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石(1894—1950),字虞薰,号湛然,福建福州闽侯螺洲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隐蔽战线官阶最高的情报人员之一(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他从未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在解放战争后期主动为中共传递核心军事情报,1950年6月10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
吴石(1894—1950),字虞薰,号湛然,福建福州闽侯螺洲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隐蔽战线官阶最高的情报人员之一(国民党国防部中将参谋次长)。他从未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在解放战争后期主动为中共传递核心军事情报,1950年6月10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马场町,1975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求学与早期军旅(1894—1936)
- 1894年生于贫寒书香之家,幼名“萃文”,8岁能“过目成诵”。
- 1911年受黄花岗起义激励,17岁投笔从戎,加入福建北伐学生军。
- 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以第一名毕业,获“吴状元”之誉;后赴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日本炮兵学校、陆军大学,再夺第一,被誉为“十二能人”(能诗、词、书、画,通英、日语,能骑、射、驾、泳等)。
- 回国后任参谋本部第二所参谋,专责对日情报,汇编《参二室蓝皮本》,成为抗战前对日作战预案的重要依据。
二、抗战时期(1937—1945)
- 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参与桂南会战、昆仑关大战,拟定作战计划重创日军王牌第5师团。
- 1939年向苏方提供关东军动向,助力诺门罕战役全歼日军第一坦克师团,粉碎其北上企图。
- 1942年因“征闽军”旧部关系,在柳州营救被误认为间谍的胡志明,以礼相待并促成越南各党派在柳州组建民族同盟会。
- 1944年桂黔大溃退中目睹国民党腐败,愤而辞职,第一次公开喊出“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
三、思想转变与投身隐蔽战线(1946—1948)
- 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目睹“五子登科”式接收,彻底失望。
- 经同乡挚友、国民党立委何遂牵线,1947年4月在上海愚园路俭德坊秘密会见中共中央上海局负责人刘晓、张执一,表示愿为“人民解放事业”提供军事情报,正式成为中共“特别关系”。
- 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利用学生李树正任“徐州剿总”参谋长的便利,安排好友吴仲禧进入剿总机要室抄录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图,为粟裕、刘伯承部提供关键情报。
四、福建护档与赴台潜伏(1949—1950.3)
- 1949年初,以“进则返京易、退则转台便”为词,将国防部500箱绝密档案抢运福州;5月国民党命其速运台湾,他以“军运紧、调船难”为由仅发百余箱图书充数,而将298箱核心档案密藏于福建省研究院,福州解放后悉数交予十兵团。
- 1949年5月向中共提供“敌我态势图”“兵力配备图”,助力三野十兵团迅速解放泉州、厦门等沿海城市。
- 1949年7月蒋介石电召其赴台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为继续获取台澎军情,他接受华东局“密使一号”联络代号,携夫人及幼子幼女飞台,把长子吴韶成、长女吴兰成留在大陆作为“人质”以示决心。
- 在台期间,通过交通员朱枫、聂曦等人,把《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各岛守备兵力配备图》等绝密胶卷送往大陆;1950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亲阅其情报后电示“攻台部队务必充分参考”。
五、被捕牺牲与身后(1950.3—今)
- 1950年3月1日,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捕叛变,保密局从记事本“吴次长”字样顺线将其逮捕,关押于台北延平南路保密局看守所。
- 狱中三月余,屡受酷刑,仍写下“十余年来风尘仆仆……致读书养性功夫大大欠缺,而有今日失足,夫复何言!”等两千字遗书。
- 1950年6月10日,与陈宝仓、朱枫、聂曦等四人被枪杀于台北马场町,终年57岁;临刑口占一绝:“天意茫茫未可窥,遥遥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 1975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病榻上亲批“吴石诸烈士应予隆重追认”,民政部正式授予其“革命烈士”称号;1990年代其遗骨迁葬北京石景山福田公墓,与夫人王碧奎合墓,墓志由叶剑英题写。
家庭与纪念
- 夫人王碧奎(1904—1993),1950年同时被捕,后获减刑出狱,1970年代携幼子移居美国,1993年病逝后与吴石合葬。
- 长子吴韶成留大陆,成为南京大学教授;长女吴兰成为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幼子吴健成定居海外。
- 福州仓山螺洲故居已辟为“吴石故居”红色教育基地,2025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再度成为热门“打卡地”。
以上即吴石将军的简要生平。
吴石1950年6月已在台北就义,却直到1973年11月才由国务院“追授革命烈士”,中间隔了整整23年。原因并不是哪一级政府“忘了”,而是受“两岸对峙+大陆内部政治运动”双重因素制约,使得他的身份长期无法公开。具体可归纳为四点:
1. 隐蔽战线纪律:一用就“烂”,身份必须“烂在肚子里”
吴石属于中共中央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直管的“特别关系”,并非中共党员,档案由国家安全系统单列。1952年组织部门就已向他的长子吴韶成口头说明“你父亲是我们的人”,但随即叮嘱“材料涉及台湾仍潜伏人员,绝不可外泄”。此后20多年里,吴石的名字在官方语境里几乎消失,任何公开追认都可能暴露尚在岛内工作的交通员、电台和关系网,所以只能“先冷藏”。
2. “文革”冲击:敌特帽子满天飞,情报英雄更难“翻案”
1960年代中后期,原情报系统被整为“敌特窝子”,大量干部被打倒。吴石留在大陆的子女同样遭殃:长子被批斗下放,长女被发配内蒙古。此时若再提出“给国民党中将追烈”,不但过不了关,反而会给家属带来更大灾难,事情只能继续搁置。
3. 政治契机:1972年后毛泽东、周恩来亲自过问,才打开缺口
1972年,吴韶成冒险给中组部写信,请求“确认父亲身份”。信件被层层批转到周恩来案头。周在抗战时期就掌握吴石这条线,当即批示“情况属实,应恢复名誉”。随后叶剑英、李克农系统调出原始档案,周恩来在1973年一次国务院会议上拍板:“吴石同志虽无党籍,但忠诚毋庸置疑,比很多党员更像党员。”毛泽东在报告上批了“可定”两字,追烈程序这才启动。
4. 手续落地:1973年11月15日河南省革委会拿到“尚方宝剑”,率先填发《革命烈士证明书》(吴石原籍福建,但家属当时在中原工作,证明由河南方面具体办理);1975年12月,病危的周恩来最后一次提到“不能忘记在台湾的朋友”,把吴石与张学良并列为“对台统战标志性人物”,民政部随即向全国发出统一换证的内部通知,各地媒体仍被要求在公开报道中“点到为止”,直到1980年代两岸形势缓和,这段历史才逐步解密。
一句话:不是1975年才“想起”他,而是政治、情报、人事环境直到1973年才允许公开“想起”。
来源:大道至简98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