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走进水果店,门口两筐甘蔗皮堆得跟小山一样,心里咯噔一下:这店生意得多火啊?
你走进水果店,门口两筐甘蔗皮堆得跟小山一样,心里咯噔一下:这店生意得多火啊?
可你转头一看,店里就老板一个人,慢悠悠削着皮,连个顾客影子都没有。
这招我见过。
去年冬天,我路过一家火锅店,门口摆着十来个空锅,锅底还冒着“热气”——其实是电暖器对着锅底吹。
隔壁卖煎饼的大姐说:“这叫打窝,老祖宗传下来的,人多的地方,路过的才肯停下脚。
”可问题是,你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三回。
第一次觉得热闹,第二次觉得有点假,第三次你就会想:这店是不是快倒闭了,才搞这些花活?
真有人信吗?
信。
但信的不是热闹,是自己心里那点“别人都在排队,我不能错过”的焦虑。
心理学说这是从众效应,可谁没在超市里盯着货架上“卖得最快”的那款酸奶买过?
我们不是傻,是太怕被落下。
可当这种“假热闹”成了常态,人就麻木了。
你再放二十筐甘蔗皮,我只看一眼,心里默念:哦,又是这招。
现在更绝了。
有商家装上智能计数器,数字跳得比心跳还快;有店门口循环播放“这西瓜甜!
”“再来一箱!
”的录音,声音还带点喘气的余韵,像真有人刚买完走远。
你站在那儿,听着那声音,竟有点恍惚——这店,是不是真有人气?
可你掏出手机一搜,这家店三个月没更新过朋友圈,评论区全是“求推荐”“怎么没人评论”,底下几个号清一色的“已购,好评”。
你突然就懂了:不是顾客变精了,是套路太油腻了。
真正的热闹,是顾客排队时互相问:“你买啥?
”“这家的芒果真的不输进口。
”是老板主动给你切一块试吃,说:“这个甜,你尝尝,不甜我送你一斤。
”是凌晨两点,你发朋友圈说“想吃荔枝”,半小时后隔壁水果摊老板敲门:“刚到一箱,给你留了三个。
”
那些堆在门口的甘蔗皮,能骗人进门,骗不了人回头。
你今天靠假象拉人,明天就得用真货留住人。
可你连试吃都不肯切,只敢靠录音和数字装门面,那你的店,迟早会变成别人路过时指指点点的“那个装热闹的店”。
别把消费者当傻子。
我们不是不知道你在演,只是以前懒得戳穿。
现在?
你演得越认真,我们越不想买。
来源:生活造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