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4.7级地震后,“房屋倒塌”谣言疯传!3个套路戳穿流量骗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3:49 1

摘要:“新疆地震砸塌房子了,救援车全往震区赶!”10月27日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4.7级地震发生后,这类配着“废墟画面”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快速扩散,让不少网友为震区揪心。但不到1小时,当地应急管理局就明确辟谣:震中位于戈壁荒漠无人区,无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网传信息均为

“新疆地震砸塌房子了,救援车全往震区赶!”10月27日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4.7级地震发生后,这类配着“废墟画面”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快速扩散,让不少网友为震区揪心。但不到1小时,当地应急管理局就明确辟谣:震中位于戈壁荒漠无人区,无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网传信息均为虚假内容 。一场牵动人心的震情,竟成了少数人博流量的工具,背后的谣言套路更值得警惕。

一、谣言“速成记”:3步造假术骗了上万人

此次“房屋倒塌”谣言的传播,堪称地震类谣言的典型操作,每一步都精准利用了公众的信息盲区:

1. 借“真实震情”搭舞台

谣言不会凭空出现,往往紧跟真实灾害事件。国家地震台网刚通报托克逊县4.7级地震,明确“震中附近多地震感明显”,谣言就迅速跟进。这种“蹭热点”的操作,让虚假信息自带“时效性”,很容易让刚看到震情通报的网友信以为真。

2. 用“拼接素材”造假象

为了让谣言更逼真,造谣者玩起了“移花接木”的把戏。网传的“地震废墟”图片,实则是往年其他灾害的旧图;所谓“救援视频”,要么是消防演练片段,要么是从影视剧中截取的画面。就像此前新疆阿克苏地震时,自媒体也是用类似手法拼接虚假救援场景误导公众,利用“眼见为实”的心理降低公众警惕性。

3. 靠“情绪煽动”促传播

谣言文案特意突出“房屋倒塌”“抢险救援”等刺激字眼,再配上“愿震区平安”的悲情话术,精准拿捏公众的担忧情绪。不少网友出于关心,没来得及核实就随手转发,让谣言在亲友圈的信任背书下加速扩散,短短两小时内相关虚假视频播放量就突破10万次。

二、谣言的“三重罪”:比地震更伤人的是恐慌

“不就是编个消息吗?至于较真吗?”持这种想法的人,根本没意识到地震谣言的破坏力。此次托克逊县地震谣言,虽已及时澄清,却已造成多重危害:

- 制造无谓恐慌:乌鲁木齐、库尔勒等地的网友看到“房屋倒塌”消息后,纷纷给震区亲友打电话确认安全,导致局部通讯线路拥堵,甚至有老人因过度紧张引发身体不适。

- 干扰救援秩序:虚假救援信息的传播,让不少爱心人士误以为震区急需物资,纷纷致电当地应急部门询问捐赠渠道,占用了正常的政务咨询资源。

- 透支社会信任:多次出现的地震谣言,正在消耗公众对信息的判断力。有网友直言:“下次真发生灾情,怕是分不清哪些是真消息了”,这种信任危机对灾害应对极为不利。

更值得警惕的是,造谣者的行为已涉嫌违法。此前河北李某某编造南阳地震谣言、屈某杨虚构高校逃生通道被锁事件,都已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 ,等待此次造谣者的也将是法律的惩处。

三、3秒辨谣法:官方给的“避坑指南”请收好

面对地震等突发灾害,如何快速识破谣言?记住这三个官方验证方法,再也不会被虚假信息带偏:

1. 看发布主体:认准“权威信源”

我国明确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才是发布地震信息的法定主体。像中国地震台网、央视新闻、当地应急管理局等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才具有可信度。此次托克逊县地震后,央视新闻15时54分就发布了“无人员伤亡”的核实消息 ,比谣言澄清更及时。

2. 查内容细节:警惕“精准预测”和“离奇说法”

凡是宣称“国外专家预测”“精确到小时的余震”,或是用“地震云”“动物反常”等封建迷信说法佐证的,基本都是谣言。目前人类根本无法精准预测地震,那些看似“专业”的表述,恰恰是谣言的破绽。

3. 核信息来源:拒绝“模糊出处”

遇到“据网友爆料”“听内部人士说”等模糊来源的信息,直接打个问号。可以通过国家网信办“谣言举报平台”或当地政务热线核实,切勿轻信“非正规渠道”的信息。

托克逊县地震早已平息,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造谣者为了几毛流量,就消费公众的善意与担忧;转发者为了一时关心,就无意间成为谣言的帮凶。正如网信部门提醒的:“灾难面前,理性比情绪更重要,核实比转发更负责”。

下次再遇到突发灾害信息,不妨先停3秒:看看是不是官方发布,查查有没有真实依据,想想会不会引发恐慌。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就是我们普通人对震区最好的支持。

来源:临沂市兰山区华峰工艺品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