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bbp编辑/张成11.11的到来,让一间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更为忙碌了起来——一对机械臂,正在反复摇晃着一张人体工学椅。撑起、回落,每一次动作都精准地记录在案。
文/bbp编辑/张成11.11的到来,让一间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更为忙碌了起来——一对机械臂,正在反复摇晃着一张人体工学椅。撑起、回落,每一次动作都精准地记录在案。
这张椅子,黑白调P3,上市三个月就冲进京东人体工学椅前五,价格只有友商一半。很多人以为又是价格战,其实背后是一整套算法:平台把搜索、浏览、退货、差评全喂给模型,算出用户最想要却买不到的配置——腰托可调、头枕不晃、网布透气、价格低于千元。算完直接锁单,工厂一条产线只做这一款,零件一次性采购十万套,成本直接砍两成。消费者拿到手,功能齐全,花的是普通电脑椅的钱,自然用脚投票。
同样的剧本,九月在炒锅圈又演一次。康巴赫推出纯钛锅,表面蜂窝纹,主打抑菌99%,首发当天把钛锅类目销量天花板抬高六倍。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钛还能做锅,其实京东后台早看到搜索词飙升:钛、轻、不生锈、无涂层。品牌方原先嫌钛贵,平台甩出数据,愿意包销三万件,工厂才敢开模。结果材料成本被规模摊平,零售价压到三百出头,比不锈钢套锅还便宜。消费者原来没得选,现在闭眼买,品牌方仓库一下子空了。
剃须刀更夸张。飞利浦XP521,老款卖不动,库存堆成山。京东把机器拆开,发现用户吐槽就两点:刀头爱卡胡茬,续航只有二十分钟。改完重新上架,平台用AI选品模型测流量,直播间挂车,两周点转率飙到行业两倍。双11当天,销量超过之前八个月总和。工厂产线原本计划年底减产,临时加人三班倒。
马桶、空调、扫地机,几十个品类都在复制这套打法。平台先拿数据圈定空白,再锁大单,工厂一条线只生产一个型号,零件大批采,成本直降。恒洁一款马桶降了20%,海尔一款空调直接比同配置便宜四百。消费者省下的钱是真金白银,品牌方省掉的是库存和营销费用,平台换来的是复购和黏性。
有人担心,款式这么少,会不会审美疲劳。其实大多数人买东西就图个省心,功能够用,价格够低,质量稳定,谁愿意在几百个SKU里挑花眼。京东三季度财报透露,独家共建型号已经覆盖两百多个品牌,GMV同比涨67%。艾瑞测算,品牌方综合成本平均降15%到20%。数据不会撒谎,省下来的成本,最后都变成低价和好评。
更深一层看,这是电商流量红利见顶后的新出路。过去平台靠补贴换增长,现在补贴退坡,必须靠效率。C2M不是新概念,早几年就有人在喊,真正跑通的不多,原因是订单不够大,工厂不敢押宝。京东把流量集中起来,一次性锁单十万件,工厂才敢改造产线,才敢压价采购。规模一上来,成本曲线立刻掉头向下。消费者拿到低价,品牌方拿到利润,平台拿到日活,三方各取所需。
也有人质疑,这样会不会扼杀创新。其实恰恰相反,平台数据把真实需求挖出来,工厂不用猜市场,试错成本降到极低。原来不敢做的材料、不敢碰的价格带,现在敢碰了。钛锅、抑菌砧板、静音破壁机,这些新品类能快速落地,就是因为背后有确定订单。创新不再靠拍脑袋,靠数据喂出来的确定性。
对消费者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想花少钱买好货,得等618、双11零点抢券,现在日常价就是底价。平台把优惠提前算进定价,不用凑单,不用熬夜,下单就是最低价。很多人购物车常年躺着几款共建型号,降价提醒都不用开,因为价格已经到底。时间省了,焦虑少了,钱包也没瘪。
对品牌方来说,这是去库存的利器。老款滞销,一改一锁,立刻变爆款。原来最怕的是库存积压,现在最怕的是产能不够。一条产线只做一款,工人熟练度飙升,返修率降到历史最低。省下来的营销费用,直接投到研发,下一代产品更有竞争力。正向循环一旦转起来,谁也舍不得下车。
对工厂来说,这是活下去的救命稻草。外贸订单不稳,内销渠道碎片化,利润被层层吃掉。平台直接锁大单,账期短,利润稳,工人有活干,机器不闲置。原来靠猜,现在靠数据,排产简单,采购集中,财务模型一下子清晰。很多中小厂因此熬过寒冬,甚至扩产招人。
平台也不是做慈善。流量越来越贵,必须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共建型号少而精,流量集中,转化率高,广告费省一半。用户买了还回来,复购率拉升,平台市值自然水涨船高。资本市场看的是效率,不是规模。谁能用最少流量换最大成交,谁就能在下半场胜出。
接下来的双12、年货节,这套打法只会更猛。数据越滚越大,模型越跑越准,空白需求越挖越多。原来不敢想的价格带,现在敢打;原来不敢碰的材料,现在敢用。消费者要做的,只是认准型号,闭眼下单。省下来的时间和钱,才是实打实的红利。
别急着吐槽款式少,真到掏钱那一刻,大多数人还是把票投给性价比。功能够用,价格够低,质量稳,售后快,这就够了。京东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这才是真正的杀手锏。下一次打开APP,看到那个熟悉的型号,别犹豫,库存说没就没。
来源:音使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