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夏天,丁香花园的一张合影留住了一个家庭最后的团圆时刻。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60年夏天,丁香花园的一张合影留住了一个家庭最后的团圆时刻。
照片上,陈赓站在中间,面带笑意,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身边是妻子傅涯和几个孩子。
光看照片,可能没人会多想。
可细看,就会发现陈赓的脸色很不好。
那种“笑是笑了,可人已经撑不住了”的状态,很明显。
傅涯站在一旁,眉头紧皱,眼神躲闪。
她是知情人。
天天在他身边,知道他身体到底有多差。
而这张照片,成了这个家一生中最后一次全员到齐的合影。
再过一年,陈赓就走了。
那年他才58岁。
谁都没想到,那个曾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硬是靠意志撑过来的老将军,最后竟然是被心脏病带走的。
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头捋捋。
陈赓不是一般人。
他是黄埔一期,和蒋介石是师生关系,还是亲点的“种子选手”。
可他转头就参加了共产党,后来又成了红军的主力指挥员。
打仗那会儿,陈赓的名声响得很——敢打硬仗,有主意,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
连敌人都说他是“疯子”。
可战功再多,身体也不是铁打的。
战争年代落下的病根,加上建国后几年没日没夜地工作,陈赓的身体早就亮了红灯。1957年,他在北京突发心肌梗塞,被紧急送进医院。
从那以后,他的健康一直是个问题。
傅涯劝他休息,他嘴上答应,转身又去忙工作。
实在拦不住。
而真正让人揪心的,是他在最该静养的时候,选择了最累的活。
那时候国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
陈赓明知道自己病着,还坚持不拿特供、不吃优待。
油票、肉票他都让家里人别用,说:“主席都不吃肉了,我吃啥?”
他还把儿子“轰”出去住工厂,说:“得跟工人一起过日子。”
这不是苦行僧式的清高,是那个年代不少干部的自觉。
可问题是,陈赓身体撑不住了。
有次炊事员想偷偷给他做点补汤,他听说后摆手就拒了,说:“别搞特殊,别搞特殊。”
他是真的倔。
可就是这种“倔”,让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1960年,他带着傅涯和两个孩子回了趟湖南老家。
一是想让孩子看看家乡,二是,怎么说呢,也像是一次道别。
那时候的农村,真是穷得不行。
陈赓在乡下转了一圈,看见家家户户的谷仓都空了,村干部却说“保留一点给首长看看”。
他一句话没说,径直走过去打开米桶。
空的。
他回头看了干部一眼,说了句:“蒋介石和日本人都骗不了我,你们能?”
这事儿在当地传了很久。
有人说他凶,其实他只是太清醒。
那个年月,实事求是,比什么都难。
回北京后,他还专门给家乡调拨了一批物资。
没声张,也没留名。
到了1961年初,身体确实不行了。
广州方面来电话,希望他去那边休养,气候好,人也清静。
可陈赓一听说广州正开全军训练会议,马上就说:“不去,去了人家以为我是去查工作的。”
他不想误会,更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最后决定去上海,带几个随行人员,低调出发。
傅涯想跟着去,被他拦住:“你忙你的工作,我去养几天就回来了。”
可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3月16日,陈赓在上海病逝。
上海的消息传到北京,徐向前、刘伯承都不敢相信。
刘伯承哭着说了一句:“怎么就没了呢?”
那天,周恩来在广州,一听消息,立刻让人别打扰他,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哭了很久。
第二天一早就赶回北京,亲自主持追悼会。
那场追悼会,没什么仪式感,却格外沉重。
周总理对傅涯说:“以后生活上有任何难处,一定找我。”
傅涯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她知道,从那天起,很多事只能自己扛了。
后来她一个人把几个孩子拉扯大,还整理了陈赓的日记。
为了那本《陈赓日记》,她带着编辑一家一家去找老战友,翻资料,录口述,写信请人回忆。
一点点拼出那段散落的历史。
那本书,1982年正式出版。
最后说个细节。
2010年1月4日,傅涯在北京过世。
临终前,她特意叮嘱儿子:“我死了,不要跟你爸合葬。
让你妈和你爸合葬。”
她说的“你妈”,是王根英。
陈赓的第一任妻子,早年牺牲,留下了他们的大儿子陈知非。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过“合不合葬”的事。
参考资料:
何立波主编,《共和国将帅逸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傅涯、陈知非口述,《陈赓日记》,解放军出版社,1982年。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6年第2期。
《海峡姐妹》,2021年第10期。
《老年世界》,2015年第5期。
《湘潮》,2009年第2期。
来源:日出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