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唐代书法,你可能先想到颜真卿的刚、柳公权的正,但有个低调的“狠人”,连米芾都夸他“独得魏晋精髓”——他就是孙过庭。
提起唐代书法,你可能先想到颜真卿的刚、柳公权的正,但有个低调的“狠人”,连米芾都夸他“独得魏晋精髓”——他就是孙过庭。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人听过他的《书谱》,却不知道他还有幅更牛的草书:专为女皇武则天写的《孝经》。
这字不是随便写的,背后藏着一场“书法界巅峰赛”——当年武则天为母祈福,搞了场全国抄经活动,上千位书法名家挤破头想献字,结果孙过庭一幅草书《孝经》,直接从众人里“杀”了出来,成了皇家钦定的精品!
你要是见过这卷字,绝对会被惊艳到:
起笔时沉得像猛虎伏在林子里,看着不动,浑身都是藏不住的劲儿;
写着写着笔锋一快,又像江河奔涌,连带着墨色都跟着活了;
到了收笔,突然一提锋,跟惊鸿掠影似的,看完半天还觉得余韵在眼前飘。
更绝的是他的笔法:
全程用中锋运笔,笔力稳得像泰山,哪怕笔画细得跟头发丝似的,也能透纸背;
墨色从浓润到枯劲,过渡得跟老鼎上的玄色光泽似的,透着千年的厚重。
最妙的是,他还把隶书的“稳”揉进了草书的“活”里——既有隶书的端正大气,又有草书的潇洒灵动,两种风格凑一块儿,居然半点不违和,反而越看越有味道。
再看细节,笔画转弯的地方,快得像受惊的蛇钻进草丛,利落又灵活;
笔画连着的地方,轻得像小燕子叼着泥巴筑巢,飘洒又好看。
孙过庭写字有个规矩,叫“智巧兼优,心手双畅”,说白了就是“既靠技巧又走心,手和脑子能同步”。
他的字不瞎追求狂放——那样容易丢了老祖宗的规矩;也不死守老一套——那样写出来跟木头似的没灵气。就这么着,他把魏晋书法的“韵”和唐朝的“豪”融在了一起,既有古韵又有新意,难怪米芾说“唐人学王羲之,就他学到了灵魂”。
不过这卷字也命途多舛,传了千年,纸页和字迹都有缺损,幸好到了明代,落到了“书法痴人”祝允明手里。
祝允明有多懂孙过庭?
他对着孙过庭的笔法练了几十年,连笔墨里的气脉都摸得门儿清。补字的时候,他顺着原作的节奏来,补出来的字跟真迹严丝合缝——笔画粗细、墨色浓淡都一模一样,整卷字的气息都没断,要不是有人特意说,根本看不出哪儿是补的。就这么着,祝允明把这卷古卷救活了,也成了书法史上一段美谈。
这卷字到底有多牛?
宋徽宗把它当宝贝藏在内府,从不轻易示人;
明代鉴藏家陈继儒直接跪那儿看了三天,感叹“没一个字写得不好”;
董其昌更直接,在跋文里说“这字比孙过庭的《书谱》还值钱”;
陈子昂甚至说他是“钟繇再世”,称“自从钟繇去世,书法的精髓就断了,直到孙过庭的字出现,才又找回了神仙水准”。
如今千年过去,这卷《孝经》依然在诉说着什么是真正的“草圣”水准——不是瞎写的狂放,而是懂规矩、有灵气,能把千年笔墨的魂,融在自己的笔锋里。这样的字,难怪能让一代代名家着迷,也难怪能在历史里,发光千年。
来源:勇往直前的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