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期我们讲到朱元璋完成北伐,建立了大明朝,当上皇帝不代表朱元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接下来我们将用三期内容讲一讲明朝开国第一大案。
上一期我们讲到朱元璋完成北伐,建立了大明朝,当上皇帝不代表朱元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接下来我们将用三期内容讲一讲明朝开国第一大案。
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到底有多恐怖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一天朱元璋坐在大殿上,问德高望重的文官之首宋濂,昨天晚上你家吃的什么啊?
宋濂开始报菜名:蒸羊羔儿、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
朱元璋说不对吧,少了个烧雏鸡呢。
宋濂后背唰地就被冷汗浸湿了,看来家里是混进朝廷鹰犬了啊,这丢的哪儿是烧雏鸡啊,一不小心丢的就是一家老小的性命了啊!
宋濂赶紧指天立誓,说苍天可鉴,雏鸡老臣是一口也没吃啊。朱元璋说行吧,算你实诚。
这就是朱元璋情报网的可怕之处, 做这些事的还不是锦衣卫,是另一个机构,名叫检校,主要职责就是监视大小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
朱元璋评价检校里的工作人员,说譬如恶犬,人人都怕。
检校的身影无处不在,比如大臣叶国珍有一次找了十余名歌姬喝酒,叶国珍在一句句哥哥中乱了心智,让歌姬们换上了华丽的衣服。
完喽,在明朝,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是有明确规定的,朱元璋大怒,马上派人把叶国珍和歌姬绑在一起,削了歌姬的鼻尖,把叶国珍流放了。
朱元璋觉得检校这只恶犬还是不够狠,他需要一群能杀人的狼,于是朱元璋把自己亲兵卫队中的仪鸾司,改组为锦衣卫,除了和检校一样有监察职能,专管抓捕审讯,还可以不走法律程序,直接用刑,手握生杀大权。
而锦衣卫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办一件大案。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 朱元璋喊来心腹毛骧,说以后你是我的眼,毛骧说,别闹了老大,有事说事。
朱元璋说,没闹啊,亲军都尉府(负责安保工作)和统辖的仪鸾司(仪仗队)就都裁了吧,以后你当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杀人时的刀,你们部门就叫锦衣卫。
我要交给你们部门一个见不得光的光荣任务。
毛骧都懵了,老大,到底有没有光啊?
朱元璋要毛骧暗中监视朝中百官的一举一动, 要监视的第一个人,就是胡惟庸!
毛骧都懵了,胡惟庸?胡惟庸不是两年前就死了吗?
你记一下,锦衣卫准则第一条:死人也绝不放过!
于是主角都死了的胡惟庸大案的续集,又轰轰烈烈上演了,残忍的杀戮持续了十年之久,受牵连的朝廷命官多达上万人。
这就是被称为大明开国第一大案的:胡惟庸案。
那这胡惟庸谁啊?胡惟庸案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要想讲清胡惟庸案,咱们需要从一场庆功会说起。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 这一年朱元璋很开心。
因为这一年,朱元璋的心腹大患,元朝皇帝元顺帝,死了,朱元璋麾下大将李文忠(外甥)把元顺帝的后妃、诸王,上百官吏,以及宋、元的玉玺、珠宝,一股脑打包给朱元璋带了回来。
大明王朝终于彻底取代元朝廷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朱元璋感慨万千,自己从一个小和尚成为一代帝王。 这一路走来可太不容易了。
当然了,少不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们的帮衬,不能亏待了兄弟们,朱元璋亲手翻开众人的功劳簿,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这些人就是大明的初代勋贵。
朱元璋说了,第一名当属李善长,别看人家不上阵杀敌啊,没人家运送粮草,你们这群将军早就饿死了,简直就是吾之萧何,李善长就是我的萧何啊!
于是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李善长,受封韩国公。
第二名,名将徐达,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封魏国公;
第三名,名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封郑国公;
第四名,名将李文忠,今安徽明光人,封曹国公;
第五名,邓愈,今安徽省泗县人,封卫国公;
第六名,冯胜,安徽省定远县人,封宋国公。
从第七名开始就是侯了,从朱元璋儿发小汤和开始,一共二十八人。
那除了排名不赏点什么嘛?当然赏啊,赏丹书铁券!
赏丹书铁券不是朱元璋的意思,是兄弟们群建,群体建议的结果。
可丹书铁券长啥样,没人知道。
朱元璋的功臣队伍里,除了泥腿子穷哥们儿,就是不得志的书生,最显赫也不过落魄寒门,当开国功臣都是头一遭,谁也没见过丹书铁券啊。
那怎么办呢?四处打听打听呗,看看谁家有,借咱们抄一抄不得了。
嘿,老乡,你家有丹书铁券没有?诶?你骂谁神经病了?
别说,还真打听着了,台州老钱家有一块,是吴越王赏给老钱祖宗的。
吴越王是唐朝人,抵挡黄巢有功升了官,后来被后梁册封为吴越王。可怜了老钱家,丹书铁券犹在,他的吴越国没了。
朱元璋派人拿了老钱的丹书铁券,照着赶制了一批,形如瓦片,分七等,上面用金子刻着持有者的功绩,蒙恩次数以及免罪次数,铁券一分为二,朝廷和功臣们一人一半,跟合同似的。
那这丹书铁券有什么功能吗?从朱元璋对徐达说的话里,我们找找答案。
朱元璋说了:除谋逆外,功臣本人免死三次,子孙免两次,希望你能告诫子孙,世世代代为国良臣,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才能长守富贵啊。
这可太厉害了,别人都是一条命开局,功臣们这是上场三条命啊。李善长更厉害,有两本丹书铁券,六条命。
一众功臣们手捧丹书铁券笑得别提多开心了,如果有相机,真应该给他们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因为亢龙有悔、物极必反,从这一天开始,往后的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下坡路。
看到这儿大家会不会有几个小疑问啊,怎么功臣排名里,没看到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啊。有啊,浙江青田人刘伯温排在二十八侯之后,仅被封为诚意伯。
诶,聪明的小伙伴发现问题关键了,刘伯温不是安徽人!没错,朱元璋也是安徽人,说白了,功臣里面名列前茅的都是朱元璋的老乡呗。
朱元璋的这批老乡团,被称为淮西集团。当时流传一句诗:
“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明初朝廷是淮人的天下。
从两眼泪汪汪的老乡情,演变成排外的政治打压,是明初独特的政治特色。
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被压制得有多惨呢,以数字为证,刘伯温岁禄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长呢,四千石。
在两个党派的斗争夹缝之中,胡惟庸准备出场了。
明朝开国有两位丞相: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明朝丞相分左右,左丞相节制右丞相,说白了左丞相李善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朱元璋的情报机构检校中,有个得力干将,名叫杨宪。
他多次上奏朱元璋,说老大,经过我的调查,发现李善长这个人,无大才,不堪为相。不配当丞相。
这个杨宪是李善长的对立派,浙东派的人。
朱元璋听了以后很生气,说李善长很早就跟随我了,虽然确实没相才,可至少有苦劳啊, 朱元璋嘴上说不要,可很快就把杨宪调任中书省,调去了李善长的手底下。
朱元璋掺沙子的意图很明显,他不希望帝国核心管理部分中书省,是李善长一个人说了算的。
李善长听说朱元璋安排浙东派的杨宪进自己的中书省,马上就嗅到了阴谋的味道。
老伙计朱元璋这是要削我的权啊,不行,我也得培养一个完全信得过的帮手。
李善长一琢磨,想起来一个大箱子,里面装着三百两黄金。这三百两黄金是胡惟庸送来的。
前面说了这么多,胡惟庸终于要出场了,先简单介绍一下胡惟庸。
胡惟庸的前半生,当得起一个庸字。
胡惟庸是今安徽定远人,划重点啊,安徽定远,朱元璋老乡,妥妥的淮西派。
他早年在元朝做小官,朱元璋刚起兵连大城市南京都没去过时,胡惟庸就投奔了朱元璋,不得不说,胡惟庸的眼光很独到。
可他看上了朱元璋,朱元璋却不怎么重视他,朱元璋先是让胡惟庸担任了元帅府奏差,送信的。
胡惟庸通过不懈的努力,升为了写信的(宁国主簿),又通过不懈的努力,当上了知县,县委书记,然后是湖广佥事。
胡惟庸升迁可不算快了,别忘了,他可是朱元璋的创业元老级人物啊,要知道只比他早一年入职的李善长,已经做到左丞相了。
可想而知此时的胡惟庸,内心是苦闷的。这要是在小说里,胡惟庸老婆高低得跳出来骂两句,瞧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看看人家隔壁村的李善长!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平庸了十几年的胡惟庸突然就开窍了,他给昔日的老乡老同事如今的老领导——李善长,送上了一份大礼,黄金三百两。
能送得起如此豪礼,可见胡惟庸这几年官当得也不干净。
干不干净放一边,大礼很有效,没过多久,李善长就把胡惟庸调到了京城,担任太常卿,主管祭祀、宗庙、朝会等文化活动。
厉害了,这个中书省是什么呢?在明朝有三大中枢机构,其中中书省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统天下之兵政,立御史台振朝廷之纪纲。
简单来说中书省就是“事无不统”啥都管,权力之大远非都督府和御史台能比的,中书省的大领导就是丞相,真正的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胡惟庸如今进了中书省,再想进步进步就得是丞相了,可这一步,很难。只要他的靠山,老乡老领导李善长不挪地儿,胡惟庸就一辈子都够不到了。
那胡惟庸是怎么顶替自己的老领导,爬到丞相位置的?下一期我们继续讲述明朝开国第一大案,敬请期待!
来源:纪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