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嘴“包的”“666”,该反思的不只是孩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20:21 1

摘要:近日,一位江西小学教师引导学生用“我势在必得”替代口头禅“包的”的新闻引发热议。面对孩子们日益贫瘠的语言表达,许多人在点赞老师的同时,也不免心生焦虑。然而,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从孩子身上稍稍移开,投向他们所处的世界时,或许会发现:现在很多孩子脱口而出的“包的”“

□李佳靈(上海交通大学)

近日,一位江西小学教师引导学生用“我势在必得”替代口头禅“包的”的新闻引发热议。面对孩子们日益贫瘠的语言表达,许多人在点赞老师的同时,也不免心生焦虑。然而,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从孩子身上稍稍移开,投向他们所处的世界时,或许会发现:现在很多孩子脱口而出的“包的”“666”并非凭空产生,其实是我们所主导的数字时代、文化氛围与教育方式共同作用下的“镜像”。

首先,我们必须以平和的心态承认,网络热梗并非洪水猛兽。它们是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社会中衍生出的“社交速记符”。一个“包的”或“666”,能瞬间完成情绪的传递与群体的认同,这种高效与便利,是连许多成年人都无法抗拒的。我们在工作群里用“收到”,在朋友圈感慨“emo”,本质上与孩子们说“包的”是同一回事——都在寻求一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共鸣。因此,单纯指责孩子,甚至试图将网络语言从他们的世界中剥离,既不现实,也有失公允。

问题的核心,或许并不在于孩子使用了这些语言,而在于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库里似乎只剩下这些了?

想想看,我们给了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当他们放下书包,沉浸其中的短视频平台、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这些由我们成人社会主导构建的数字空间,充斥着追求瞬时刺激和快速传播的“梗文化”。我们精心设计的算法,不断将相似风格的内容推送到他们眼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信息茧房”。长此以往,他们的大脑被训练得习惯于接收简单、直接、高刺激的信号,而那种需要耐心品味、深度思考的复杂表达,便自然而然地被边缘化了。

这背后,潜藏着两个我们可能不愿直面却又至关重要的拷问。

第一,我们大人自己是不是也在用这样的语言?家长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当我们和家人的对话越来越简单,餐桌上只剩下“快点吃”“作业写完了吗”这样的催促,当我们自己也习惯用表情包和“绝绝子”来代替真实的感受时,我们其实在用行动告诉孩子:准确、丰富的表达并不重要。孩子们很聪明,他们看得明白——爸爸妈妈和周围的大人都是这么说话的。因此,若想让孩子走向更丰富的语言世界,成年人的自我审视与示范,是无可替代的第一步。

第二,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在无意中助长了这种惰性?这并非指责任何一位辛勤的教师,而是审视一种普遍的氛围。当语文学习变成了标准答案的背诵,当写作文都要套用固定的模板,我们是不是把语言变成了一种得分的工具,而忘记了它原本的美?

归根结底,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是审美,是整个文化环境的滋养。当我们抱怨孩子的世界被“包的”和“666”填满时,我们也许该先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让他们见识过更美的语言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的说话方式,值不值得他们学习?

比起急着纠正孩子嘴上的网络用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那些精准、优美的表达。当我们自己开始留意说话的方式,当我们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更多接触好语言的机会,就会发现,孩子们其实很聪明——他们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说出“我势在必得”,在朋友间继续用着“包的”;既能玩转网络上的社交密码,也能在优秀的文字作品里,找到那些能让心灵共鸣的瞬间。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