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细菌或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因此如果身边的人感染了流感,也会增加自身感染此类疾病的风险。实际上,“感染”这种特性,不仅仅是存在于生理性疾病上,一些行为也同样可以感染他人,比如吸烟。
众所周知,细菌或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因此如果身边的人感染了流感,也会增加自身感染此类疾病的风险。实际上,“感染”这种特性,不仅仅是存在于生理性疾病上,一些行为也同样可以感染他人,比如吸烟。
研究表明,无论是戒烟还是吸烟行为均可以通过亲密喝社会关系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周围的朋友戒烟了,那么自身戒烟的成功率也大大增加,反之亦然。
抑郁症是否会像上述情况一样,传染他人或被他人传染呢?
抑郁症可能并不会像流感或吸烟行为那样传播,而是通过情绪传向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我们在电影院看到一个有趣的情节时,随着周围人的笑声我们也会跟着频频笑出声来。
当我们独自一人在家中观看电影时,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会相对较低。或者,当听到周围的朋友长时间持续抱怨一件事时,自己也会没由来的感到消极。情绪甚至是抑郁症状是会具有“感染性”的。
近两年来,时常会有新闻报道青少年自杀案件。其中,抑郁症是导致自杀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这些自杀案件在同龄人身上也会具备“传染”性。
早在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对超过一万名青少年的量表调查发现,如果被试者的朋友在过去的一年中尝试自杀过,那么被试者产生或尝试自杀想法的几率均会显著增加。这也间接表明了抑郁症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染性“以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上述这种”传染“方式,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分析,例如网络现象、社会传染理论、群体情绪传染理论等。归根结底,这是人群之间的情绪和行为的转移方式,而被人群影响的也不一定是至亲至爱的人。
为了探究社交网络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进行了为期30年的纵向研究并在2011年发表于Molecular Psychiatry期刊。研究发现,自我和其社交联系人抑郁程度之间有显著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延伸到三代社交距离。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抑郁不仅取决于他朋友是否抑郁,而且与他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有关(3代社交距离)。
在被试者中,如果有与他们有直接联系的人抑郁,那么受试者有93%的可能性会抑郁;在二级分离度人群(朋友的朋友)中,这种效应的大小是43%;在三级分离度人群(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中,这种效应的大小是37%。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隔代的朋友患有抑郁症,那么其情绪在通过上述的社会网络传播过后,这个人自身患抑郁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当然,这种社交网络的影响并不是只针对于抑郁,也适用于传播积极情绪。另一组相似的实验证明,如果与被试者有直接联系的人的心情愉悦,那么被试者心情愉悦的可能性会增加15%;这种增加随着社交距离层级的增加依次递减。
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三大抑郁症的传播途径:
1、社会比较:当我们处在一个群体中,或者浏览社交媒体时,我们通常会根据他人的价值和感受来决定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并以此来对自己进行评估。然而,假设我们所比较的人自身属于消极的情绪状态,那么这种评估有时也会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2、情感解读:这可以归结为你如何理解别人的感受。当我们接收到来自朋友的语言信息或是非语言性的暗示时,由于网络和短信所独有的“模糊性”,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从而可能使我们以一种相对消极的方式来解读信息。
3、同理心:同理心是指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在情感上有所共鸣。这是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但是如果过于专注或试图站在抑郁症患者的角度思考,也可能使自己深陷其中。
情绪具有极其强大的传播特性,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对此产生恐惧,每天担心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相反,通过这种情绪的传染性,我们可以将积极的生活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人。
当你发现自己的情绪收到了影响,这也能够为自己敲响警钟,使自己积极转变心态。
如果自己积极情绪的强度大于来自周围的负面情绪,那么我们足以屏蔽掉消极情绪。甚至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开心传播给身边的人,去影响朋友、朋友的朋友。
来源:未名脑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