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8日,在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亚太绿色转型的协同之路:从政策创新到技术落地”这一主题展开精彩的思想碰撞,从深刻的区域协同到生动的企业实践,让人感受到了绿色转型的无限可能。
10月28日,在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亚太绿色转型的协同之路:从政策创新到技术落地”这一主题展开精彩的思想碰撞,从深刻的区域协同到生动的企业实践,让人感受到了绿色转型的无限可能。
这场由深圳市国际低碳论坛发展中心执行秘书长王东主持的圆桌对话特地邀请了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东亚和东北亚次区域办事处副主任、高级经济事务官员里卡多·梅西亚诺(Riccardo Mesiano),深圳市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链党委第一书记余璟,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与财政部能源顾问贾沃希尔·尤拉耶夫(Javohir Jurayev),亚洲理工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学院教授维拉斯·尼蒂瓦塔纳农(Vilas Nitivattananon),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亮参与。
这场跨越国界的智慧碰撞,不仅展示了前沿技术的应用图景,更揭示了政策创新、标准共建与区域合作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AI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数字基础设施的系统工程
“AI不是抽象的概念。”深圳市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链党委第一书记余璟在对话中强调,“如果底层没有数字化,你是做不了AI的。”她指出,深圳之所以能在虚拟电厂、智能电网等领域走在前列,核心在于率先实现了能源体系的全链条数字化——从传感器将温度、压力转化为数字信号,到执行机构接收并反馈指令,构成了AI应用的坚实底座。
这一观点得到了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与财政部能源顾问贾沃希尔·尤拉耶夫的呼应。他介绍,该国正与中国企业合作建设绿色能源项目,并引入AI驱动的清洁机器人,使发电效率提升8%至10%。但挑战同样存在:AI模型需根据当地沙漠气候进行本地化调优,而人才储备和宽带基础设施仍是短板。“我们不仅要引进技术,更要推动人力与政策结合,实现可持续的技术落地。”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深圳探索“AI+能源”新模式
作为全国虚拟电厂的开创者,深圳已接入空调、光伏、储能、充电桩、5G基站电池、数据中心电池等各类资源,容量超475万千瓦,可调节容量达130万千瓦。2023年至2025年间,通过AI优化调度,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超过6500吨,相当于一个超大型城市一年的排放总量。余璟介绍,这些成果背后是深圳在电化学储能、电动汽车超充、车网互动(V2G)等领域牵头制定的数百项标准,为技术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新材料企业也在为AI时代的绿色城市提供“硬支撑”。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亮表示,公司为英伟达等企业提供高性能散热材料,助力AI服务器风扇转速提升至5万转,显著降低热损耗与能耗。同时,通过AI辅助研发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石油基高分子材料,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我们还利用AI优化回收材料配比,推动家电、汽车等产品的循环利用。”
破解“数字鸿沟”:构建亚太绿色数据共享与标准互认机制
随着AI技术在全球加速渗透,如何避免“数字鸿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东亚和东北亚次区域办事处副主任、高级经济事务官员里卡多·梅西亚诺提出三大协同路径:一是建立区域绿色数据共享机制,打通分散在各国的环境、能源、气候数据孤岛;二是推动绿色技术标准互认,建议构建“亚太绿色技术认证网络”;三是设立次区域创新中心,促进联合研发与知识转移。
对此,亚洲理工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学院教授维拉斯·尼蒂瓦塔纳农补充道,政策应为技术创新提供明确方向。“技术本身不是终点,而是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具。”他呼吁加强公私部门合作,特别是在循环经济、灾害预警等跨领域场景中发挥AI作用,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备技术与管理复合能力的青年人才。
打造开放生态:让论坛成为国际合作的“连接器”
面对“中国企业如何更好走出去”的提问,嘉宾们不约而同提到了“协同”。张亮以深圳企业在越南产业园的成功案例说明,高效的区域协同可大幅降低合规成本。余璟则强调,深圳愿通过国家低碳城论坛这一开放平台,与亚太乃至全球伙伴深化技术、标准与项目合作。她回顾道,十余年来,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在内的众多国际政要与专家曾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上发声。
城市的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体系、产业生态与国际合作模式的全面革新,借助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各类富有启发意义的绿色实践和绿色声音不断传播。“这个论坛一直面向全球开放话语权,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绿色未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不仅仅是在这里做一些交流,更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合作,从项目、技术拓展到全球,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余璟说。
来源:读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