名的音译常存误差。例如 “杨夹失朵只见”“高曩阁藏” 等名称,实为汉字对藏语或羌语的转写,历经传抄可能偏离原始发音27。如 “朵只见” 在藏语中可对应 “多吉”(金刚),但需结合具体语境解读2。土司谱系的建构
天全高氏土司为彰显正统性,刻意模糊家族外来背景,将谱系与当地传说勾连。例如《天全州志》称其始祖 “自开天辟地便镇守天全”,实则高氏为唐代入蜀的汉将后裔67。这种 “本土化” 叙事与同时期杨氏土司 “杨夹矢” 的命名策略如出一辙,均为巩固统治的政治手段。边疆治理的典型案例
孟知祥通过赐封高曩阁藏,以 “以夷制夷” 策略稳定川西。这种土司制度在元明时期进一步发展为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等军政机构,体现中央政权对边疆的间接统治37。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高曩阁藏的名称、封号及统治策略,折射出五代时期汉藏文化的深度互动。其家族既保留汉姓与中原官制,又融入藏语称谓与宗教符号,成为西南边疆多元文化共生的缩影67。

若需深入考证,可重点关注:

原始文献比对:查阅《天全州志》《四川通志》等地方志,核实 “乌思藏戎国人” 的出处及上下文。藏语词源考证:结合藏文历史档案,分析 “曩阁藏” 等名称的原始含义。田野调查补充:走访天全当地藏族、羌族村寨,收集关于高氏土司的口传历史。

综上,“乌思藏戎国人” 是后世对高曩阁藏家族地域与族群身份的追述,而高氏归附孟知祥并获赐世袭封号,实为五代时期边疆政治与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这一历史现象既反映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柔性治理,也揭示了土司家族通过符号建构强化统治合法性的深层逻辑。

雅州府
唐王果【雅州刺史多惠政士民德之】
韦臯【西川节度使于黎州筑要卫等城与东蛮共击吐蕃前后斩首至万余级善抚士卒蜀人徳之见其遗像必拜】


李徳裕【西川节度使番人入寇民不聊生徳裕置雄边子弟共筑仗义城以制大渡清溪闗之冲作御武城以控荣经掎角之势作柔逺城以拒西山吐蕃复邛崃闗徙巂州治台磴以夺蛮险逺民乃安】
五代王贲【雅州刺史于着为百丈主簿皆有政绩贲尤善书笔法精妙】


高曩阁藏【乌思藏戎国人。孟知祥据蜀阁藏招抚部落归附赐世勲二字世袭天全安抚】
宋许仲宣【四川转运使开寳中西南夷寇掠边境仲宣亲至大渡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
曹光实【义军都指挥王全斌平蜀残冦犹据沈黎光实讨平之遂以光实知雅州安集劳来蛮落懐服迁黎州刺史】


侍其曙【大中祥符初黎州夷乱诏曙乗驿招抚之许其酋首纳款复与杀牲为誓所至皆降】

孙构【知黎州时夷酋数扰边构用间杀之蜀帅吕公弼上其事擢知真州】


萧定基【明道间知黎州有善政岁歉赈活饥民甚众初黎州无举进士者。定基教育有方文风丕振逾年贡礼部遂得数人】

跋王荆公所为萧定基神道碑

右荆国王公所为萧公神道碑一通树立墓次岿乞犹存今属吉水县中鹄乡故舍之原碑为端明学士癸君谟书以御史之行荆公之文端明之书动人耳目摸脱固多御史十二世孙某惧其久而讹舛也蕲予重书此纸或刻之石又可益其久远但碑称武宁令仕李氏考其官诰则杨氏干贞其日李氏盖误也郡志御史后有庐陵郡侯之赠则在此碑之后故不及载云洪武三十年丁丑十二月初五日

北宋江西吉水黄桥萧定基历任御史,宋仁宗尝称彭齐文章,杨伾清操、萧定基政事为“三瑞”。天禧三年(1019)进士,中年再迁侍御史,除三司盐铁判官,极为仁宗所称。


裴子良【皇祐间知黎州侬智高反声言入南诏犯蜀州人情危惧子良能以镇静待之民始安堵】
雷简夫【至和初侬智高走入云南蜀人惊怖益州守张方平荐知雅州既至蜀人遂安苏洵携二子来谒简夫力荐之由是父子著名】

(三)世系
一世:阿迭儿
二世:咱仁纳
三世:曩嘞高氏
四世:卓勒占喃
五世:喃哈朵日迁
六世:喃哈容(名高容)
七世:阿思

八世:喃哈蜀中弟么冷竹高聘

徐氏庆元

九世:高 聘

高氏青、冷竹巴 — 高德耀 — 牟氏高氏

十世:哑竹七岭 — 高克壤 — 喃哈文

牟氏孺姑、高氏

十一世:喃哈福、高氏

王 氏、雍中华、高 氏、喃哈群、雍竹冷珑

十二世:喃哈文、喃哈福等(依世系延续)

以上为根据图片内容整理的世系文字,按世代顺序呈现家族成员传承关系,部分内容因图片清晰度限制,以直观辨认内容为准,力求还原世系表结构与文字信息。

通过操控宗教仪式,土司将自身统治包装为 “顺应神意”,每逢祭祀便渲染祖先 “护佑天全百姓” 的虚假功绩,妄图让民众深信其统治乃上天注定、不可撼动。

同时,土司对族谱等史料进行篡改粉饰,刻意模糊高卜锡、杨端等祖先外来入播的史实,将家族谱系与天全 “远古传说” 强行勾连,塑造 “世代相承、根正苗红” 的假象。对于知晓真相或稍有质疑者,轻则威吓恫吓,重则残酷打压,以确保 “愚民之术” 畅行无阻。这种美化祖先、虚构合法性的行径,不过是封建土司为固化特权、压榨百姓所耍弄的卑劣伎俩,本质上是对民众思想的禁锢与奴役,掩盖其剥削压迫的真实面目。

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史料和各方面的论证,高杨二氏都是来自外地,其拓业者为高卜锡和杨端。高卜锡(江南新江府人)是以军校从征西路有功,留镇和川。千牛卫杨端(太原人)也是随入播,后以军功留镇。《雅州府志》载杨端因招讨始祖杨瑞以千牛卫扈从僖宗幸蜀,屯于六番招讨司境。昭宗嗣位,命与高氏分土而治。

四川通志

斩首至万余级善抚士卒蜀人德之见其遗像必拜】

李徳裕【西川节度使番人入寇民不聊生徳裕置雄边子弟共筑仗义城以制大渡清溪闗之冲作御武城以控荣经掎角之势作柔逺城以拒西山吐蕃复邛崃闗徙巂州治台磴以夺蛮险逺民乃安】 五代王贲【雅州刺史于着为百丈主簿皆有政绩贲尤善书笔法精妙】

高曩阁藏【乌思藏戎

蜀中广记

辛有见被发而祭伊川者以为不出百年此其为戎乎臣恐不及百年而蜀为戎也

天全六畨招讨使司 古氏羌之地晋以前无闻焉宋齐梁土豪迭相雄长名属益州西魏为始阳县地属蒙山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属雅州唐为羁縻州隶雅州都督府。

四川总志云五代,王建和孟知祥时候,有乌斯藏戎人高曩阁藏,杨夹失朶只见二首归附,始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寜逺六军

四川通志

先【即五代时高曩阁藏之裔洪武初年率众归附后以功陞天全六番招讨使】

罗容【江西人景泰中为四川行都司都事兴利除害民怀之】

相政【河南人景泰中为四川行都司经历常有惠政与罗容并称】

刘毅【武昌人成化中知州事居官亷介】

戴中【新淦人进士调判雅州秉心公直处事刚明调停茶禁利害切中时宜陞副使

高卜锡唐末留镇天全,与杨端各据一方,到后蜀时,高卜锡之孙高曩阁藏与杨端后代杨夹矢归附孟知祥政权,正式形成土司统治。

高卜锡生卒年月无可考,高死后即葬于天全,对他的墓地,《高氏宗谱》和杨宗谱都有记载。有的说:“墓在天全禁门关外” ,有的在墓茔地址坐向表中记录:“高卜锡墓在天全十八道水,坐北向南,葬卜锡及妻赵氏。” (《天全州志》《冢墓》第一条就记载:“五代安抚使高卜锡墓,在州西关外禁山麓。” 高卜锡的墓就在天全城西禁门关的山上,老一代都是这种说法,但无法证实。在最近的全县文物普查中,工作组的同志将此列为重点,深入到禁门关一带实地勘察和走访,最后找到几位老农指点,再到现场,方解开了这个谜。

蜀中广记

四川总志云五代王孟之间,有高曩阁藏杨夹失朶只见二首归附,始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寜逺六军。

四川通志

】 皇清因之 天全州【古西夷徙都地】 汉【置徙县属蜀郡至东汉属属国都尉】晋【曰徙阳属汉嘉郡】宋【属晋原郡】齐梁隋【并废】唐【置始阳鎭兵为羁縻州属雅州】

五代【蜀时土人高曩阁藏,杨夹失多尔济率众归附。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属雅州】宋【改曰碉门砦】元【初置碉门黎雅等为宣抚司属图沙玛路至元

十国春秋

册封砺岳带河铭大君之异宠辂车珠冕表列国之殊荣仍示优崇俾行墨制上自藩方之任下及州县之官凡黜陟幽明许先行而后奏自可保不僣不滥之典赏立功立事之人必无患于不均庶有觊于允当布告遐迩咸使闻知九月立三庙冬十一月唐主殂十二月王闻赴制服大临谓僚佐曰宋王防弱,为政者皆胥吏小人,其乱可坐视也。是时蛮人髙曩阁藏杨夹失朶儿只率众

乌斯藏戎人” 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表述:

“乌斯藏”:是元、明时期对今西藏地区的称谓。元代称 “乌思藏”,“乌思” 意为 “中央”,“藏” 指 “西部”,明代沿用 “乌斯藏” 这一名称,代指西藏地域。“戎人”:在古代汉语中,“戎” 是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如《礼记・王制》有 “西方曰戎” 的记载,是中原对西部族群的一种统称。

蛮人髙曩阁藏杨夹失朶儿只” 这种表述是通过汉字对少数民族语言(可能包含藏语元素)的音译,由于缺乏确切的藏文原文对照及更详细的历史背景信息,难以精准解读其完整藏语含义。

从局部看,“朵儿只” 在藏语相关语境中有一定线索:如 “朵儿只唱” 藏语意为 “金刚持”(又译作 “多吉锵”),但这只是针对 “朵儿只” 类似音译的单独解读,不能直接套用于整个名称。

此外,“髙曩阁藏杨夹失” 等部分无明确对应藏语固定词汇或通用释义,且古代对少数民族人名、部族名的汉字音译常因时代、地域差异存在不准确性与模糊性,历经传抄或口耳相传也可能出现错讹。

若要深入探究其含义,建议查找该名称的原始文献出处,确认是否有藏文原文或更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如该名称出现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以便结合专业的藏语知识与历史语境进行考证。

因此,“乌斯藏戎人” 可理解为古代生活在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是历史上对西藏少数民族的一种表述方式,体现了当时的地域认知与民族称谓特点。

高卜锡墓现仅存遗迹,在禁门关岩坎上俄东的菜园地中,南对禁门关桥,西靠禁门关,北为大岗山,东为菜园。墓建于宋代,碑上有大宋字样,墓前有双斗石桅杆。石桅杆毁于建国前,墓毁于 1966 年,夷为菜园地。墓碑被抬走,下落不明。平毁墓时,发现土内有小砖若干个,未见棺木或墓室,墓基及遗迹尚可辨识。通过文物普查,已进行登记,县上有关部门在审定禁门关风景区时,已将高墓纳入规划,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墓葬,准备适当标帜或恢复。

胡锡彭 杨仁飞

我县今年文物普查时,在乐英乡落坝四组发现明朝天启伍年(公元 1625 年)“直管历代宗枝铭碑记” 石碑。为了弄清石碑内容及其与高土司家关系,我们和高子华同志曾到落坝保存石碑的高瑞林家作了初步考查,除订正原石碑背面碑文外,又发现石碑正面尚有文字,并通过高老对高家宗谱世系演变及发现石碑原地情况作了一番了解。现据我们考后的理解,将原碑标点并排其世系如下,再就手边资料作一些初步考正,谈一点粗浅认识,敬希有志趣于了解乡土知识的同志们教正。

(一)正面碑文
(二)背面碑文
(三)世系

高氏世袭简表

一世

高卜锡:江南新江府人,随入播,后以军功留镇和川,唐末留镇天全。杨端:太原人,随入播,后以军功留镇,与高卜锡分土而治。

二世

高震裔:高卜锡之孙,后蜀时与杨端后代杨夹矢归附孟知祥政权,形成土司统治。

十一代

高友文高友源高 氏杨长秀王 氏高 氏杨和尚杨加舍姐

一、高土司的来源
据《天全州志》载:“高氏之先,江南新江府人,从征西路,留镇和川。” 又据《雅州府志》载:“杨端因招讨始祖蒲端以千牛卫扈从僖宗幸蜀,屯于六番招讨司境。昭宗嗣位,命与高氏分土而治。” 从这些记载可知,高杨二氏是外来入播者,高卜锡为高氏入播始祖,杨端为杨氏入播始祖,他们在唐末五代时开始在天全一带拓业。

二、高土司的职官与功绩
(一)职官
从《明实录》等史料记载看,高土司在明代有多种职官。如在正统元年(公元 1436 年),高土司高友文等袭职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招讨(属今泸定县地)。

早在正统元年(公元 1436 年)天全六番招讨使高凤 “领碉抚谕岩州、杂道(今岚安、杂道均属泸定县)。

景泰二年(公元 1451 年)高凤子高福 “奉四川巡按监察御使萧、布、按三司委前往岩州,宣谕二长官司抚谕地方”。

天顺六年(公元 1462 年)奉都司符,调本司土军一千员名(员指官,名指兵 —— 笔者注)随副总兵许贵等会同大军征进山都掌大坝、戎大埂等寨苗 “获功”

(《天全州志》《高氏宗谱》《明史》《明实录》)。由于高土司家在当时是奉命抚谕、随军督战,又是立功受封的命官,所到之处,树有威望。

所以,阿达儿 “赴天全六番招讨使司” 能够得到 “蒙暂置业” ,实际也是一种抚慰安定。在袭职以后,又继续向朝廷进贡,终年受敕葬碉门(今天全)。

(二)功绩
从碑文记载,阿迭儿到后,留住(葬)天全的就无一人袭职,但至四世卓业乌顿古已与高联姻,娶高氏到儿,到六世朵日拉迁时即入赘高家,继承本业和高家产业,七世僧哈容即改名高容,八世喃哈容中又改名高仲敏,九世即直接取名高鹏,以后亦有分别用少数民族姓名的。另有七世老卜藏入卜(今属宝兴,在灵关小关子以北地带)改名喃哈容。(因碑文主要反映的是在天全这一部份,宝兴一支情况尚未了解)。

三、从碑文看高土司的辖区与民族关系
据保存此碑的主人谈,此碑座落,原在落坝寨后山一个大坟前(一般老乡说是老坟),他们听老一辈的人常谈,他们是城头搬下去的。他还说,他们家在原来天全划分为三乡(东阳乡、和源乡、神灵乡)十四村时(即公元 1929 年以前),他们上粮都是上的城头(天全城、属东阳乡)辖官的粮,以后(即民国十六年天全废三乡,改划成六个区)才以高锡的户口上粮。

据《明实录》记载:“正德十三年(公元 1518 年)初,四川天全(六)番招讨使杨继恩为雅州奸民所诱,劫贵民财,又所部番僧多娶妻(指雅安 —— 笔者注)民女为妻妾,又后乌斯藏直管招讨管等袭职回……” 说明雅安一带也有少数民族居住,且与汉人联姻。那么,高土司的属下,除汉人外,也有乌斯藏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除有在本地(指天全)同汉人通婚的、入赘的,也有去外地(指天全以外)(如雅安)通婚的。在当中,有的因职回去,但也有未能袭职而继续在天全土司家供职的。为土司 “天全标下直管(招讨)贤督第十一代高公德耀” 即是。这一切正反映着历史上汉、藏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这块石碑的连锁反映说明:

基本认定天全在落坝高氏一支 —— 当然不能说是落坝全部高氏 —— 是高德耀后世,其祖祖辈是起自乌斯藏。高土司世族内确有过一支(或一族)原籍是来自乌斯藏,但这不能说成高土司家本来是来自乌斯藏。明朝时候,天全雅安等地确有藏族人民在这里居住、通婚、入赘、供职。

总之,这块石碑的发现,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的历史研究作出了有力的见证,因此它是宝贵的财富,希望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财富被发掘出来。

龙泉 即今之龙泉湖,现天全自来水厂的水源。
石笼 读 lǒng,又为连接起来引水用的竹管。石笼,即用石头凿修连接而成的引水水槽。

余牧是州,喜山邃水深,竹木蔚然。每舆案驰,乃空樽茗对大冈诸山饮,若旧游地。戊戌岁,梦登大冈山,顶有大沼焉属云,自空下,缪余裾。以物挥之去,下视山阿有泉。忽寤,人于斯,坐曰:“此天泉也”。嘿寤之,绘图。会撤,除以 “泉” 与 “全” 音近,诧为先兆。越明年二月,天雨甚,祷,应;五月天旱,祷雨,亦应。然风雹频,州人大恐。

与侍御步田野中,周历原野,观山川流,览城之东南百千里,决渠、筑堤、浚井、蓄水,靡不举。农无惰,商无偷,士无懈,民无逋,讼无冤,盗无攘,狱无囚,市无奸,官无滥,野无旷,路无梗,人无病,物无疵,岁无凶,政无颇,俗无薄,教无废,礼无缺,乐无淫,刑无滥,赏无僭,罚无纵,赋无逋,役无烦,工无窳,器无窳,货无伪,价无踊,物无耗,人无暴,兵无哗,将无骄,士无惰,马无瘠,车无败,器无钝,粮无乏,库无虚,帑无竭,官无旷,吏无贪,民无扰,市无欺,旅无困,道无梗,邮无滞,传无稽,信无壅,命无舛,时无逆,岁无凶,人无夭,物无疵,化无疵,俗无疵,教无疵,政无疵,治无疵,世无疵,天无疵,地无疵,神无疵,人无疵,物无疵

答,并建议用户进一步查阅专业文献。

从藏语角度看,“曩阁藏” 可能是一个胡汉合璧的称谓。其中:

“阁”(藏语发音近似 “gō”)在藏语中意为 “官长” 或 “首领”,常见于吐蕃时期的官职名称,如 “大论”(宰相)又称 “论逋”(blon-po),而 “阁” 可能是 “逋” 的音转11。“藏”(藏语 “བོད”,Bod)通常指代藏族或藏地,此处可能指 “藏地” 或 “藏族”。“曩”(nǎng)在汉语中意为 “从前、过去”,但在藏语中无直接对应词汇,可能是对藏语某个音节的音译,或作为姓氏的前缀。

综合来看,“曩阁藏” 可能意为 “藏地的官长” 或 “世袭的藏地首领”,暗合天全高氏土司作为汉将后裔却长期统治藏汉杂居地区的历史背景11。

在羌语中,“髙曩阁藏” 难以找到直接对应词汇,原因如下:

羌语的复杂性:羌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各方言土语差异显著(如北部方言的芦花土语、南部方言的桃坪土语),且历史上缺乏统一文字记录,音译名称易产生误差2324。音译的模糊性:“曩阁藏” 中的 “曩”“阁”“藏” 在羌语中无明确对应词汇。例如,羌语称 “官长” 为 “头人”(如北部方言 “ʁa˥˩ ʁa˥”),与 “阁” 的发音和含义均不吻合;“藏” 在羌语中通常指 “汉族”(如南部方言 “za˥”),而非藏族1823。历史语境的特殊性:天全地区历史上为汉、藏、羌杂居区,土司名称常混合多民族语言元素。“髙曩阁藏” 可能是高氏家族为彰显统治合法性,刻意融合汉姓与藏语官称的产物,未必具有纯粹的羌语含义1119。

据《天全土司之来龙去脉》记载,高曩阁藏为唐代镇将高卜锡之孙,后蜀时期率部归附,受封碉门六军民安抚司正使,是天全高氏土司的始祖。其名 “曩阁藏” 既保留中原姓氏 “高”,又融入吐蕃 “阁”(官长)的称谓,体现了五代时期汉羌杂处、胡汉合流的政治格局11。这种命名方式与同时期杨氏土司始祖 “杨夹矢”(亦为汉姓与吐蕃语混合)形成对应,反映了土司家族通过语言符号强化统治权威的策略11。

查阅原始文献:如《天全州志》《四川通志》等地方志,或明清时期的土司奏疏、碑刻,寻找 “髙曩阁藏” 的原始记载。对比藏语官称:参考吐蕃时期 “论逋”“节儿” 等官职名称,分析 “阁” 在历史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田野调查:走访天全当地羌族村寨,记录民间口传历史,可能发现关于高氏土司的民族语言记忆。

综上,“髙曩阁藏” 在藏语中可能是 “藏地官长” 的尊称,而在羌语中因缺乏直接对应词汇和历史文献支持,暂难确解。这一名称本身即为汉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折射出西南边疆土司制度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来源:茶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