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巴菲特还稳!诺奖投资124年不败背后,一个普通人也能抄的思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1:55 1

摘要:诺贝尔奖能发124年还不破产,以前还真以为是靠“祖产厚实”撑着。但深扒诺奖基金会的年度投资报告后才发现,不是财大气粗,而是理财太狠,狠到比巴菲特还稳。

诺贝尔奖能发124年还不破产,以前还真以为是靠“祖产厚实”撑着。但深扒诺奖基金会的年度投资报告后才发现,不是财大气粗,而是理财太狠,狠到比巴菲特还稳。

今年奖金已经涨到1100万瑞典克朗,约834万人民币,而他们的资产还在持续膨胀,总量高达67.9亿克朗(约合50亿人民币)。

每年只花不到1.3亿克朗,能赚超过5亿,年年花不完。这钱不是祖宗保佑,是玩投资玩的炉火纯青。

第一件事说白了就一个字“稳”。

你以为他们会重仓AI、追科技股?他们反倒做了所有“理财小白”最爱忽视的事。

他们最核心的持仓是股票类资产,占比56%,但这里的“股票”,远不是你以为的“梭哈苹果、一把拉特斯拉”。他们投的是整体市场,比如通过MSCI全球指数基金来布局30%的全球资产,就是广撒网、低波动、抗风险。

榜眼位置不是美国,而是本国瑞典市场,占比竟达20%多。为什么?不熟的不投,熟悉的才是安全区。这种“宁要家门口的白菜,不要火星上的韭菜”,格局确实高。

而过去3年,美国科技股暴涨,纳指2024年涨了28%,他们懒得追。他们的整体股票投资年化收益才13%+,不到纳指的一半。

第二件事是他们对“资产流动性”的极致偏执。

很多中国人一提理财就想的是“买房”。按照国人思路,诺奖基金会早该在斯德哥尔摩楼市扫楼。但数据告诉你,他们只拿出大约9%的资产投向房地产类,而且不买房产本身,而是通过基金方式投资基础设施与出租型地产。他们投的是“租金”,不是“涨价”。

他们注意到了房地产这类资产变现慢、不确定性大的问题,哪怕“收益稳”,也不轻易动。

而权益资产虽然波动大,但可以随时调仓变现,加之分散配置,风险也能掌控住。他们的基金池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流动性,把“不怕用钱”作为第一要义。而这,正是支持诺奖百年不断的核心逻辑。

第三件事反而最让人惊掉下巴——他们并不“信仰科技”。

你以为他们天天帮科学家发奖,自己肯定科技股投到爆炸?大错特错。他们从不追AI浪潮,也不热捧大模型,而是把流量留给真正能抗周期的资产,比如对冲基金(占24%)和固定收益类产品(占12%,收益也高达6.5%)。

再强调一遍,人家的固收不是“零钱包躺着睡”,而是真正投资债券、企业债、货币基金,收益**年年超6%**。

相比之下我们很多人固收产品还在吃三点利息的残羹。人家是用固收过冬,我们是用固收养老。

尤其2024年这两年,全球动荡、地缘冲突、科技泡沫频出,他们加码对冲基金、持有黄金和大宗商品,对抗经济波动。这就是稳准狠。

他们的对冲基金收益年化11.9%。不靠炒概念,不碰新贵赛道,一样稳稳把钱赚了。

诺贝尔基金会真正牛的地方只有三点,但每一点,都值得我们普通人深刻反思,

分散才是王道。即使年年股市暴涨,他们也从未将全部筹码压在一个篮子。56%的股票投资,分散在全球、分散在行业,哪怕出现黑天鹅,都不会“满盘皆输”。

流动性至上。不恋楼市,不追风口,随时拿得出、收得回的资产,才是抗风险底牌。他们360度环顾市场,把最灵活的方法用于最稳健的收益。

从不追热点,追的是确定性。AI火不火跟他们没关系,他们只看资产配置的长期稳定性。不拼谁爆发多快,只看谁跑得更远。

诺奖财团的账本告诉我们一件事,稳健、分散、抗冲击,才是投资界那颗永不陨落的北极星。这不是什么显学,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理解基础上的智慧。

他们不靠概念赚钱,靠的是纪律、结构和经验。而这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

再想想,你是不是也该重新审视自己理财账户里的那堆股票单?是不是还在赌“下一波牛市”?是不是还有一套闲置的房子、锁死的资金,忘了当初的投资初衷?

诺贝尔奖不是上帝送的光环,而是一次次理性选择后,时间馈赠的褒奖。

别觉得这离我们很远。要知道,连居里夫人、屠呦呦,都把奖金投回科研,而基金会管钱的那帮人,才一直在“看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铜钱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