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情况最先掉队的孩子往往是英语最差的。英语作为三大主科里最该拿分的科目,可这些孩子却选择了不及格,甚至20、30分。英语没有赋分的缓冲,一分耕耘几乎就是一分收获。可偏偏有人觉得英语不用急,直到发现别人轻松考130+,自己却在80分徘徊——这50分的差距,即便
#教育金秋创作工坊#高中学生的掉队顺序!在这场长跑里,我们究竟在输给什么?
高中三年,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人始终领跑,有人却在中途悄然掉队。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场“掉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有迹可循的。
一般情况最先掉队的孩子往往是英语最差的。英语作为三大主科里最该拿分的科目,可这些孩子却选择了不及格,甚至20、30分。英语没有赋分的缓冲,一分耕耘几乎就是一分收获。可偏偏有人觉得英语不用急,直到发现别人轻松考130+,自己却在80分徘徊——这50分的差距,即便数学能多拿20分,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要知道,语文想拉分难,数学想甩对手一条街更难,但英语的差距,却能像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耗尽你的竞争力。这些第一批掉队的孩子,并非不聪明,只是低估了英语稳地基的重要性,等反应过来时,早已被大部队甩在身后。
扛过了英语关,掉队第二梯队就是数学,尤其是高二的数学成了新的分水岭。初中数学靠刷题就能应付,可高中数学像搭积木,数列、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环环相扣,考试时一道题能揉进三四个知识点。不少学生明明能听懂课,翻开试卷却“一看就会,一做就废”——不是没学懂,而是没练出“知识串联”的本事。
数学的拉分效应仅次于英语,一旦在这里掉链子,总分排名会瞬间滑坡,那句“数学差了大专见”,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人用经验验证的现实:数学是高考的“腰”,腰杆挺不直,就别想往前冲。
第三关,应属物理当仁不让。初中物理是“看得见的科学”,浮力、压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可高中物理是“看不见的抽象”,电磁感应、受力分析全靠大脑构建模型。有人初中物理次次满分,到高中却对着受力图发呆,不是智商不够,而是抽象思维没跟上。好在物理的难是“全民性”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挣扎,这时候拼的不是天赋,而是谁更愿意把一道题做三遍、把一个知识点嚼碎了咽——那些在物理上不掉队的孩子,往往是肯“死磕”的人。
如果你很有幸,前三关都顺利通过,那最后一道坎也不应被忽视。有些学生平时笔记记得满,课本背得熟,可一到考场就“哑火”。语文作文写得行云流水,却偏离题意;历史主观题写了满满一页,得分却刚过一半。这不是学得不好,而是没摸透“考试规则”。应试能力就像一把钥匙,即便你装满了知识的“宝库”,没有钥匙也打不开分数的“大门”。它需要在一次次模拟考中总结规律,在一篇篇主观题里打磨话术,甚至还要有一点点“踩点运气”,但更多的是“刻意练习”的结果——毕竟,高考不仅考你懂不懂,更考你会不会“答”。
回望高中三年很多孩子的掉队轨迹,其实藏着清晰的逆袭路径:先稳住英语的“基本盘”,再筑牢数学的“承重墙”,理科生啃下物理的“硬骨头”,最后打磨应试的“金钥匙”。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而运气,不过是努力到一定程度的“水到渠成”。所谓高考赢家,不过是在每一次掉队预警来临时,都稳稳地接住了自己。大家说是不是?(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联系删除)
来源:飞快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