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10月26日出发访华,这趟行程本该是他上任五个月后的头一次正式对华之行。结果呢,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放出风声,说行程得推迟了。原因是中方只确认了跟王毅的一场会谈,其他高层日程全都没影儿。说白了,这等于中方没给足面子,德方觉得去一趟就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10月26日出发访华,这趟行程本该是他上任五个月后的头一次正式对华之行。结果呢,10月24日,德国外交部突然放出风声,说行程得推迟了。原因是中方只确认了跟王毅的一场会谈,其他高层日程全都没影儿。说白了,这等于中方没给足面子,德方觉得去一趟就见一个人太单薄,没啥实质内容可谈,就直接叫停了。这事儿一出,德国媒体炸锅了,直呼这是场“超级外交灾难”,用德语叫“Super-GAU”,意思跟核电站大事故差不多,损失巨大,修复难。
事情得从头说起。瓦德富尔5月6日刚当上外长,默茨政府上台没多久,整个团队就盯上了对华关系。德国经济离不开中国,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又重回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双边贸易额超2000亿欧元。可最近几个月,俩国间摩擦不断。德国老早就对中方在南海和台湾的动作不满,瓦德富尔上任后嘴上也没闲着,多次点名批评北京在印太地区的“越来越咄咄逼人”。比如8月,他就公开说中国给俄罗斯的援助是乌克兰战争的“关键支撑”。再加上中方对稀土和半导体出口的管制,德国企业叫苦连天,汽车和芯片行业直接受冲击。经济部长赖歇10月24日还在基辅抱怨,说德国经济太依赖这些玩意儿,得抗议。
就这样,访华计划从10月初就开始酝酿。德方递交了申请,列了王毅、商务部长、工信部长等一堆会见对象,还带了工业界代表团,打算聊聊气候合作、供应链稳定啥的。10月20日,中方回话说只确认王毅那场,其他的待定。德方又追了两天,没动静。10月24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德肖尔在柏林记者会上正式宣布推迟,理由是“日程安排不足”。她还补刀,说德国遗憾错过这个机会,本来想聊聊乌克兰和平、中方对俄影响啥的。同一时间,中方外交部发言人也没多说,就重申欢迎访华,期待实质对话。
德国媒体反应最快。《世界报》10月25日头版就甩出“超级外交灾难”这帽子,说这暴露了默茨政府外交的摇摆和协调失败。文章直指,瓦德富尔本该是新政府对华政策的开门红,结果成了尴尬收场。德国企业在华布局深,宝马、大众、化工巨头全靠稳定关系,这次不确定性一上来,投资决策就得掂量掂量。《明镜周刊》跟进,采访专家说,这不光丢了面子,还让德国在国际上显得被动,尤其欧盟内部正拉锯对华态度。法国《金融时报》也掺和进来,标题是“外交失分:访华推迟的代价”,点出德国企业对中德经贸走向的担忧。广播和电视上,评论员轮番上阵,强调高层互访突然取消,会伤到政治互信,气候变化、地区安全这些全球议题的协调都得打折扣。
执政联盟内部也开始闹腾。社民党是默茨政府的junior partner,10月25日,外交政策发言人阿赫梅托维奇就发声,说这决定发出“不良信号”,在全球紧张局势下,访华本是改善关系的窗口,现在关上了。社民党议员们在议会走廊和会议上反复提这事儿,批评政府对华政策太硬,忽略了经贸根基。绿党反对派领袖布鲁格则说,取消合情合理,因为瓦德富尔对台湾的表态太暧昧,没明确反对“台独”。基民盟这边,外交发言人哈特反击,说中国在用贸易施压,瓦德富尔推迟是对的,德国不会陪玩这套游戏。默茨总理的访华计划也跟着泡汤,他本打算紧随其后,现在得重新排期。
来源: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