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国王为保全帝国,签下一份“救国”遗嘱,岂料国门被永久割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21:59 2

摘要:你站在西班牙南边,一眼就能瞅见它,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飘着一面英国国旗。

一颗三百年前的钉子,就这么直挺挺地扎在西班牙的脚底下。

这颗钉子叫直布罗陀。

你站在西班牙南边,一眼就能瞅见它,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飘着一面英国国旗。

风一吹,那旗子就好像在对整个西班牙说:我在这儿,你动我一下试试。

这事儿怎么来的?

咱们得回到1700年,马德里一座黑漆漆的王宫里,听一个快死的老国王喘气。

这老国王是卡洛斯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最后一根独苗。

这家子人有个毛病,特别喜欢在自家人里头找对象,几代下来,血缘越混越近,毛病越积越多。

到了卡洛斯二世这儿,算是集了大成。

他身体差得不像话,打小就病病歪歪,一辈子没能有个孩子。

现在,他躺在床上,欧洲所有沾亲带故的王室都伸长了脖子,等着分他的家产。

那不是一般的家产,是一个号称“太阳永远不落”的庞大帝国。

卡洛斯二世手里攥着支笔,哆哆嗦嗦地要立遗嘱。

这笔下去,可不是分几亩地那么简单,是决定整个西班牙归谁。

桌子两边,一边是他的奥地利本家亲戚,哈布斯堡的人;另一边,是当时欧洲最横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菲利普。

卡洛斯二世咳得撕心裂肺,脑子里想的是,西班牙现在就是个空架子,必须找个最硬的靠山才能保住。

他一咬牙,笔尖落了下去:整个王国,给法国的孙子,菲利普。

他觉得,把家托付给最强的邻居,总没错。

他没算到,这个决定,会把家门口的一块肉,活生生地送给别人,而且一送就是三百年。

那时候的西班牙,看着还挺唬人。

自从哥伦布那帮人扬帆出海,西班牙就成了第一波吃螃蟹的,满世界抢地盘。

南美洲的波托西银矿,跟个印钞机一样,哗哗地往西班牙运银子。

靠着这些钱,他们养了一支“无敌舰队”,国王卡洛斯一世当年牛气冲天地说:“我的地盘上,太阳不落山。”

而这地盘的命根子,就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南头的那块大石头——直布罗陀。

它堵在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口子上,谁占了它,谁就能掐住欧洲海上贸易的脖子。

西班牙人把它看得死死的,当成自家的海上收费站。

可这风光的背后,早就烂透了。

从美洲抢来的金山银山,压根没在西班牙本土待热乎。

贵族和教会拿到钱,转身就买了法国的奢侈品、荷兰的呢绒,或者干脆修了更多的教堂。

自己国家的作坊、工厂,根本没人投资。

英国人那边纺织机都快摇出火星子了,西班牙的地主们还在琢磨着怎么把更多的人送到美洲去挖矿、种甘蔗。

国家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钱从新大陆进来,又流到欧洲其他国家,帮着人家搞起了工业,自己家里却越来越空。

卡洛斯二世接手的就是这么个摊子,一个看着浑身是金子,一推就倒的巨人。

他的遗嘱一公开,欧洲立马就炸了锅。

英国、荷兰这些靠海吃饭的国家一听,脸都绿了。

法国和西班牙要是合成一家,那还了得?

一个天主教的超级帝国,能把整个欧洲的势力格局给掀了。

不行,必须打!

于是,一场为了抢西班牙王位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就这么点着了。

这仗打得特别拧巴。

在欧洲大陆上,路易十四的法国军队确实能打,把反法联盟的陆军揍得够呛。

可一到了海上,西班牙那支叫着“无敌”的舰队,早就锈得不成样子了,碰上英国和荷兰的海军,基本上就是一触即溃。

1704年的夏天,英国海军上将乔治·鲁克瞅准一个空当,带着舰队直扑西班牙的软肋——直布罗陀。

当时守这地方的西班牙军队,简直是在梦游。

英国人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这个西班牙人眼里的国门要塞给拿下了。

这一下,等于是在西班牙的南大门上安了个别人家的锁。

战争拖了十几年,大伙儿都打不动了,只好坐下来谈。

1713年,一份叫《乌得勒支合约》的文件放在了桌上。

结果挺有意思:法国的菲利普王子,最后还是当上了西班牙国王,叫腓力五世,但条件是他和他的后代永远不能再碰法国的王位。

而英国人,作为最大的赢家,不仅从法国手里拿了加拿大的地,还名正言顺地从西班牙这儿,把直布罗陀“永久”割走了。

卡洛斯二世的遗愿,算是实现了一半,但代价是西班牙身上被剜掉了一块肉,永远地。

丢了直布罗陀,对西班牙人来说,这比打了他们一顿还难受。

新国王腓力五世的位子还没坐热,全国上下“收复失地”的喊声就震天响。

1727年,西班牙人攒了波大军,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回去围攻直布罗陀。

可等他们到了才发现,英国人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捡漏的了。

人家把那块大石头改造成了一个海上堡垒,炮口密密麻麻。

西班牙人围了五个月,攻了几次都撞得头破血流,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了。

真正的绝望在半个世纪以后。

那时候,英国人正忙着跟闹独立的美国人打仗,焦头烂额。

西班牙觉得,这是老天给的机会啊。

他们拉上法国当帮手,调集了三万五千人、几十艘战舰和几百门大炮,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直布罗陀大围攻”。

这一围,就是三年零七个月。

西班牙人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

他们甚至造了一种叫“浮动炮台”的秘密武器,以为能扛住英国人的炮火。

结果,英国人从岩石里头挖好的炮洞里,射出烧红的炮弹,把那些“浮动炮台”一个个变成了海上篝火。

这场大围攻,把西班牙最后一点帝国元气也耗光了。

那个曾经让世界发抖的帝国,在直布罗陀的炮声里,彻底成了个二流国家。

卡洛斯一世那句“太阳不落山”,最终应验在了英国人身上。

仗打不下来,时间就这么走到了现代。

英国人也明白,光靠枪炮守着别人家门口的一块地,不是长久之计。

他们从一开始,就干了一件更绝的事:把岛上原来的西班牙居民慢慢地赶走,然后从英国、从意大利的热那亚、从马耳他这些地方,找人来填空。

三百年下来,这地方的人口早就换了一遍血。

现在住在直布罗陀的三万多人,绝大部分人的根在英国。

他们说英语,看BBC,拿英国护照,享受着比西班牙本土高得多的福利。

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英国人,西班牙只是个隔壁的邻居,一个说着不同语言、生活习惯也不同的国家。

等到西班牙自己国家稳定下来,想通过谈判要回这块地的时候,发现最强硬的反对者,恰恰是住在岛上的这些人。

搞了几次全民公投,结果都一样,超过百分之九十八的居民投票说:我们宁愿当英国的海外属地,也不想变成西班牙的一部分。

更有意思的是2016年英国脱欧。

直布罗陀有96%的人投票反对脱欧,因为他们的经济全靠跟欧盟,特别是跟西班牙之间没有障碍的人员和货物往来。

西班牙一看,机会来了,提出可以搞“共同主权”。

结果直布罗陀的首席大臣直接怼了回去:“我们宁可变穷,也要当英国人。”

三百多年前,马德里王宫里那个垂死的国王,他签下遗嘱的那一刻,只是想给自己的帝国找个好下家。

他怎么也想不到,他那支鹅毛笔,竟划出了一道三百多年都无法愈合的伤口,制造出了一个谁也解不开的死结。

腓力五世最终在马德里坐稳了王位,他的波旁王朝一直延续至今,可他终其一生都未能踏上直布罗陀的土地。

而那份《乌得勒支合约》的第十条,至今仍然像一道无法抹去的烙印,清清楚楚地写着:直布罗陀镇、城堡及其港口、防御工事,“永远”割让给英国。

参考资料:

Abulafia, David. The Great Sea: A Human History of the Mediterrane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Jackson, William G. F. The Rock of the Gibraltarians: A History of Gibraltar.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

来源:西风瘦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