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妈妈陈女士上周末带娃参加了一个饭局,来自不同学区的孩子,一首首“歪诗”成为了他们接头的“暗号”。小朋友用天马行空的脑洞对经典诗句进行再创作,朗朗上口、押韵丝滑,但内容略显低俗。
“锄禾日当午,妈妈真辛苦,上午打麻将,下午斗地主。”
当这样的魔改古诗从孩子嘴里蹦出来,你是会噗嗤一笑,还是眉头一皱?
杭州妈妈陈女士上周末带娃参加了一个饭局,来自不同学区的孩子,一首首“歪诗”成为了他们接头的“暗号”。小朋友用天马行空的脑洞对经典诗句进行再创作,朗朗上口、押韵丝滑,但内容略显低俗。
在一旁的家长们哭笑不得:这些娃到底是押韵鬼才,还是“歪诗”大王?面对孩子魔改古诗,又该如何看待?
图片来源于CFP
经典古诗传唱出恶搞版本
夹杂着“屎尿屁”和网络烂梗
“80后”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流传过经典儿歌的歪唱版本,比如“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如今的小朋友,魔改的素材更加广泛,不仅有儿歌,还涉及到了古诗和顺口溜。
上个周末,陈女士和几个朋友带娃聚会,孩子都是小学二三年级,她发现这些住在不同城区、就读于不同学校的孩子们,在歪唱古诗这件事上,有着惊人的默契和统一的“曲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只乌鸦来捣乱。黄鹂变成奥特曼,打的乌鸦稀巴烂。”
“春眠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夜来龙卷风,看你往哪跑。”
“李白乘舟去拉屎,忽然发现没带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给我送点纸。”
图片由AI生成
这些古诗,有些是小朋友刚刚在小学课文里学过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歪改版本,而且不同学区的孩子,在这点上颇有共同语言,传唱的版本都是一样的。
除了古诗“遭殃”,一些顺口溜也被改编得“有模有样”: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跳芭蕾,四年级的帅哥没人追,五年级的作业满天飞,六年级的试卷一大堆。”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朗朗上口、押韵精准,还自带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节奏感”,堪称“当代小学生叛逆文学”的代表作。内容虽然充斥着“屎尿屁”和网络烂梗,甚至带点“早熟”的调侃,但不得不承认,这帮孩子,在押韵和传播上,确实有点歪才。
“我们问他们为啥要改,谁教的?他们就用梗回我们:‘因为所以,科学道理’。”陈女士又好气又好笑,“真不知道这些歪诗是怎么做到跨区同步、人手一份的?”
家长的担忧也随之而来:整天背这些跑偏的版本,考试时会不会一不留神就写错?经典的诗意,会不会就这样被这些玩笑脑洞替代?
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不少小学老师都遇到过
是童言无忌的创意火花,还是网络文化对童真的侵蚀?对于孩子魔改古诗,网络上的争议还是蛮大的。
夸的人认为,这是孩子想象力的释放,而且还懂得押韵,能联想到一些场景,挺有水平的;批评的人忧心忡忡,质疑这种改编,因为经典的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而不是被恶搞。
对于家长来说,要不要管更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采访中,鹿姐姐也咨询了好几位小学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他们都坦言,魔改古诗、歪编童谣的现象,其实还挺常见的。
“尤其到了二年级,好像会流行起来,之前带二年级的时候就遇到过学生魔改古诗的情况,针对的就是课本上出现的那些古诗。”一位公办小学的班主任直言,这是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这个阶段,他们对文字有了一点基本的掌握,开始学写句子、小作文,古诗词也有一定的积累。虽然每个人对古诗的理解深度不一样,但孩子是能敏锐地察觉到,古诗是押韵的,朗朗上口的。”这种对文字韵律的感知,再加上有了文字基础,确实能激发孩子模仿创作的欲望。
为什么魔改的古诗,听着都比较低俗呢?老师们分析,小学低龄化的孩子,词库还比较匮乏,本身又处于对“屎尿屁”感兴趣的阶段,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自然的,“几乎每一届孩子到某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挺正常的。”
对于魔改古诗的现象,老师们显得比较淡定。
有老师坦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孩子进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阶段。“孩子发现语言的力量,通过魔改古诗来试探、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比如有家长听到这些胡改的版本,会皱着眉头,或者有一些过激的行动去制止,孩子反而会觉得很有趣,“甚至会有一种改编古诗还挺厉害的感觉。”
既要保护表达欲也要做好引导
不妨尝试有诗意地新编
当李白、杜甫在孩子的笔下“画风突变”,我们该如何在保护想象力与守护文化底线之间找到平衡?这场看似无厘头的诗词狂欢,背后藏着更值得深思的教育课题。
采访中,针对这种常见的现象,老师们也各有妙招。
“首先是理解和接纳,小朋友魔改古诗本质是对语言韵律的天然兴趣和创造力的萌芽,不必过度指责,但需明确边界,低俗内容要及时引导,避免形成不良表达习惯。”杭州市江晖小学的洪岑楠老师,会先肯定孩子的创意,认可“押韵”的巧思,保护孩子的表达欲,也会引导孩子明确边界,指出内容问题,说明古诗是文化经典,不合适的内容会破坏它的美感,“最后还是要做正向引导,主动提供创意方向,比如改成‘李白乘舟赏春时,忽见岸边花开迟’,把魔改引向比较积极健康的创作。”
在洪老师看来,最关键的是平时需要引导孩子多接触经典文字。“当他们肚子里的东西变多了,文化水平提高了,就不太容易被一些低俗的表达所吸引。”
面对孩子魔改古诗,杭州上海世外学校的班主任金晶老师,尝试用一节微班会课来解决。
“当时我在网络上关注一个博主,经常会分享两个儿子写诗和写作文的内容,觉得特别有意思。在这节微班会课上,我给孩子们看了两个小朋友结合眼前景色,合作编出有韵味的小诗的视频,班级同学都很赞叹。”金老师想用这个例子告诉大家,改编古诗也要做到有诗意地新编,可以学习古诗的韵律,把观察到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写进去,成为真正的小诗人,“后来不少孩子真的开始尝试写小诗,还带来学校分享,我会把他们写的诗读给大家听,他们都被激励到了,有了氛围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也会写一写自己的诗,之后就没听到他们魔改的低俗版本了。”
金老师坦言,魔改古诗的行为本质上是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和创作欲,强硬禁止反而会导致他们更要偷偷地进行。“要肯定他们创编的积极性,这份对文字的兴趣特别可贵,但魔改的内容偏离了古诗本身的韵律和文化内涵,方向是不对的。改编需要有意义,可以给他们正确地引导。”
编辑:朱张津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