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侵华日军史料的角度,考证日寇侵入黑龙江虎林的具体过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7:29 1

摘要:在以往关于黑龙江虎林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对于日寇侵占虎林的过程,均以我方的记录为主。对于当时日寇内部描述怎样侵入虎林,还有具体过程,都鲜见记载。本文作者以多年前偶然收藏侵华日军《从军》中的一页内容为主,从敌人的视角入手进行考证,并结合相关史料成文。

【前言】

在以往关于黑龙江虎林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对于日寇侵占虎林的过程,均以我方的记录为主。对于当时日寇内部描述怎样侵入虎林,还有具体过程,都鲜见记载。本文作者以多年前偶然收藏侵华日军《从军》中的一页内容为主,从敌人的视角入手进行考证,并结合相关史料成文。

【正文】

据《虎林县志》第24页记载内容:“1933年1月4日,日本侵略军由部队第十联队、步兵第二十七联队第一大队、野炮兵第十联队第三大队、工兵一小队、关东军野战汽车队组成的密山支队,在支队长大佐人见顺士的率领下,乘军用汽车由下城子出发,进密山”。

侵华日军所绘制从下城子侵入密山路线

而据《密山县志》第15页记载:“1933年1月5日,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率部队撤至密山。”

“1月6日,日军竹本率队攻占密山,未遂。”

“1月7日,日军松尾联队在赵家店向县城炮击。单春霖、张宝和等欲与日军决战。”

“1月8日,日军乘80余辆汽车,侵入密山县城。密山沦陷。”

1933年1月4日,侵华日本关东军第十联队鬼子在下城子侵入密山前合影

从上述我方资料记载中,可以大致获悉当时日寇的入侵行进方向及所乘交通工具等信息。对于该段历史,日寇又是怎样记载的呢?我们开始从作者收藏右上方标题为《乌苏里江上的追击》的泛黄资料入手,去考证这段历史。

日寇资料一角

日寇资料第一段内容翻译如下:

“被追赶到吉林省东北部边境的李杜军队,以密山附近地区为根据地,仍侵扰各地,扰乱治安。关东军计划予以彻底扫荡。昭和八年一月(注:1933 年),人见支队在此出击,实施了讨伐。人见支队在 1 月 2 日,冒着零下三十三度,滴水成冰的低温,分乘八十辆汽车,摆出蜿蜒长蛇阵式,一路向密山进发。”

1933年1月7日,侵华日军密山支队在半截河休息,从图中可见多辆汽车

从这段侵华日军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日寇当时是为了追赶爱国将领李杜的部队,向密山方向侵占。这与《虎林县志》第24页记载内容相吻合。而对于汽车的具体数量,《密山县志》与日寇资料记载相吻合。

结合中日史料内容,可得出以下信息,第一支侵入虎林这片土地的带队日寇军官为人见顺士。行军交通工具为汽车,数量为80辆。向密山侵入的出发地为下城子,该地现属黑龙江省穆棱市下辖。但中日史料中有一点存在差异,日寇的资料记载为1933年1月2日向密山进发,而我方虎林史料记载为1月4日出发,密山史料未提及,双方记载有两天的误差。

为了考证日寇从下城子出发的具体的时间,又对日寇当年自己拍摄的图片及所绘侵入路线标注日期进行查阅,在下城子中,有标注为昭和八年(1933年)1月3日、4日字样的图片(见本文),而侵入路线图明确标注有“(1.4)”的蓝色字样(见本文),因此判断1933年1月4日,为日寇实际出发日期。

1933年1月3日,日寇在下城子举军旗列队

接着看日寇史料第二段内容:

“天空上,我方飞机在前方侦查,与地面保持联系,大地上,积雪深埋的道路,不论河流还是丘陵,八十台的摩托化部队,一个劲地向前。这之中二台“熊本爱国号”加入其中,显示出其雄壮的身影。人烟稀少的北满旷野,汽车的发动机部分,用毛毯或毛皮包好,每隔二、三个小时就在发动机的下面陇起火来,烤热才可继续前进。”

1933年1月5日,日寇密山支队在雪中露营照片

从这里可以看出,鬼子不光出动了地面部队,还有飞机配合入侵。1月初密虎地区尚处于严寒季节,寒冷导致鬼子的汽车无法发动,只得通过频繁发动和火烤,并在发动机盖上加盖御寒物品才行。这里对汽车的品牌也进行了描述,有两台“熊本爱国号”汽车在其中。而我方史料对这些细节没有记载,因此这段日寇的报道内容,可以填补一些空白。

日寇编制《东境作战行动里程、温度、宿营地一览表》

对于当时天气、宿营地等信息的记载,相较于我方,日寇的史料可谓是更加详尽。在上图这份名为《东境作战行动里程、温度、宿营地一览表》的日寇资料中,可见当时鬼子对于这次入侵,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和记录工作。

以1933年1月8日记录为例,1月7日鬼子宿营地在密山,从1月8日早晨出发,这一天鬼子行进共计24里,晚间宿营地在黑咀子,也就是现在的虎林镇。简单说,鬼子1月8日这一天行进了24里就从密山到了虎林。

日寇侵占密山后所拍摄图片

看到这里虎林、密山的朋友会提出一个疑问,鬼子咋计算的,如今虎林到密山走高速得有100公里左右呢,不是说小鬼子做事认真吗?咋会出现这么大的误差?在这里要说一下鬼子史料记载中计量单位的问题。鬼子记录的计量单位“里”,这块应为“日本里”,据黑龙江通河抗联专家祁老师介绍,一“日本里”约等于我国7里。这样换算一下24“日本里”约等于我国168里,换算成公里大约为84公里,这就与虎林至密山直线距离相符。

而日寇对于当时天气的记载,也非常的精确,1月8日最高温度为+7,最低温度为-29。这里有个疑问,虎林的1月份时 室外最高温度也要零下,为何日寇记载为+7呢?结合日寇记录1月2日、1月20日在车中宿营,而最高温度又相对较高来看,鬼子记录的最高温度,可能是指宿营地室内温度。

结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日本鬼子对于侵略我国真是“煞费苦心”啊!

人见顺士(前排中间者)等日寇侵入虎林,与大汉奸李象山(前排中间者)等合影

据《虎林县志》第24页记载:“1月6日午后,李杜率部撤出密山,密山支队于当日夜占领密山。”

“1月8日自卫军总司令李杜、参谋长杨耀钧率部于当日午间,乘小汽车退至虎林县城(现虎头镇),驻于靠乌苏里江边的商务会办公楼。”

“日本侵略军密山支队长人见顺士、宣抚官西川清兵卫,率该支队官兵,乘汽车追击李杜。当天上午11点多,到虎林县大青山脚下孙大烟袋旅店,发现有28名李杜部下官兵。全部俘虏后,除1人逃脱外,其余全用机枪射死。行至雁来山,遇到李庆云(大汉奸李象山)派来迎接日本侵略军的黑咀子自卫团兵,日军误以为是抵抗他们的部队,除1人逃脱外其余用机枪全部杀死。当晚,到黑咀子,李庆云迎接进来,并向敌人提供了虎林县城情况。”

这里可见我方资料对于日寇侵占虎林过程及李杜撤离密山的描述较详细,但日方对此又怎样记载的呢?

1933年1月9日,日寇侵入虎林后所拍摄的雪景

敌人资料第三段翻译如下:

“1 月 5 日,6 日,在途中每天都打败五、六百敌人,1 月 6 日傍晚,与靠近密山城墙的敌军交战,夜晚 10 时,意气风发地入城,进入密山,使之收复在我手中。不做喘息,第二天,即 8 日,早 6时,李杜军逃出密山,被逼到乌苏里江上,朝着苏联和满洲国的国境虎林为目标逃跑。随着前进,雪,越积越深,或是因为几次除雪作业,或是因途中的疲惫,俘获了二、三十名敌人的骑兵。还捕获了李杜的乘马和汽车。”

从日方的资料中可以看到,我方有20-30名的骑兵被日寇俘虏,还有李杜曾乘坐的车辆及马匹。但对于我方资料中记载这些俘虏被日寇枪杀,及对于大汉奸李象山派去迎接日寇的自卫团兵被枪杀之事,日寇却只字未提。

1933年1月9日,因天气寒冷,侵入虎林的日寇用火烤的办法防止汽车熄火

据《虎林县志》第24页记载:

“1月9日晨李杜、杨耀钧等率部越过乌苏里江,至伊曼河口与苏联边防军交涉入界。”

“高玉山率第九大队退至独木河。”

“人见顺士率日本侵略军从黑咀子出发,至中午侵入虎林县城。闻李杜正在江心交涉,忙带队至乌苏里江柳条通内埋伏,架上机枪、大炮,准备进攻李杜部。就在这时,李杜已交涉好,获取了苏联政府的批准,准许入境。人见顺士心仍不死,派宫漪、次田两名少佐前去对岸,向苏联边防军基米由诺夫队长要求引渡,遭到拒绝。李杜这次带至苏联的官兵、家眷共3000人。”

“1月10日人见顺士派日军在县城周围搜查抗日队伍,并写信给高玉山叫到县城投降。”

1933年1月9日,侵华日军侵入虎林追击李杜部所乘汽车

日方资料第四段翻译如下:

“1 月 9 日上午,敌人逃跑到了虎林,又是一气呵成的追击,最终来到了乌苏里江冰面上,看见李杜一群二百人左右,应苏军要求,被分别解除武装,我方组织谈判委员与苏军进行交涉,至此,终于宣告,兹长期在吉林地区持续进行反满抗日行动的一方首领李杜的结束。”

结合中日史料,可以看出对于李杜入苏的过程,两方资料描述基本一致。并且在日方的记录中,还记载了我方未提及李杜所部被解除武装这一细节。但对于李杜所部人数却有很大出入。我方记载为3000人,而日寇描述为200人左右,这里相差甚大。对于后来举起虎林抗日第一杆大旗高玉山的信息,日方资料中没有描述。

本文作者在向虎林历史研究专家蔡老师请教的过程中,听到蔡老师介绍过这么一个情况。据现居虎林太和村经历过日伪黑暗统治的邹本发老人回忆:“当时李杜到虎林后,在太和征集了十多张爬犁,每张爬犁加上外面延伸的架子,也就坐几十人,总共也就2、300人吧。”

结合这些,本文作者个人认为,对于当时李杜所部人数的描述,日方记载也许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高玉山将军旧照

据《虎林县志》第24、25页记载:

“1月12日午前,高玉山等20名自卫团,打白旗投降日本。人见顺士同乐绍奎,召集外区保卫团总开会,叫镇压抗日队伍,并委李庆云为虎林县自卫团正指挥、高玉山为副指挥。”

“1月14日虎林县公署根据人见顺士的任命,明文委任李庆云为自卫团的正指挥、高玉山为副指挥。”

“1月15日人见顺士率队返回密山。”

“1月19日成立虎林县地方临时维持会。”

李杜将军旧照

而日方资料第五、六段翻译如下:

“接下来的 1 月 11 日,支队的一部分向宝清(密山的北方)方向出发,支援在此方面进行讨伐丁超军的饭冢支队,丁超最终在 13 日归顺(投降),又一个魁首被消灭了。”

“将李杜逼入苏联领地内的人见支队,离开虎林返回途中,1 月 18 日在杨木林子遭到劲敌刘万魁的突然袭击,予以歼灭之。至此,蔓延至北满的兵匪的魁首全部被收拾干净,吉林省东部苏满国境方面,开始天日朗开,沐浴在王道乐土的喜悦之中。”

对于11日-19日之间的记载,两方侧重点完全不同,我方对高玉山等人的状况进行了较细致的描述,而日方主要对继续侵占方向进行了记载。因此,将双方史料结合在一起,便可将当时真实情况展现出来。

日寇资料一角

在该页资料左下角,原日文资料标注为《吉林东境方面匪族讨伐》。该页资料出自于日寇《从军》什么时间发行的,目前尚不清楚。

日寇所绘《东境作战人见支队作战经过要图》

而对于整个侵入路线,从另一份日寇资料中所绘《东境作战人见支队作战经过要图》可以看出,见上图,鬼子对于行动路线的绘制,也做到了相当的细致,日寇从下城子出发,侵占密山及虎林全过程,都有标注,甚至还用颜色进行双方的区分。

【结语】

今年是伟大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虽然抗击日寇的岁月看似早已远离我们,但我个人认为还应提高警惕。我们很多人往往在和平环境下生活久了,会忘掉那些苦难和危机,甚至觉得离我们很远。其实我个人一直不太认同“中日友好”这个观点,友好是基于日寇彻底道歉、忏悔,并付诸一切为避免战争而做出努力的基础上。然而反观现实中的日本,许多年轻人对于过去历史的认知简直为零,大量日本右翼势力仍然在叫嚣着,供奉大量战犯的“靖国神社”依然被一众日本政客参拜着。从当年鬼子绘制的一些军用地图精度,及文字资料中细致的描述,我看到的不光是日本鬼子做事“严谨”,更多的是觉得这些“严谨”背后令人发凉的不寒而栗。老话说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鸣谢】

本文主要侵华日军日文资料,由作者请日语专家贺老师帮忙翻译,在此对贺老师表示感谢。感谢部分资料提供者祁老师,感谢部分信息提供者蔡老师!

来源:泽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