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里,藏着A股过往几十年里那些复杂难言的情绪。当上证指数再次触碰4000点,那些曾被这个数字牵动过心跳的记忆,难免会重新浮现。
当上证指数盘中终于突破了4000点这个万众瞩目的历史性关口,市场里又开始流传那个熟悉的调侃:
“此刻请远离老股民,他们没太多4000点上方的投资经验。”
这句话里,藏着A股过往几十年里那些复杂难言的情绪。当上证指数再次触碰4000点,那些曾被这个数字牵动过心跳的记忆,难免会重新浮现。
2007年的狂热,2015年的杠杆博弈,如同老相册里褪色的照片,记录着市场的青春与莽撞。
但这一次,列车驶向的,似乎是一个全新的站台。窗外的风景,车厢里的乘客,乃至驱动列车前行的引擎,都已悄然改变。
沪指历史上第一次突破4000点,还要追溯到2007年5月9日。
那是一轮由经济繁荣与改革预期共同驱动的史诗级牛市。全球经济的向上周期与中国内外需的扩张共振,上证指数飙升至6124点,“煤飞色舞”是行情最绚烂的注脚。
证券营业部里人声鼎沸,菜市场里也能听到K线的讨论。当市盈率冲向难以想象的53倍(作为对比,当前是17倍),盛宴在狂欢中达到了顶峰,也在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戛然而止。
随后,沪指经历了长达7年的震荡蛰伏,在2015年4月8日,又一次冲上了4000点。
这一次,则是杠杆资金催化的“水牛行情”。融资融券、场外配资成为那个春天最热门的话题。数据显示,证券公司的两融余额快速冲高,场外配资规模更是难以统计。
中小盘题材股借并购重组的东风一飞冲天,散户、游资与杠杆资金共舞,机构化程度尚低的市场里,“疯牛”特征明显。高杠杆带来的脆弱性,最终在去杠杆的冲击下引发崩塌,5178点的顶点后,商誉减值的隐患让行情急转直下。
而这一次漫长的调整,又走了10年。
从2007年到2015年,再到今天,18年过去了。
指数画了一个圈,仿佛回到了原点。但时间从未静悄悄地流逝,K线的起伏里藏着笔者发际线的后退,账户的波动中混着家庭的责任,那些被数字牵动过的心跳,终究都揉进了岁月的褶皱里。
这18年里,股民和基民都经历了太多。有喜悦,有纠结,有彷徨,或许也有收获。
市场用它独有方式,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只要是优质的资产,即便买在不低的位置,只要不加杠杆,就仍有回旋余地——而时间成本是必然的对价。
从2007年的4000点至今,沪深300指数上涨27%、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321%,家用电器、食品饮料、TMT、医药生物等行业均实现了2倍以上的涨幅。
从2015年的4000点至今,沪深300指数仍然上涨了10%、万得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99%,仍有食品饮料和电子等行业实现翻倍。
这或许便是,优质资产穿越周期的韧性。
前两次的4000点,发生在A股市场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它们由宏大的贝塔驱动,因经济过热或杠杆狂欢而兴起,也因极致之下的转向而迅速落幕。涨时气势如虹,跌时也毫不留情。
而2025年的这次抵达,35岁的A股,展现出的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成熟。
02 此刻的不同——三重维度的 “新内核”
本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已经悄然切换。它不再依赖于传统周期的大金融,也不再由杠杆资金的情绪所主导。领涨的旗帜,交到了AI、半导体、生物制造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手中。
市场的驱动逻辑,从宏观的β,转向了产业的α。
今年初,DeepSeek-R1的横空出世像一个清晰的信号。这款Made in China的AI大模型,以颠覆性的性能和超低的训练成本震撼业界,打破了海外巨头长期的垄断。
自此,从创新药到人形机器人,从影视文化到潮玩娱乐,各个领域都开始迎来属于自己的“DeepSeek时刻”。中国式创新,正在从点的突破,蔓延成面的繁荣。
与此同时,市场的投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机构化程度不断加深,基于产业趋势和景气度的投研体系,正逐渐取代听风就是雨的炒作,成为市场的主流话语。
据中金公司统计,截至2024年底,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算,A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为46.0%,较2014年底增长约15个百分点。(来源:上海证券报)这使得行情的结构性趋势更加明显,齐涨共跌的“流动性狂欢”渐行渐远,行稳致远的“慢牛”有了土壤。
政策的风,也吹向了新的方向。
资本市场被赋予了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与居民财富蓄水池的双重历史使命。
这种定位下,政策支持走向长期制度性的护航,从推动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回购力度到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从优化科技企业上市标准,再到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每一项改革都在从投资者回报、企业融资效率、市场生态建设等维度,持续夯实市场的 “基本盘”。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轮突破的4000点的背后,是政策托底、产业升级与流动性宽松的三重共振。
“十五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资本市场寻找它的映射;国内宽松的货币环境与美联储开启的降息周期形成共振;长线耐心资本对ETF的坚定布局、北向资金的净流入,以及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搬家”的趋势,正在协同为本轮行情构筑起更为坚实的基座。
03 四千点的思考——新周期与新逻辑
站上4000点之后,创出新高的兴奋与对历史的担忧交织,短期情绪的波动可能会让旅程不那么平坦。今日午后的得而复失,似乎也并不令人意外。
市场的上行趋势绝不是一路坦途,而是“进二退一”的螺旋式上升。以2015年为例,从4000点迈向5178点的牛市行情中,短短46个交易日内就出现过2次超10%的回撤。
图:2015年上证指数站上4000点后走势
数据来源:Wind,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表现。
当然,这一次,市场的根基已然不同。
首先,从估值来看,A股的确没有低估时的便宜,但也没有泡沫化的疯狂。
沪深300处于过去15年89%分位,创业板在44%分位徘徊,ERP指标回落至中枢下方。(来源:Wind,2025.10.27)这更像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位置,既考验我们对长期趋势的信仰,也提醒着对短期波动的敬畏。
其次,从以微信指数衡量的市场情绪指标来看,当前A股的热度距离去年10月的高峰仍有相当距离。市场情绪如同水温,尚未达到沸腾的程度。
最后,从个股表现的结构来看,本轮行情的结构性特征显著。尽管主要指数已回到2015年4月的水平,但仅有不到四成的个股触及了十年前的高点,甚至不少个股连2021年的高点都未能突破。(来源:Wind)
综合这些维度来看,当下的市场行情至多只能定义为“局部过热”,更大的概率是,中期向上的趋势尚未走完。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猜测短期涨跌,不如审视驱动市场的核心逻辑是否改变:
推动科技创新的国家意志改变了吗?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上攀登的趋势停止了吗?无风险利率下行,居民资产从房产、存款向权益市场配置的大方向结束了吗?如果这些长期的、坚实的逻辑未被证伪,那么过程中的波动,就更像旅途中的风景。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雨连绵,却无碍于这趟时代的列车最终驶向的目的地。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刻无需因 “4000点的陌生感” 而焦虑,也不必因短期波动而迷失。
市场的上行周期不是用来“赌一把”的赌场,而是验证投资体系的试金石。它会奖励那些有耐心、有纪律、懂平衡的投资者,也可能误伤那些追涨杀跌、加杠杆、听消息的投机者。
短期,做好资产配置的再平衡——
当前权益市场屡创新高,不少投资者的组合中,权益资产的占比或许已经开始偏离最初设定的比例。
此时考虑配置债基或者适当转向“固收+”基金,并非对权益市场的“看空”,而是对组合风险的理性管理。
长期,继续拥抱那些真正代表中国产业升级方向的优质资产——
在震荡中保持定力,在长期中收获时代的馈赠。
这既是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也是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确信。
风险提示:以上不构成证券推荐。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来源:华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