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自己都纳闷:“我都这么配合了,怎么还闹出大乱子?”这事听上去像笑话,其实一点不稀奇。控糖这桩事,说难不难,说真懂也不见得。咱今天就掰扯掰扯:那些看似勤快、实则越忙越乱的控糖误区。
有些事儿听着挺离谱,却就在身边。一个糖尿病女子天天打胰岛素,饮食也算清淡,血糖表上数字也不算太夸张,结果前几天却进了重症监护室。
她自己都纳闷:“我都这么配合了,怎么还闹出大乱子?”这事听上去像笑话,其实一点不稀奇。控糖这桩事,说难不难,说真懂也不见得。咱今天就掰扯掰扯:那些看似勤快、实则越忙越乱的控糖误区。
很多人以为,“打胰岛素就等于稳了血糖”。这想法啊,就像老百姓说的:“有钱不等于会过日子。”药只是工具,用不好还得乱。
有些糖友打胰岛素就凭感觉,一看到血糖高就多打一针。可身体又不是计算器,胰岛素多了,血糖反而可能一头扎下去,低血糖比高血糖还危险。国际糖尿病联盟在2023年的报告里提到,低血糖导致的急诊占糖尿病相关就诊的近18%。那意思就是说,控糖太狠,也得挨一刀。
再有,不少人打针前后不测血糖,觉得反正天天打,没啥大差。但胰岛素的量是活的,要根据饮食、活动量、身体状态时时微调。比如今天发烧,血糖可能会上升;明天吃得少,又容易掉下来。一个劲儿按老习惯打,不行。
有位老病友说得好:“吃药打针,就像开车下雨天,油门刹车都得看天气。”控糖要有脑子,不光靠手。
第二个误区,更常见。好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吃”。有人干脆啥都不敢碰,米饭一口不沾,水果当毒药看。可人不是机器,没能量支持,身体的代谢反而容易乱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指出,合理饮食是基础,不是饥饿疗法。蛋白质、碳水、脂肪都要有,只是比例得讲究。极端节食反而让血糖波动更大,长远看伤肝伤肾。
不少人以为控制主食是王道,可他们忘了,糖分不是只藏在白米饭里。像酱料、饮料、甚至一小块点心,都可能让血糖飙上天。特别是那些写着“无糖”的食物,往往只是没加蔗糖,换成了糖醇类或果糖,一样能让血糖出事。
说到底,吃饭这事,不是戒掉,而是学会搭配。喝粥配点蛋类,主食做粗粮掺细粮,水果放到正餐后半小时。这样做,血糖曲线才稳,不至于忽上忽下。
控糖不是苦修,而是学会“算账”。账算得对,胃不饿,人也稳。
控糖的人啊,最容易掉进一个坑:只看数值,不看身体。
糖尿病不是单纯的“高血糖”,它更像是一场长期的“修身工程”。血糖只是冰山一角,底下那大块是血压、血脂、肝肾功能、血管弹性。你只看顶上那一角,就容易被数字骗了。
很多人血糖控制得不错,可血脂高、体重上不去、腿脚麻木。这些都不是小事。糖尿病并发症往往无声无息,一旦出问题,补不回来。
有项国内合作研究在2022年提到,超六成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脂代谢异常,但仅三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血脂超标。这说明大多数糖友都还停留在“治糖”的狭窄圈子里。
控制血糖就是个平衡术。它考验的不是你打几针、吃几片药,而是能否让身体各个系统保持协调。比如眼部要定期查视网膜,肾脏要查微量蛋白,脚底要时常自检。糖尿病不是光看针头的事,更得看脚趾头。
不少老病人控制血糖几年,表面守规矩,其实心里憋着火。吃饭总算计,感觉活着像在做题。可人的情绪波动,会影响激素分泌,也会让血糖忽高忽低。
控糖不是苦修行,而是生活方式的再布局。每天走一小段、规律作息、保持心平气和,这些老办法虽然不起眼,却有真用。
一个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长期焦虑会让血糖波动范围扩大1.5倍。所以啊,打针吃药管身体,放松心态也是一种“治疗”。别和糖尿病死磕,得和它“耗着活”,平稳才是大智慧。
控糖这事,看似复杂,归根结底就三点:懂药、会吃、勤看。
懂药,不是天天跑医院问新药,而是清楚自己用的药咋个原理、该啥时候打。
会吃,不是啥都忌,而是把握住分寸。每一顿饭都是在“修血糖的路”,吃得稳比吃得少更重要。
勤看,不光看血糖表,更要看自己的脚、眼、血压、心率。那才是真正的全盘掌握。
糖尿病这病,拖不得,也急不得。就像修房子,地基稳了,墙才不裂。
我接诊那么多年,见过太多因为“自以为懂”而糟了的病人。其实真懂糖尿病的人,都有个共通点——他们听得懂身体在说啥。不冲动,不侥幸,不折腾。
控糖,是一场慢工出细活的学问,不图快,反而长久。
控糖不是苦日子,而是聪明地和身体达成和解。别信偏方,别怕吃饭,别光盯数字。心稳了,糖自然稳,这是我这些年见过的真理。
你平时在控糖过程中,踩过哪些“坑”?欢迎留言聊聊,让更多人少走弯路。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9):701-798.
[2]孙振球,王静.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现状调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4):312-317.
声明:本文内容旨在科普健康知识,非诊疗建议。若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本文未使用任何虚构人物或事件,如涉及引用请联系修改删除,以维护正确信息传播。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