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周五美股收盘后,穆迪评级公司(Moody’s Ratings)宣布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最高级别的Aaa下调至Aa1。此次降级后,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已被三大评级机构全部降至最高评级AAA以下。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132篇原创文章
2025年特朗普重回白宫以后,对外除了闹得沸沸扬扬的关税大棒挥舞,对内其实也同样精彩。
2025年5月16日,一个非常魔幻,但是有意思的动向,可能被很多人所忽略了:
5月16日周五美股收盘后,穆迪评级公司(Moody’s Ratings)宣布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最高级别的Aaa下调至Aa1。此次降级后,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已被三大评级机构全部降至最高评级AAA以下。
这一举措给美国作为全球最高信用主权借款人的地位蒙上阴影。
图片来源:见图
国内的几大头部官媒,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这事儿,多少有点违反常识,逻辑上说不通啊?
全球信用评级产业高度集中,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巨头”几乎完全控制了全球评级市场。
回顾这三家美国评级机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们在美国建立全球霸权的过程中逐渐取得行业垄断性优势,掌握了一套按照自身好恶来为评级对象融资能力设定“天花板”的“评级霸权”。
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没有客观基准,信用评级更像一场金融游戏。
在评定主权信用评级时,三大评级机构常常从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出发,否认其他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实际上成为推行美国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工具。
说直白一点,三大评级公司和相应的规则设计,本质上就是美国全球货币霸权的组成部分,从利益逻辑上来说,至少也是一个上下级的关联吧?
打个大家都能理解的比方,就是住自己家,自己养的狗,性情突变,咬起主人来了,这合理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事儿,就有看头了。
这篇文章,将基于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最新针对美国主权信用下调的这个动向详细梳理,结合几个现实情况,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个动向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关键本质,并对这个动向可能给美国这个国家带来的影响,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16日宣布,由于美国政府债务及利息支出增加,该机构决定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同时将其评级展望从“负面”调整为“稳定”。
由于惠誉和标准普尔已分别于2023年和2011年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国在三大主要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中的主权信用评级均失去了Aaa的最高等级。
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有标普、惠誉和穆迪:
早在2011年,标普就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当时还受到了美国财政部的严厉批评。
2023年8月,惠誉也取消了美国的AAA评级,并预计,美国财政状况将趋于恶化,联邦政府债务高居不下且不断攀升。
现在,穆迪也剥夺了美国AAA评级,主要就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债务问题。特朗普政府赶紧就批评了这一决定,并指责穆迪缺乏声誉。
穆迪:美国财政状况很可能恶化
穆迪当日发布公告说,评级下调反映出过去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债务和利息支付比例升至显著高于拥有类似评级国家的水平。穆迪认为,持续的大规模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推高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负担。与美国以往以及其他高评级主权国家相比,美国财政状况很可能恶化。
穆迪官网截图
穆迪认为,美政府当前财政支出计划无法让强制性支出和赤字在未来出现实质性减少。该机构预计,如果不调整税收和支出,美国预算灵活性仍将有限,包括利息在内的强制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73%左右升至2035年的78%左右。如果美国国会2017年通过的《减税与就业法案》得以延长,未来10年内,扣除利息支出后的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将增加约4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到2035年将升至134%。
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36万亿美元,仅今年6月就有6.5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的2025财年上半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已超过1.3万亿美元,为半年度历史第二高。
随后,白宫公开批评穆迪下调美国政府信用评级的决定。
特朗普政府批评了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下调美国政府信用评级的决定,指责该机构缺乏声誉。白宫副新闻秘书库什·德赛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如果穆迪还有信誉,他们就不会在过去四年的金融灾难发生时保持沉默。”
现实的结果就是:穆迪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动让全球对美国作为全球最优质的主权债务国的地位产生了怀疑。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作为美元霸权全球体系重要的信用评估机构,向着自己的上家,捅出了刀子。
穆迪此次下调评级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债务和利息支付比例的增加。过去十多年来,美国政府债务和利息支付率的增长水平明显高于评级相似的其他国家。近年来,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接近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超过6%。在当下全球关税战可能导致经济减速的背景下,美国增长走软可能会进一步推高联邦政府赤字,因为政府支出通常会在经济放缓时上升。过去几年的高利率也显著增加了政府的偿债成本,自新冠疫情以来,美国政府过度举债,导致整体债务规模已超过经济总量。
穆迪预计,到2035年,美国联邦赤字将持续扩大,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9%,高于2024年的6.4%。这一趋势主要受债务利息支付增加、福利支出上升以及收入增长缓慢所推动。穆迪还预计,到2035年,债务负担将上升至GDP的约134%,而2024年为98%。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以政府债务不断上升为由,把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最高的Aaa下调一级至Aa1。
理由是冠冕堂皇,但是这个操作,其实并没有表面那么体面。
穆迪发布声明后,美国国债期货跌至日内低点,10年期收益率一度升至4.475%。美股主要指数期货下跌。
美国政府的回应和表态,很有意思: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被白宫抨击为一项政治决定。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发言人张振熙(Steven Cheung)在社媒平台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作出回应,还特别点名穆迪经济师赞迪(Mark Zandi),指称赞迪是特朗普的敌对者,长期以来一直批评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他说,“马克·赞迪,穆迪公司的经济学家,曾是奥巴马的顾问以及克林顿的捐助者,自2016年以来一直是 ‘反特朗普’人士。” 该发言人写道。没人会把他的‘分析’当回事儿。他一次又一次被证明是错误的。”
其他特朗普亲信也陆续加入批评者的行列。特朗普前高级经济顾问、美国传统基金会经济师摩尔(Stephen Moore)称穆迪的决定“太不像话”。他对媒体表示,如果一个美国支持的政府债券都算不上AAA级资产,那什么才是AAA级资产?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担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的乔·拉沃格纳(Joe Lavorgna)则对穆迪下调美国评级提出了质疑。他表示,穆迪发布这一声明的时机(目前国会正在推动一项税收法案)“非常奇怪”。他表示,在(财政)收入方面,穆迪对增长的假设“过于悲观”。
Bleakley金融集团首席投资官彼得·布克瓦评论称,“美国国债仍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外国需求减少,而需要不断再融资的债务规模却在持续扩大,这一点不会改变。但穆迪的动作具有象征意义,意味着一家主要评级机构指出美国债务和赤字紧张的问题。”
政治行为?政治决定?开什么玩笑?自己的货币霸权体系组成部分,向自己捅刀子,不是政治行为是什么?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窝里掐起来了,不是内部矛盾是什么?
因为特朗普重回白宫,备受打压的金融资本集团,以及台前代表的民主党,用内讧的形式,向特朗普政府进行了反击。
这一套操作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金融资本和民主党,将高息国债作为政治博弈手段,向特朗普发难。
美国国债从2019年的23万亿美元暴增到如今的37万亿美元,短短五年间飙升近60%。
更致命的是,2025年6月到期的6.5万亿债务中,绝大多数是拜登政府留下的“短债炸弹”。
为什么拜登要借这么多短期国债?答案很简单:省钱。
第一,短债利率低。
拜登任期内美联储疯狂加息,长期国债利率一度超过5%。为了少付利息,拜登选择大量发行1-3年期的短期国债,成本更低。
第二,政治甩锅。
拜登的任期到2025年1月结束,若连任失败,债务洪峰自然甩给下一任总统。即使连任,他原计划在2025年通过降息降低借债成本,但特朗普的关税战打乱了这一切。
第三,两党恶斗。
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多次阻挠拜登扩大债务上限,导致他只能靠“短债续命”,最终酿成6月的集中到期危机。
讽刺的是,拜登的“省钱策略”反而成了特朗普的催命符。
特朗普上任后,试图通过“关税战”增加财政收入,逼迫制造业回流。但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关税战动摇了全球对美债的信心。
美债收益率飙升。
关税推高美国物价,加剧通胀,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利息才敢买美债。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年初的3.86%暴涨至4.59%,仅用几天时间就让美国一年的利息支出多出2600亿美元。
抛售潮蔓延。
连美国最忠实的盟友日本也开始抛售美债,东亚国家(中日韩)合计持有3万亿美元美债,若集体抛售,美国将直接陷入“借不到钱违约信用崩塌”的恶性循环。
美债收益率越高,借新还旧的成本就越高。打个比方:张三借了100元,承诺一年后还105元。如果没人相信他能还钱,这张欠条只能以90元低价转卖。
接盘的人花90元买欠条,到期仍能拿到105元,实际收益率高达16.7%!美国现在就像张三,必须用更高的利息才能让买家接盘。
回到评级机构的操作来看,降评级=提高借债成本的逻辑,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在特朗普任期,通过评级机构的操作,让美债收益率飙升,让特朗普政府接盘高息美债。
特朗普接下来面对的,要么就是债务到期,政府停摆;要么就是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面咽,接盘高息美债,然后为美国国内经济的冲击和风险负责。
这一出博弈,怎么能说不精彩呢?
很多东西,看清了本质,抓住了关键,才能去谈影响。
标普、惠誉、穆迪三大评级机构全部给美国"差评",这在历史上还是头一遭!
这是对美国财政安全及美债信用风险的一次警示。
图片来源:见图
美国自己国内的政治博弈和矛盾,那是美国的事情,说多了没啥意思,除了精神维度有些刺激呗?
更重要的,要从宏观和现实的角度,看看这个动向以后可能带来的一些实际影响:
信用评级下调会有多大影响呢?这个影响很大。
意味着美债的配置就必须维持在高利率上了,否则机构就不买:你看,穆迪说你会有概率赖账
高盛已经把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目标提升至4.5%。别看中美日内瓦协议达成了,好戏还在后头呢 。
美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收支平衡,最紧急的问题就是美元(美债)的信用,疫情期间,拜登三年疯狂放水,换来了经济问题和资本市场繁荣。
现在,该还债(化债)了。
说白了,特朗普上台以来,触动了国内利益和资本集团,这样的反扑和反击,可能只是开胃菜。
美联储含而不发,美国国内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想法,经济社会,从经济维度对特朗普进行限制和反击,是当下特朗普执政,以及政令实施最大的钳制。
这样的逻辑之下,结论并不复杂:美国国内的经济风险会持续酝酿,美元资产的波动和风险也在持续加大。
当然,美债崩盘这个事情,基本没有可能,但是美元,美股,以及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本质上看,当前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设立的有利于自身的评级标准,它们给自己的信用等级打高分,给发展中经济体的信用等级打低分,从而收割发展中经济体的利益。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看到如此“怪象”,即新兴经济体在财富创造能力、经济增长等方面有长足进步,但信用级别却很低。
三大评级机构掌控的传统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严重失衡,明显偏向美西方国家和企业,难以做到公正合理,甚至成为推行美国全球霸权的“政治工具”。
全世界都知道本质的评级机构,和自己的国家,利益主体掐起来了,这个事情,对应的风险信号,才是重头戏。
对于美股市场而言,符合逻辑和理性的观点,就是要警惕大概率会出现的回调和剧烈波动风险。
这一次穆迪虽然完成了“三杀”,接下来真正要盯紧的,是国债收益率的反应和美国国会能不能搞出点靠谱的减债方案。
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并且保持居高不下,那么特朗普政府必然会有更多的行动来对冲债务膨胀和利息压力。
如果美国的国债收益率能稳住,那么就能指望特朗普能消停一点。
而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在大风大浪里面折腾,是宝贵的发展和突破以前,厚积薄发的窗口期。
对于资金和投资而言,这个阶段,该对美元资产,提高警惕了。
以上,就是对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新针对美国主权信用的调整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来源:熊猫贝贝小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