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2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58岁,患糖尿病已经7年,最近复查血糖控制得不错,她高兴地告诉医生:“我每天按时吃二甲双胍,应该不会出啥问题吧?”
医生听了皱了皱眉:“光吃药可不行,二甲双胍这药虽好,但有些事你要是没注意,轻则影响效果,重则可能出大事!”
很多糖友听说二甲双胍是“降糖神药”,价格便宜、作用稳定,甚至还能抗癌,于是吃得很安心,觉得“一吃了之”。但实际上,这药虽然常见,却一点也不简单。
如果你正在服用二甲双胍,下面这4条保命提醒,必须牢记在心。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属于双胍类降糖药,主要通过抑制肝糖输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来降低血糖。
它的优点很多:
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低血糖风险较小长期服用不会导致体重增加有研究发现,它甚至可能具备一定的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的作用但“好药”也有雷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指出,以下6类人群应慎用或禁用二甲双胍:肾功能不全者(eGFR<30 ml/min/1.73㎡),严重肝病患者,酗酒人群,严重感染或组织缺氧状态者,近期接受大型手术或放射性检查患者,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原因就在于:二甲双胍虽不易引起低血糖,但若代谢障碍,可能引发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乳酸中毒。
提示:服药前务必检查肾功能,特别是老年糖友,不能凭感觉吃药!
很多人听说乳酸中毒,觉得那是“极端案例”,离自己远得很。可现实中,它并不罕见,只是容易被忽视。
乳酸中毒的早期表现非常“不典型”:乏力,恶心,呼吸急促,意识模糊。
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低血糖、感冒、疲劳等,等到确诊时,往往已经进入危险期。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二甲双胍相关乳酸中毒的死亡率高达30~50%,一旦发生,抢救窗口极短。
提醒: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持续的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乳酸中毒风险。
很多糖友每天测血糖、记饮食、控体重,却忽视了一个关键指标——肾功能。
肾脏是二甲双胍的主要代谢与排泄通道。一旦肾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蓄积,就容易诱发乳酸中毒。
医生建议,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肾功能(血肌酐、eGFR),尤其是以下几种人:年龄超过65岁,已经有高血压或心血管病,使用其他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如NSAIDs、利尿剂等)。
千万别等到“肾脏报警”才停药,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建议:每年做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尿常规、肾功、电解质检查,防患于未然。
王阿姨的另一个误区,是觉得“吃药就能控好糖”,于是饭照吃、觉照睡、运动也懒得动。
医生指出:二甲双胍是“工具”,不是“魔法”。
如果你大鱼大肉、甜点不断,血糖照样飙升;如果你久坐少动、体重增长,胰岛素抵抗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你随意加减剂量,不仅血糖波动大,还会增加副作用风险想让二甲双胍发挥最大作用,必须搭配合理饮食+规律运动+规范监测。
比如:
每天控制主食总量在250g左右,优选全谷物饭后半小时适当散步30分钟每日记录血糖变化,结合医生建议调整药量生活方式干预才是控糖的“王道”,药只是辅助。
有些人听说二甲双胍能“抗衰老”“减肥”,就偷偷买来吃。甚至还有人没糖尿病也在服用。
医生明令禁止这种做法。任何药物都不是“保健品”,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国家药监局都强调:二甲双胍无预防糖尿病的适应证,更不建议健康人群使用。
药吃得对,是救命;药吃不对,是“炸弹”。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二甲双胍相关乳酸中毒的临床特点及处理》. 2022年第14卷第3期 国家药监局药品说明书数据库
来源:健康内科南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