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文言传世经典:赏文学匠心、品画面意境,悟古人笔下的情与思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17:33 1

摘要:《兰亭集序》和《阿房宫赋》这两篇传世巨作,之所以能打动千年后的我们,不是因为文采,是因为它们藏着“最真实的人生”——有乐、有悲、有悔、有悟。

《兰亭集序》和《阿房宫赋》这两篇传世巨作,之所以能打动千年后的我们,不是因为文采,是因为它们藏着“最真实的人生”——有乐、有悲、有悔、有悟。

退休后慢慢读、慢慢品,不仅能读懂古人的“文心”,更能读懂自己的人生。

一、《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欣赏与解读:

1. 让人惊叹的文学成就

“山水之乐”与“人生之思”的完美融合:

前半写“兰亭修禊”的宴游之乐——崇山峻岭、流觞曲水,是“眼前之乐”;

后半转“人生俯仰”的感慨——欣于所遇而乐,情随事迁而悲,终悟“死生亦大矣”,将“自然之美”与“生命之思”无缝衔接,

打破了“写景只写景、说理只说理”的界限,开创了“情景理交融”的散文范式。

“骈散结合”的语言典范:

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对仗工整的骈句,辞藻清丽、节奏明快;

又有“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等自由灵动的散句,情感真挚、说理通透。

骈句增“文气”,散句添“真情”,语言既有形式美,又有感染力。

2. 特有画面感的句子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闭眼即见——会稽山阴的兰亭边,高大的山陵连绵,茂密的竹林青翠,清澈的溪水湍急流淌,绕着亭子蜿蜒;

文人们顺着溪水列坐,把酒杯放在水上,让它随流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风里带着竹香,溪水里飘着酒香,满是文人雅集的惬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那天的天气好得让人想笑——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温柔的春风吹在脸上;抬头看,宇宙那么辽阔,云朵在天上飘;

低头看,花草树木、飞鸟虫鱼那么繁盛,连泥土都带着春天的气息,让人忍不住张开眼睛、敞开胸怀,把所有美景都装进去。

3. 情感表达与结构的惊妙之处

情感表达:

“乐极生悲,由浅入深”:王羲之没直接写“我悲叹人生短暂”,而是先写“宴游之乐”——群贤毕至、流觞咏诗,乐到极致;

再转“人生之思”——“欣于所遇”的快乐转瞬成“陈迹”,“修短随化”的生命终会“尽”,乐越浓,悲越沉;

最后悟“死生亦大矣”,把个人的感慨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情感从“浅乐”到“深悲”,再到“理性释怀”,层层递进,真实又深刻。

结构:

“以‘乐’起,以‘悲’承,以‘悟’收”:

开篇以“修禊之乐”起笔,中间以“人生之悲”承接,结尾以“录文寄怀”收束,形成“乐→悲→悟”的完整情感曲线。

前半的“乐”是铺垫,后半的“悲”是转折,最后的“悟”是升华,既让读者跟着笑、跟着叹,又让读者懂“生命虽短,真情长存”的道理,结构严谨,余味无穷。

4. 如何更好理解文章意思?

先“代入雅集场景”:

把自己当成参加兰亭修禊的文人,感受“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的快乐,

再想“当宴会结束,看着酒杯空了、溪水静了,会不会觉得快乐太短暂?”

顺着这种“快乐易逝”的感受,就能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感慨。

再“品‘死生’的深意”:

王羲之写“死生亦大矣”,不是怕死,是怕“生命空过、真情未留”。

想想他“书圣”的身份——他一辈子练字、交友、思考,就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

联系这点,就能懂“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用意:

把当天的诗文记下来,让快乐和思考流传下去,这就是对抗“死生”的最好方式。

经过这样通篇分析后,文章基本就背下来了,而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背诵。

二、《阿房宫赋》(唐·杜牧)

全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欣赏与解读:

1. 让人惊叹的文学成就

“铺陈夸张”的赋体巅峰:

以“六王毕,四海一”起笔,用“覆压三百余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等夸张手法,铺陈阿房宫的“大、繁、奢”;

以“明星荧荧(妆镜)”“绿云扰扰(晓鬟)”等比喻,铺陈宫人的“多、美、惨”;

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铺陈秦人的“奢、暴、愚”,铺陈而不杂乱,夸张而不荒诞,把“赋体”的“铺采摛文”发挥到极致。

“以史为鉴”的讽喻深度:

杜牧写阿房宫,不是为了“夸宫殿华丽”,而是为了讽喻唐朝统治者——

借“秦建阿房宫而亡”的史实,警示唐朝“勿学秦之纷奢”,否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将“写景、叙事、议论”熔于一炉,让赋体从“纯文学”变成“讽喻时政”的利器,提升了赋的思想价值。

2. 特有画面感的句子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的建筑像“迷宫”——每走五步就有一座楼,十步就有一座阁;走廊的栏杆像丝绸一样曲折回环,屋檐的尖角像鸟嘴一样向上翘起;

每座建筑都顺着山势而建,屋檐对着屋檐,梁柱连着梁柱,密密麻麻像蜂房、像水涡,一眼望不到头,不知道有几千万座建筑矗立在那里,壮观得让人震撼。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宫人的日常像“盛大的仪式”——

早上,宫里的妆镜打开,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亮;宫女们梳起的发髻,像绿色的云彩一样飘在空中;

她们倒掉的胭脂水粉,让渭水都变得油腻;焚烧椒兰的香气,像烟雾一样弥漫在宫里,香得让人晕,却也透着说不出的凄凉。

3. 情感表达与结构的惊妙之处

情感表达:

“以奢写恶,以悲讽今”:

杜牧没直接骂“秦始皇暴政”,而是写阿房宫的“奢”——宫殿之奢、宫人之奢、珍宝之奢;

再写“奢”的后果——“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最后点“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把“秦之亡”归为“不爱其人”,实则讽喻唐朝“若学秦之纷奢,必遭同样下场”,情感藏在“铺陈”里,批判藏在“叹息”里,含蓄却有力。

结构:

“由景入事,由事入理”:

开篇写“阿房宫之景”(建筑之盛),中间写“秦人之奢”(宫人、珍宝),结尾写“秦亡之理”(不爱人者必亡),形成“景→事→理”的逻辑链。

前半的“景”和“事”是“论据”,后半的“理”是“论点”,既让读者看到“秦之奢”的具体画面,又让读者懂“奢则亡”的深刻道理,结构像“剥洋葱”,越剥越核心。

4. 如何更好理解文章意思?

抓“奢与亡的关系”:

阿房宫的“奢”是“因”,秦的“亡”是“果”——“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榨干百姓建宫殿,百姓自然“不敢言而敢怒”,最终“戍卒叫,函谷举”。

理解这个“因果”,就能懂杜牧不是“写阿房宫”,是“借阿房宫写‘暴政必亡’”。

品“对比的妙处”: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同一宫苑,歌舞时暖如春天,舞罢后冷如风雨,对比中藏着“繁华易逝”;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锅、把玉当石,把金当土、把珠当沙,对比中藏着“暴殄天物”。

这些对比,都是杜牧用来批判“秦之奢”的武器,读懂对比,就能懂文章的“讽喻之意”。

你读这些文章时,哪一句让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事?又哪一篇容易背诵?欢迎评论区说说。

来源:樱桃小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