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卡脖子升级!中国工业软件国产化,成破局关键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20:04 1

摘要: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琢磨一个计划,要限制向中国出口不少东西,从咱们常用的笔记本电脑,到工业上的喷气发动机都算在内。

据路透财经早报消息,美国特朗普政府正在琢磨一个计划,要限制向中国出口不少东西,从咱们常用的笔记本电脑,到工业上的喷气发动机都算在内。

理由是报复中国最新的稀土出口管制,而这些要被限制的产品,都有个共同点,依赖美国软件驱动,要么含美国软件,要么是用美国软件造出来的。

这消息一出来,市场立马就紧张了。

这可不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搞科技限制,之前卡华为芯片、限半导体设备,现在又盯上软件,等于从硬件到软件都想堵上。

更麻烦的是,美国有个《出口管理条例》(EAR),里面说要是把数据或者软件传到美国云服务器上,咱们中国企业就得担起合规责任。

这意思很明显,一旦限制真落地,那些用美国软件的企业,搞不好业务就得停。

这次限制的范围比想象中广,有消息人士说“你能想到的现代工业产品,差不多都用美国软件造”。

这话不算夸张,就拿工业软件来说,咱们平时说的CAD(设计软件)、CAE(工程分析软件)、EDA(芯片设计软件),大多都是美国品牌的天下。

之前认识个做芯片设计的朋友,他们公司用的EDA工具,三个主要品牌全是美国的,去年就有款先进工具申请授权没批下来,最后只能用国产的替代,设计周期硬生生多了两个月。

企业更怕的是合规风险。

我之前接触过一家新能源车企,他们用的CRM系统是美国的,客户数据全存在境外服务器。

要是限制落地,他们要么得赶紧把数据迁回来、换系统,要么就得停掉部分业务。

而迁数据、换系统这事儿,成本可不低,他们估算了下,得占今年IT预算的两成多,还得担心迁移过程中数据丢了或者乱了,到时候客户投诉就麻烦了。

这种依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之前大家觉得美国软件好用、生态全,没太想过自主的事儿。

现在看来,这真不是选择题了,不搞国产化,企业的命门就攥在别人手里。

要破这个局,工业软件是绕不开的第一步。

毕竟制造业是咱们的根基,而工业软件就是制造业的“筋骨”,没了它,设计、生产都没法正常转。

之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魏少军教授就说,得放弃“路径依赖”,自己搞技术生态,不然永远被动。

现在国产工业软件确实在赶。

比如华大九天做EDA,中望软件做CAD,都有了不少进展。

有个做工程机械的朋友说,他们现在用中望的CAE软件做力学仿真,效率比以前用美国的还高了点。

但问题也存在,比如国产软件和国外的PLM系统兼容性不太好,有个航天企业的工程师说,他们用国产CAD设计的零件模型,导进国外PLM里,得手动改三成参数,挺费时间的。

这说明国产化不光要做软件本身,还得搭好生态,不然企业用着不方便,还是不愿意换。

如果说工业软件是“筋骨”,那CRM系统就是企业的“神经中枢”,管着客户数据、销售流程、售后服务,全是核心业务。

现在不少企业换国产CRM,首先是为了数据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法》出来后,数据不能随便存在境外了,尤其是客户的敏感信息。

华大基因之前就把美国CRM换成了国产的,他们负责人说,之前数据存在境外,调取一次得等跨境审批,有时候客户问个售后问题,半天查不到记录,换成国产的后,数据在境内,调取快多了,客户满意度也上来了。

还有调研说,九成多企业觉得国产CRM在数据安全上更有保障,毕竟服务器在国内,监管也更清楚。

政策也在推。

国资委2022年发的79号文,要求到2027年央企得100%完成信创替代,CRM就是重点之一。

现在不光央企在换,不少民企也跟着动。

施耐德电气换了国产CRM后,他们销售说,最明显的好处是能直接连企业微信,不用来回切软件,跟进客户的时候,发资料、记笔记都方便,效率高了不少。

以前大家觉得国外CRM功能强,其实现在国产的也不差,还更懂中国企业的需求。

比如有的国产CRM能对接钉钉、企业微信,有的能适配咱们的税务、社保系统,这些都是国外软件做不到的。

我认识个做医疗设备的老板,之前用美国CRM,总觉得功能太复杂,很多用不上,换成国产的后,只保留了他们需要的客户管理、订单跟踪功能,员工上手快,还省了不少年费。

美国这次拟限制软件出口,虽然是挑战,但也逼着咱们正视短板,加速国产化。

不管是工业软件还是CRM,都不是单纯换个产品就行,而是要建自己的软件生态。

对企业来说,现在换国产软件,可能短期要花点钱、费点劲,但从长远看,能把数据安全、业务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这才是更重要的。

现在国产软件不管是技术还是生态,都在越来越好,政策也支持,企业没必要再犹豫。

毕竟数字化转型的根基,只有扎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稳。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