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左宗棠的性格就可以看出:说软话、办硬事的人,往往内心强大、情商高超,以温和言语为“盾”,以果断行动力为“矛”,进而实现高效目标的达成。
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强大,一般表现为四个特征:说软话、办硬事,走直道、拐活弯。
说软话,就是放低姿态,示弱;办硬事,就是快刀乱麻,果断;走直道,就是光明磊落,诚直;拐活弯,就是因势利导,通透。
这句话,最早出自名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民族英雄左宗棠,这也是左宗棠为人做官、干事创业的座右铭。
从左宗棠的性格就可以看出:说软话、办硬事的人,往往内心强大、情商高超,以温和言语为“盾”,以果断行动力为“矛”,进而实现高效目标的达成。
走直道、拐活弯的人,往往能屈能伸、通透智慧,以温良正直为底色,以柔和、灵活防僵化,从而实现立风浪之中而不倒。
从近半年来的行事风格来看,沈巍基本就属于这样一个强人:话,从来都是软着说;事,从来都是往硬处做。
第一,老沈嘴上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大师”,却总是用比“大师”还“大师”的大师级行为,啪啪啪狂扇那些不学无术之人的脸。
话说老沈一夜成名后,大家有感于其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便尊称其为“流浪大师”,也有国内外媒体跟风炒作,炒作中这个“流浪大师”的说法也难免传进老沈的耳朵里。
老沈听说这个“流浪大师”称号后,曾多次在镜头前面表示自己远远不够格,也不接受这个大师的称号。老沈说,“大师”都是盖棺论定后的称号,况且他还没死呢,谁再喊他大师,就是诅咒他。
尽管老孩子嘴上不承认自己是“大师”,却在2019年10月川剧学术研讨会和2021年4.23读书日分享会上的两次脱稿发言(相关现场录播视频详见本号),尽显比大师还大师的大师本色。
川剧学术研讨会脱稿讲完后,引得现场川剧专家情不自禁叫好,当时还健在的巴蜀鬼才、川剧大师魏明伦先生提议川剧学会起立向沈巍致敬。
423读书会分享发言更是精彩,老沈提出“要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其脱稿发言中西结合、旁征博引,把当下国人不读书、不爱读书、不会读书、功利性读书等浮躁问题径直戳破。
两个发言视频曝光后,国内无数专家学者都被这老孩子拉家常般的两次脱稿发言比得是相形见绌、自惭形秽、甘拜下风。
老沈虽不是大师,却用大师级的思想、大师级的论点、大师级的论调,尽情展现出了“流浪大师”的风范。
第二,老沈嘴上总顺着质疑也说自己“昙花一现”,但这老孩子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昙花反复现,啪啪又扇了那些武断妄断之人的脸。
很多人都说,老沈的爆红是机缘巧合,是包装炒作,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只能昙花一现,只会稍纵即逝。
别人这样说,可能出于对老沈的蔑视、嫉妒或者羡慕,情有可原。没想到老沈自己对着镜头也这么说。
每次直播基地被取缔,老沈总是劝那些从四面八方来的小直播们离去,找个长远的营生干干,说自己很快就凉了,很快就没有热度了。
被老沈自己这么一说,连秋田猫也感觉有道理,毕竟“花无百日红,人无千里好”,老沈知识渊博与流浪拾荒的身份反差制造出来的流量,估计很快就随着新鲜感的降低就用完了。
所以猫仔也一度认为老沈的爆红估计就跟着这个夏天的结束而结束了,因为他老沈也再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爆红的“资本”了。
可老沈就是不走寻常路,嘴上说软话,身上办硬事:栖白鹤、讲经典,唱沪剧、习书画,走和县、访陋室,染黄毛、穿花褂,会郁老,入花桥,秀爱情,挑错字,忙得是风生水起、红得是有声有色,粉丝们则是追得如痴如醉,看得眼花缭乱。
这昙花一现之后,又是一现,一现再现,一而再、再而三,这昙花竟是反复开、反复现,现在都深秋、初冬了,还没有半点凋零之景象。
这哪里是昙花呀,分明是紫薇,分明是花中的“百日红”啊!
那些断言老沈注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人,包括小编秋田猫在内,感觉那老脸啊,被这“网上第一狠人”老沈啪啪啪扇得是凉一阵、热一阵,红一阵、绿一阵的。
第三,点破“履薄临深”成语中的错字后,嘴上不再参与真理大讨论,却在一副副“履薄临深”书法作品创作中等待某些人继续被啪啪打脸。
老沈这软话,说得让人听的不无道理,可这硬事办的却也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这不,前几天老沈去参观陆俨少纪念馆,一眼识出“履薄临深”这个成语里有个错别字:“深”字错写成“探”字了,理由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原因也给分析出来了,行草书写过程中“三点水”被误看作“提手旁”了。
这老孩子只管点火,不管灭火。把问题抛出来之后,网上就炸了锅喽。
无论读没读过《诗经》的,无论之前知不知道这个“履薄临深”这个成语的,马上根据黑白粉的队列,自动分成两大阵营,基本都是以“目的”为导向进行倒推分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深”“探”真理大讨论活动。
而老沈,这老孩子一走三二五,基本不再就此事参与争论了。
大家还都在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这老孩子已经开始在基地给沈粉们进行“履薄临深”书法创作了,教育大家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看来老沈又笃定一件事,就是他认为陆俨少纪念馆作为一个权威文化机构,必然尊重史实、尊重文化、尊重实际,借这次馆体重修把错别字更正过来。
一旦陆俨少纪念馆顾忌文化机构的权威,真的把成语“履薄临深”中的错别字更正过来,那将又有多少猪鼻子上插葱的文化人被啪啪啪打脸啊。
但无论陆俨少纪念馆如何重修、是否更正,但有一件事是被确凿了的:就是经此一事,国内无数普通民众被老沈至少科普了三个知识点:
①让大家知道了这个成语履薄临深,且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出处是《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②让大家知道了出生于上海嘉定的这位与李可染齐名的近代山水画家陆俨少,且又让“南陆北李”两位画家以及陆俨少纪念馆名气提升了一截。
③让大家知道了出生于江苏常州的近现代书画家谢稚柳,更让大家知道了曾任上书协主席的谢稚柳对陆俨少的评价。
这些已经足够。老沈的几句软话,就办了几件大事,举手投足间就把“履薄临深”这个成语,以及陆俨少、谢稚柳、李可染这三个书画界的名人就给科普了。
老沈功不可没,打咱的脸也得向他致敬。
来源:宏图起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