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宣称成功产出高纯度稀土,月产8.5 kg,要打破我国稀土垄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17:17 1

摘要:但咱们把账算明白:8.5公斤/月到底是啥概念?就拿F-35战斗机来说,一架平均得用418公斤稀土,按这个速度,凑够一架的量得干三四年。

美企月产8.5公斤高纯度稀土,能打破中国垄断?想多了

“高纯度”“首批出货”“自主可控”凑一起,听着确实像史诗级突破。

但咱们把账算明白:8.5公斤/月到底是啥概念?就拿F-35战斗机来说,一架平均得用418公斤稀土,按这个速度,凑够一架的量得干三四年。

所谓“美国稀土自主时代的开端”,到底是真开端,还是把实验室成果吹大了?答案其实很明显。

新闻炒得火,产能实在弱

先把事实说清楚。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高纯稀土”进展,其实就两家企业在发力。

一家是Energy Fuels,在犹他州的工厂试产出了1公斤99.9%的氧化镝,说之后能按每周2公斤的节奏,先做15公斤样品。

折算下来月产也就8公斤出头,和大家传的8.5公斤差不多。

但人家自己都没说这是工业化产能,只算“中试阶段”,就是小范围验证技术的意思。

另一家是Ionic Technologies,虽然也产出了高纯磁材稀土,但本质还是示范线验证,不是能批量供货的千吨级商业生产线。

再看看全球真正的产能量级。

2024年全球稀土氧化物总产量大概45.4万吨,中国占了九成左右。

美国全年矿端产量约4.5万吨,缅甸3.1万吨,澳大利亚1.3万吨,就算按月拆分,这几个国家也都是千吨级别。

对比下来,8.5公斤/月顶多是中试的一个节点,根本够不上撼动市场格局的产能。

更关键的是,这两家企业的产出,要么是给客户做验证用的样品,要么是回收路线的分离产物。

对补全产业链有意义,但要做到稳定供货、成本还能和中国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破优势靠全链,不是靠喊口号

稀土行业从来不是靠某一个环节“单点突破”就能成的,矿山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加工、磁材制造到终端应用,整条链协同发力才是关键。

国际能源署今年就说了,在磁体用的稀土上,中国大概占全球开采量的60%,但精炼分离产能占了91%;到了永磁体成品环节,中国份额更是高达94%。

这意味着,就算其他国家能挖出稀土矿、搞出新工艺,想绕开中国完成从分离、合金、磁体到终端整机的完整链条,难度特别大。

美国确实在补产业链的短板。

五角大楼给MP Materials注资4亿美元,还配套了贷款和十年保底收购协议,给钕镨设定了每公斤110美元的“价格底线”,远高于当时的现货价,相当于用政策托底,帮企业撑现金流。

要是没有这波扶持,单靠企业自己建磁体生产线,根本算不过账来。

但补产业链哪是建一座工厂那么简单,简直是要造一整座“产业城”。

MP Materials在加州搞采矿和分离,在得州建磁体线,初期规划也就千吨/年的规模。

而中国随便一家头部企业,单个工厂的磁体年产量就能达到万吨级。

就算有政府不断“输血”,要把采选、湿法分离、重稀土萃取、金属还原、合金制造到磁体生产的整条链理顺,还要通过车企、风电企业、机器人厂商的严苛验证,不仅要花上几年时间,投资更是要以十亿美元为单位。

这不是夸张,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常识。

除了美国,其他国家也在发力。

比如Lynas在马来西亚建成了重稀土分离产能,目标是每年1500吨,算是中国之外少见的重稀土分离节点。

但这也没法对冲中国在精炼和磁体制造上的量级优势,顶多是给全球供应链多添了一个“备用阀门”。

中国优势是硬实力,需求还在推着跑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来自两方面的硬实力。

一方面是长期积累的工程和工艺功底。

从串级萃取理论到大规模萃取设备,再到计算机模拟参数的“一步放大”,让多种相近元素的高效分离变成了稳定的工业生产能力。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是多年调试优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是巨大的国内需求“内循环”。

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超1700万辆,中国就卖了1100多万辆。

再加上风电、新能源、工业自动化的快速扩张,对钕铁硼磁体的需求早就成了“刚需”。

供给和需求在国内形成闭环,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远比对不上需求的“单点布局”强得多。

数据也能证明这种“系统性优势”:中国在稀土加工环节占全球约90%的份额,重稀土精炼更是几乎占据绝对主导。

2025年中国还把开采和冶炼配额管理延伸到了进口原料,管控更严,这也给海外“拿原料来分离”的模式增加了难度。

可能有人会问,“高纯度”算不算技术壁垒?其实还真不算。

中国厂商早就长期稳定供应6N级(99.9999%)的各类稀土氧化物和金属,配套的设备、检测、废水废渣处理技术都已经成熟。

单批次做出高纯度样品不难,难的是连续、大批量、低成本地供货,还能通过车企、风机厂商、军工企业的严格验证。

这背后是产业链、质量体系和客户资源的综合实力,不是靠一个环节就能突破的。

还要算一笔成本账。

美国和它的盟友在环保标准、劳工成本、融资成本上,普遍比中国高。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国防部要给稀土设定“价格底线”、搞“十年包销”,本质上是在对冲成本差距和需求不确定性。

但一旦财政收紧或者政策变动,这些项目能不能撑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对比之下,中国的优势不是靠“垄断溢价”,而是规模、工艺和需求三者结合形成的“学习曲线红利”——生产越多、技术越精、成本越低,形成了良性循环。

结论:8.5公斤只是“信号”,不是“冲锋号”

说到底,月产8.5公斤的高纯度稀土,根本不可能撬动全球稀土格局。

它只是中试阶段的一个节点,意义在于证明技术路线可行、给客户送样评估,仅此而已。

真正能改变格局的,是要把这个“8.5公斤/月”在各个环节、多家企业身上同时放大1000倍,还要建成“矿—分离—金属—磁体—应用”的完整协同体系,在价格、质量、交付、环保和合规上都达到要求。

美国和它的盟友有资本市场、军工定价权和技术工程基础,完全有机会把“残缺的产业链”补成“薄弱的产业链”,再慢慢发展成“能用的产业链”。

但这条路要走十年以上,要投数百亿美元,还得扛住价格波动和政治变动的影响。

短期来看,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稳如泰山:精炼占九成、磁体占九成四,重稀土分离的优势更稳固。

中期来看,Lynas、MP Materials这些项目能给全球供应链添几个“备用阀门”,降低极端情况下的风险。

长期来看,谁能把成本降下来、把产业链理顺、把客户资源做扎实,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这就是产业发展最朴素的逻辑。

8.5公斤/月,放在工厂里是样品,放到全球市场里,真的就像一粒尘埃。

来源:老刘的科学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