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虎林人所记得的《虎林报》,是1999年由县委宣传部创办的地方小报。但这个报纸最早诞生的时间,却可以追溯到建国前的1948年,而且在这个中间,这个地方性小报办办停停,经历了三次办报,三次停办的多舛命运。小报的名称,不同时期也略有不同。
现在的虎林人,如果说起《虎林报》,大多还是有些印象的。但要说起《虎林报》最早什么时候创办的,它的历史沿革,可能很多人就说不清楚了。
现在的虎林人所记得的《虎林报》,是1999年由县委宣传部创办的地方小报。但这个报纸最早诞生的时间,却可以追溯到建国前的1948年,而且在这个中间,这个地方性小报办办停停,经历了三次办报,三次停办的多舛命运。小报的名称,不同时期也略有不同。
虎林县第一次办报为1948年5月,由虎林县委刚成立的宣传部负责筹办。当时虎林县刚由牡丹江省划归合江省东安地区管辖(1948年7月9日划归)。八月四日,合江省委组织部任命柳莹为虎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负责宣传部的全面工作。柳莹到任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决定创办《虎林小报》。
1949年元月的一天,柳莹找到虎林县私营文友印刷局经理赵洪经,让他承印《虎林小报》。由于文友印刷局房子过小,铅字也不够用,资金周转也有困难,柳莹副部长当表示:房子可先用德盛楼饭店(后虎林一粮店),政府拨给2500元(当时流通的东北币)无息贷款,铅字可以向老百姓手中收购。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赵洪经很快组织人收购3000斤铅,赵洪经的爱人也把积攒多年的3个金镏子(戒指)拿出来作为投资。赵洪经带着铅、贷款和3个金镏子去哈尔滨购买铅字、纸张等。回到虎林后,立即着手调整设备,按时付印出了《虎林小报》,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虎林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新闻。
1949年1月,柳莹调合江省另行分配工作。宣传部长由谢肇基接任。不知是因为负责办报的柳莹调走,或是当年五月虎林县由合江省划归松江省,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亦或是其他什么情况,1949年5月25日,《虎林小报》在办了几个月后停刊了。
在第一次办报近十年后,1958年5月10日,虎林县委决定再成立虎林报社,将《虎林报》作为县委指导全面工作的机关报,由县委书记姚忠兼任总编辑。报社办公地点设在广播站办公室。《虎林报》为三日刊,八开两版,由虎林县邮局发行。零售每张七分,每月两角。
1958年5月13日虎林报创刊号
五月十三日《虎林报》创刊号出版, 编辑部发表《创刊的话》,同时刊发了“抓住时机,乘胜前进”的评论。为了提高《虎林报》的质量,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依靠群众,虚心地向兄弟县学习办报的经验。在县委领导下,做到发行份数多,出版快,内容新,质量好。并能勤俭办报,更好地为政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报社特邀柳圣一、孙景林、韦春茂、张振声、孙新有、姜景春、刘文信、潘延儒、陶党增、王英杰、马云峰、孙天举、肖忠厚、张惠武、李粮、楊炳林、毛奎山、王淑芝、李惠君、马跃祥、于德瑞、孙兴隆、翁德甫、王衔德、刘振吉、邵洪良等26名同志为特邀通讯员。应该说,《虎林报》规格不高,但报道员级别不低。以上26名报道员,全是县领导和各科室领导级的。由此可见,虎林县委对办好这张地方小报,还是十分认真的。
1958年7月25日,全长169公里的密虎铁路线正式通车。7月26日,《虎林报》和《铁路交通报》共同刊发了合刊,报纸头版除刊发了“密山至虎林段正式通车”“红旗采花庆通车”“战斗在密虎线上”的新闻报道,报社还发表了祝贺密虎铁路通车的社论,头版刊发了虎林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的“虎林人民的祝贺”的贺信。
1958年7月26日虎林报铁路交通报合刊
《虎林报》什么时候停办的,没有看到资料,但从市档案馆中查到最后一张《虎林报》是1959年1月11日。当然,这张报纸未必是最后一期,但离最后谢幕也不会太久远。
当时的虎林县,有1958年5月10日虎林县地方办的《虎林报》,有1957年10月26日试版发行、1958年8月1日正式发行的《农垦报》。随着1958年11月26日牡丹江农垦局从密山搬到虎林县,在当时的虎林县,《虎林报》和《农垦报》两张性质不同的报纸同时存在。一张是地方政府机关报,另一张是铁道兵农垦局(后改牡丹江农垦局)机关报。两张报纸无论是办报水平,或者是财力状况,农垦局比虎林地方要好很多。而且农垦报社的编辑、记者很多都出自国家和部队著名报社,有人民出版社编辑,有《中国青年报》《人民海军》《人民航运》《监察通讯》《铁道兵报》编辑和记者,所以《农垦报》无论是从采编水平,到发行渠道,订阅量等方面,都要好于《虎林报》。
个人认为,《虎林报》的停刊并非因《农垦报》的竞争,而是与1958年12月1日成立的虎饶县有直接关系。虎饶县成立后体制上最大特点是局县合一,县委书记和县长由农垦局的王景坤担任,原虎林县委书记柳圣一和县长张振声,均调整为副县职。在地方并入农垦这一大形势下,隶属地方党政机关的《虎林报》和《农垦报》同时存在,而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由农垦系统领导担任,而原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降职为新县委和县政府的副职,所以《虎林报》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世事的变化总是出乎意料,谁能想到,四十年后虎林市委又一次决定恢复《虎林报》的出版发行。
1998年11月,虎林市委宣传部负责新闻工作的孙云乔,向宣传部和市委建议利用其鸡西驻虎林记者站的便利条件,创办虎林市委机关报《虎林报》,得到了宣传部长张延炬和市委书记赵W波的批准。《虎林报》由宣传部负责筹办,王爱平副部长主抓,孙云乔任报社总编。报社利用老县委办公楼的几个房间,做为《虎林报》的编辑部。
为了将《虎林报》办成一个高质量的报纸,县委公开向鸡西地区招聘记者,包括农垦和森工企业。1998年11月,虎林宣传部对报名者200余人进行公开考试,考场设在虎林三中,六个考场,两轮笔试,一轮面试,最后录用五名文字记者,一名播音员。另外,通过实际业务操作,招收一名编辑,一名技术岗位人员。最后李慧娟、耕延春、滕学民、唐建地、李静、刘刚、盖军、单丽丽八人,进入了《虎林报》社。
1999年3月25日虎林报刊发我写的新闻
王爱平副部长和孙云乔总编,作为宣传战线的老兵,新闻编辑战线的新手,既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定力,又有“沙里淘金”的文字真功,更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为了办好报纸,他们绞尽脑汁,细之又细,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和同事们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全市重点工作开展鼓劲造势,凝聚合力。报社记者也各显神威,经过深入采访、精心提炼,深入挖掘本地新闻资源,展现基层干部群众在工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有效提升了新闻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2001年12月6日虎林报刊发我写的新闻
这一段时间,是《虎林周刊》最辉煌的时期。市领导、宣传部领导高度重视,在组织上提供了保障;专业及高效的采编队伍,从素质上提供了保障。一张《虎林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见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见证了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同时,因为记者水平整体越升,上级报纸上稿率大幅提高,头条和大篇幅稿件以及重要报纸上稿率,也创虎林宣传报道新高。
2002年1月15日,因县级报刊无法取得刊号,虎林报正式挂靠鸡西日报,成为鸡西晚报的一部分,更名为《鸡西晚报·虎林周刊》。
2003年,为了整顿散乱的报业环境,中央决定撤销分布全国的300余家县级地方报。根据这次整顿工作要求,《虎林周刊》于2003年12月31日停刊,报社人员进行了分流。因这些人文字功底深厚,大多仍然从事宣传、新闻工作。耕延春、滕学民、刘刚主要往报纸投稿,归广播局管,后期也划归电视台。李慧娟、唐建地、李静、刘刚、盖军、单丽丽到了电视台,从事文字记者或摄影记者。
一张报纸,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温度;一张报纸,见证了一方人民的奋斗。《虎林报》到《虎林周刊》,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在坚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同时,办出了地方特色。在聚焦虎林特色产业(粮油等绿色产品)宣传,域内工农业改革实践介绍,本地经济状况和发展反映,城乡社会和谐共生等方面,出了很多精品,深受读者欢迎。
对于很多人,《虎林报》既是他们新闻报道的实践阵地,也是自己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在县委 “全民办报”方针的工作要求下,全县各党委(总支)都建立了通信组,发展了一大批通讯员。他们中间的很多人,通过写稿锻炼了自己的观查、总结、提炼、写作能力。在后来的工作中,因《虎林报》而筑梦逐梦,在写稿、投稿的不断历炼中,认知层次润物无声的上了一个台阶,能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能想通了别人没有想通的道理,不知不觉中个人修为和能力悄然飞速成长……
素材取自《虎林县志》《虎林县党的活动大事记》,部分素材提供孙云乔、刘永发。
来源:西岗老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