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学生心目中的“大先生”,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曾获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北京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潜心教学优秀教师等教学嘉奖36项;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60
9位优秀教师的风采
中药学院 侯俊玲
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学生心目中的“大先生”,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曾获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北京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潜心教学优秀教师等教学嘉奖36项;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编著相关规划教材及著作等40部;培养指导研究生60余人;指导本科生大创课题及跟师学生百余人。
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
坚守育人初心,深耕中医外科教育40年,培养3000余名本科生及66名博硕博士后,创“三维立体”育人模式。推动教学改革,融合前沿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科研聚焦乳腺疾病,获多项课题资助,成果惠及患者。积极服务基层与援疆,助力教育均衡。获“白求恩式好医生”等荣誉,主编规划教材,制定多项诊疗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东直门医院 李友山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科普专家。始终坚持“就业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培养了7届硕士研究生和4届博士生,一次性就业率100%。在教学工作中,坚持PBL教学,将学生带入床边,把病例写成教案,发表教学成果文章2篇。在临床工作中,曾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和“十佳医师”等荣誉称号。
生命科学学院 赵丕文
多年来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治学理念,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投身于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笃行创新,教学相长。主编多部规划教材,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教学论文、科研论文170余篇,编写科研专著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科研奖励。
中药学院 石晋丽
深耕教学与科研一线32年,坚持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锐意改革创新;注重传帮带和科研反哺教学,促进产学研融合。教学成效显著并获奖23项,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全国样板党支部”等荣誉,担任“石晋丽教学名师工作坊”负责人。编写教材及著作30余部;主持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近150 篇,专利转化3项。
人文学院 李晶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语系主任。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英语专业)负责人,中医药外语学科翻译方向学术带头人,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委会常务理事。近年主持省部级及校级课题10项,指导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课题2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参译著作、教材等10部,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及奖励30余项。
中医学院 刘敏
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获得校级优秀主讲教师,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荣誉,为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燕京刘氏伤寒流派传人。负责《伤寒论》课程思政、慕课、AI课程建设,推动本课程国家精品课、资源共享课、一流本科课、虚拟教研室建设,兼任伤寒论核心课程联盟秘书长,医教研三位一体综合发展。
管理学院 唐燕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表现突出。教学中,深耕课程思政并推广经验,推行医工融合、赛训双驱的创新改革,培养新医科拔尖人才。科研上,致力于AI与中医药的交叉研究,多项成果落地应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和共产党员的优秀风貌。
中药学院 李向日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药炮制系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主任。国家药典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咨询专家,获批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70余篇,SCI60余篇,修订了《中国药典》等标准25项。主编、副主编教材10部,先后5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省部级奖励。
一纸荣誉,是认可更是期许
愿优秀者再攀高峰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