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张德强教授团队破译了重要药用植物山茱萸高质量基因组,首次完整揭示了其药用活性成分马钱苷的生物合成路径与进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上。
近日,光明网科技频道报道,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张德强教授团队破译了重要药用植物山茱萸高质量基因组,首次完整揭示了其药用活性成分马钱苷的生物合成路径与进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上。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张德强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张翔和谢剑波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澳大利亚CSIRO的柳青教授以及团队吴家东博士等研究生参与该研究工作。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植物,广泛应用于“六味地黄丸”等经典方剂中,具有滋补肝肾、涩精固脱等功效。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环烯醚萜类成分,尤其是马钱苷,已被现代药理学证实具有显著的抗肿瘤、降血糖和肾脏保护作用。北林的研究不仅为山茱萸的药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石,也为马钱苷的生物合成与高效生产提供了思路。
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在多个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研究覆盖林木遗传育种、中医药创新、环境污染治理等方向,展现出雄厚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
于晓南教授团队将二十余年科研积淀转化为实践动能,以“品种+技术+文旅”融合模式,为传统花卉产业注入新活力,相关经验于近日被光明日报科技频道报道。团队重点推广的‘富贵抱金’‘千重粉黛’‘粉红泡泡’三个芍药新品种,集观赏性、抗逆性、经济性于一体,具备替代进口品种的重要潜力。团队同步推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根茎繁殖芍药的方法》,将传统分株繁殖效率提升至3倍以上。这一突破性技术在过去一株三年生苗最多分3棵,如今可扩繁近10株,真正实现了繁殖效率的飞跃。
今年6月,生物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安新民教授团队,在杨树无痕编辑领域创新性地构建了集可视化监测系统、多基因编辑、外源DNA清除系统的 “三位一体”可视化无痕编辑系统。这一技术不仅攻克了传统CRISPR系统中脱靶效应、编辑元件及筛选标记残留的安全性难题,更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提供了稳定的“编辑后无转基因痕迹”的分子育种新工具。
9月,王若涵教授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期刊《植物、细胞与环境》(Plant,Cell&Environment)在线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多尺度成像与非损伤微测技术的创新融合,首次精准定位玉兰花核心产热区,并揭示钙离子调控产热的关键机制,成功突破木本植物生热研究的长期瓶颈,为该领域奠定了关键方法与体系基础。
环境学院梁帅教授课题组在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电催化双膜系统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时空耦合机制,以及通过耦合调控显著增强单线态氧生成的作用原理为开发高选择性、高能效的水处理技术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电催化双膜系统的时空耦合与1O2生成调控机制
一项项研究成果,是北京林业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生动体现。展望未来,北林将继续以其扎实的科研实力和务实的社会担当,为中国的绿色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