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记得确诊那天,医院走廊里人很多,医生说我血糖空腹都飙到12了,我一时懵了。回家的路上,脑子里一直在转:“怎么会是我?我又不胖,平时也没怎么吃糖。”事实是,糖尿病从来不只是吃糖惹的祸。真正让人掉坑的是长年累月的“没当回事”。
我今年七十,退休已经六年。那会儿身体还行,怎么折腾都能扛得住,谁想到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健康给搭进去了。糖尿病的痛苦,是后知后觉的惩罚。
我记得确诊那天,医院走廊里人很多,医生说我血糖空腹都飙到12了,我一时懵了。回家的路上,脑子里一直在转:“怎么会是我?我又不胖,平时也没怎么吃糖。”事实是,糖尿病从来不只是吃糖惹的祸。真正让人掉坑的是长年累月的“没当回事”。
家里那位比我还急,回到家立马把厨房清理一遍,碳水都收起来,说以后咱们要重新吃饭。我当时还笑她小题大做,其实她比我清楚,糖尿病不是开玩笑。
最难熬的是晚上,腿脚像被虫子咬,一阵阵刺痛从脚底往上爬,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去医院,医生说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糖控制不住,神经在慢慢坏死。听完这话,我心里真凉了半截。原来不是病了就能治,而是要靠自己管住自己。
我有个老同事,比我小两岁,前年得了糖尿病足,脚趾发黑,最后截了三根。那天我去看他,他坐轮椅上,什么也不说,只叹气。他老婆在一边抹眼泪,说后悔没早点逼他好好控糖。我回家的路上,越想越怕,忍不住自己把鞋脱了看脚。
我以前不爱吃早饭,忙起来就一杯咖啡顶一上午,中午饿得不行,猛吃一顿,晚上应酬喝酒吃肉。现在想想,这些习惯就是糖尿病的温床。
那会儿也有点高血压,高的时候头涨得厉害,自己也没太当回事,想着熬过去就好了。后来才知道,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这“三高”是一伙的,你养着一个,另外两个很快就找上门来。
我开始吃药控制血糖,医生给我开了二甲双胍,每天两次。刚开始吃有点拉肚子,我一度想停药,觉得太难受了。但那次血糖飙到16,我差点晕倒在家门口,才真正意识到,这药不是可吃可不吃的,是命根子。
后来我开始学着看营养成分表,超市买东西前都翻过来看看糖分、碳水、热量,以前从来没在意这些,现在每一样都像“健康账本”上的数字。每次吃饭前,拿血糖仪扎一下手指,家人看了都心疼,我说:“这疼,比以后截肢强。”这句话说完,全家都沉默了。
我孙女六岁,特别聪明。有次她看我吃饭慢,就说:“爷爷,你是不是不爱吃饭了?”我笑着敷衍,其实饭不是不好吃,是吃饭前我都要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升糖快不快?这口吃了是不是又得多打一次针?
对,现在我除了吃药,还开始打胰岛素。医生说我胰岛功能衰退了,口服药已经压不住血糖。我记得第一次打针,手都在抖,一针下去,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疼,是心里过不去那个坎,觉得自己怎么就走到这一步了。
我在社区里认识了几个同龄人,大家都是糖友。每次见面,聊的不是孙子学校,就是血糖高了多少、药有没有换。有个老大哥去年中风了,人倒下去的时候正拿着饭碗。医生说他血糖太高,血管像纸一样脆,一下就爆了。
我们这些人,走在街上看着都挺精神,可只有自己知道,身体像沙子堆的一样,只要一块松了,整个就塌了。
我女儿催我做运动,可我腿脚不好,走几步就喘。我只能在家练伸展操,每天早晚拉一拉筋,像是在和身体说:“别垮,我还想多陪陪孙女。”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糖,是它背后拖着一长串病。心脏、肾、眼睛、脚,都能给你找麻烦。我眼睛现在就模糊得厉害,每次看电视都要调最大字体,晚上出门不敢骑车,怕看不清撞到人。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年轻那会儿就注意点,是不是现在就不用这么受罪了?可惜时间不能倒着走,代价必须自己还。
我认识一个比我还早得病的大姐,她现在基本靠洗肾维持,每周三次,像上班打卡一样去医院。她跟我说:“你还能打针吃药,就要知足。”那一刻我才明白,糖尿病的终点,不是高血糖,而是一个个器官慢慢罢工。
我家厨房现在摆满了粗粮、蔬菜和杂粮粉,油也换成了植物油。我儿子有时候回来,还调侃我吃得像和尚。我笑笑不说话,心里想的是,哪怕吃得清淡点,也比天天往医院跑强。
我每天都写血糖日记,记录每一顿饭和每一次测量的数字。我不是医生,也不懂专业术语,但我知道,记录是对自己负责。
我孙女有时候帮我写,她说:“爷爷的字真难看。”我说岁数大了眼花了,她就笑着说:“那我帮你写,你说我写。”我一边说,一边看着她的小手在纸上写字,心里突然觉得,这生活,其实不坏。
要说后悔,我当然后悔。后悔年轻时太不拿身体当回事,后悔每次有人提醒我控制饮食、少喝酒时都觉得他们多管闲事。现在想想,那些人都是好心,只是我那时候耳朵不听,心更硬。
我知道很多人不把糖尿病当回事,觉得就是个慢性病,拖着拖着也能活。可我活到这岁数,见得多了,知道糖尿病真正毁人的地方,是它让你一点点失去生活的自由。
年轻人啊,如果你现在身体还行,吃嘛嘛香,走路带风,那就把握这个时候管住嘴、多动动。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连想吃一口冰淇淋都要掂量半天,那才叫苦。
我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测血糖,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测血糖。这日子看着细碎,其实每一针、每一次记录,都是在给自己争取明天的健康。
以前我不懂糖尿病,现在我懂了。懂得太晚,但还不算最晚。趁早控糖,是送给未来自己的最好礼物。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 《老年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手册》
3. 《中老年慢性病饮食指导》
4. 《糖尿病并发症预防与控制》
5. 《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实用教程》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