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一条钢铁大动脉已飞驰逾百年。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的疾驰,从“中东铁路”的殖民屈辱到“中欧班列”的共赢纽带,牡绥铁路见证着中国东北边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更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一条钢铁大动脉已飞驰逾百年。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的疾驰,从“中东铁路”的殖民屈辱到“中欧班列”的共赢纽带,牡绥铁路见证着中国东北边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更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百年钢轨,刻录民族记忆
1899年,作为沙俄远东战略的产物,牡绥铁路的前身--中东铁路东段开始铺设。这条铁路承载着殖民屈辱的历史,却也意外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红色通道”。1920年前后,绥芬河国际交通站成为中共与共产国际联系的重要枢纽,周总理等革命家曾经此赴前苏联参加中共六大;抗日战争时期,铁路工人活跃在敌后站场捍卫民族尊严;新中国成立后,这条铁路成为连接边界与内地的要道,见证了历史的厚重。
对俄桥梁,演绎时代变迁
牡绥铁路的对俄角色历经时代演变。早期它是中国资源被掠夺的工具,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性;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苏友好往来的通道;中苏关系波折时,它曾一度变得萎缩和敏感;改革开放后,它又重现活力繁忙。如今,新的世纪“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使牡绥铁路从边境通道升级为国际物流大动脉。
新时代来临,老路变新颜
2015年,随着牡绥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全线竣工,这条百年铁路焕发出新的生机。旅客列车运行时速达到了每小时160公里,运行时间从原来的4个多小时缩短到1个多小时,开启了牡绥两地城际列车“公交化”新篇章。同时,货运能力实现了大幅提升,沿线跨境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通道经济”聚集效应渐现端倪。
红色基因,驱动未来
牡绥铁路的红色历史,是新时代这条钢铁动脉飞速发展的精神源泉。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中共六大展馆等红色印记,与老东北“共和国长子”传承的奉献精神一脉相承,这种精神正转化为建设新时代“一带一路”标杆项目的强大动力,推动铁路从运输强国向经贸、文化、人文交流的综合平台升级。
牡绥铁路的变迁,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缩影,是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中心的历史见证。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这条百年铁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书写新的时代新的辉煌篇章。
图文:孟庆鹏
编辑:孙冰冰
校对:王元锋
审核:李伟华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