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营台子寺——来历、变迁及传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5:34 1

摘要:临邑县翟家镇西一华里有一个村庄——王家营村 ,村南三百米处有一个古台,台高二十余米,此台为圆形台子,直径六十多米。大台前面还有一个高一米的副台,是从地面走向高台的过渡台子,副台与大台之间,有一个三十多米的坡道,坡道用砖铺就。前后两个台子占地十余亩,总面积近八千

二、王营台子寺——来历、变迁及传说

文/高连君

临邑县翟家镇西一华里有一个村庄——王家营村 ,村南三百米处有一个古台,台高二十余米,此台为圆形台子,直径六十多米。大台前面还有一个高一米的副台,是从地面走向高台的过渡台子,副台与大台之间,有一个三十多米的坡道,坡道用砖铺就。前后两个台子占地十余亩,总面积近八千平方米。秦代大将军王翦曾在此屯兵,并以此台为点将台、阅兵台,数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将士军需生活,买卖生意逐渐形成了市场,很多生意人在此定居下来,形成了村庄,因为王翦在此安营,开始村庄称作王翦营,后称做王家营,简称王营。隋朝随着佛教的兴起与繁荣,寺庙在各地兴建起来。隋朝高僧看到台子高大、宽敞,遂在台子上修建了寺庙,从此便有了王营台子寺。这只是王营与台子寺的来历,但此台的来历更是不同寻常,王营台子与台子寺,四千多年来有着神圣的使命与神秘传说。

王营台子是箕山南一高岗,箕山亦称做鸡山、基山,基山属德平县麋镇(现属于陵城区),基山与王营村高台,同属一系,乃泥土夯实而成,是远古时期大鲧、大禹父子领导治水时,人工修建的天文台、水文观测台。华北平原乃冲积平原,是在造山运动后才形成的广袤平原,虽叫箕山,并非石山,其实土筑而成。又因箕山比王营台子略大,所以,人们说起王营台子,常冠名为箕山南一高岗,其实,二者同时鲧禹父子治水修筑的观测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德平县志·祥异志》记载,曾经有一位异人在基山隐居,有神迹,“王半仙逸其名,幼学道术,操作无异常人,久之稍稍厌人事,隐于邑之基山,尝鼻息吹尘成穴,日中趺坐,顶露金光。有疾者聆其清谈,辄沉疴若失。若叩其术,但云吐纳采炼。虽有口诀,其实静能生悟,无他缪巧也。后不知所终。”《临邑文史资料》上称:“基山”一名是德平县志的改称,原名为“箕山”,“箕本星宿名,山仅土丘,上应星光云。”

据传,古时候有人看见正渐渐长高的基山,随着金鸡报晓而停下来,神奇莫测,所以叫“金鸡宝山”,简称“鸡山”。箕星,也叫天鸡,天上的箕宿是四颗星排列成簸箕状而得名,箕”,本为星宿,箕星乃神话中二十八宿青龙七宿之一。源于古人对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神话和天文结合的产物。时至于今,沿用“箕山”两字为墩、庄名,又称“箕山墩”、“箕山村”。箕山,按照四星排列基山应该是四峰耸立,人们所说的基山仅是其一而已,连同王营村台子只有其二。因为箕山与王营台子上有寺庙,人神不能同居,未被开凿,所以才得以保留至后世。其余二台逐渐被老百姓取土使用殆尽。

民间有女娲娘娘在基山炼五色石补天的说法,这位造人的人文始祖,补天余下的五色石,便形成了基山与王营台子;相传舜曾在基山教人们掘井栽种、烧制精良的陶器,表达了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渴望;还传说大禹治水时,在王营、基山附近开出了一种石头状的土疙瘩,不牙碜、能吃。水灾使得饿殍遍野,禹就让人们吃这种土块而活下来。为纪念大禹,百姓叫它“禹粮石”;在老德平县一带,辗转流传着鲧治水失败后,在基山被杀升仙的故事,说三滴血落在大湾中,水里立刻冒出三座丘陵,供那些遭洪水袭击的人们居住。其中一座丘陵是基山,一座丘陵是王营台子。诸多的美丽神话传说,是人们对上天与治水英雄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远古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活着中原族和东夷族等几个部族,大禹治水是一项非常大的联合行动,所以必须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山海经》、《淮南子》等史籍载,大禹当时在很多地方修起群帝之台,进行祭祀,王营台子、基山当列其中。古人信仰君权神授,是“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具有宗法社会的同根意识,这些正是先民共同的精神家园。追想远古,大禹在基山、王营台子等地率众筑坛修神庙、立神主,祭祀女娲娘娘等天仙宗神,从而团结了百族,功在千秋的治水工程终于告成,于是,形成中华民族大规模的部落融合,并且实现了和平共处!大禹作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以修建群帝之台,迎合人们‘天人合一’的天道观、宗教观,实现了各部族的团结与和谐相处。实意筑起了治理中华大地的洪水泛滥的天文台、水利观测台,为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灌溉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德平县志》与《德平县文献汇略》记载,基山南临的翟家镇、理合务镇一带原叫“禹贡乡”,“禹贡”即是禹的功绩,至今翟家镇鲧堤刘村仍有鲧堤遗迹,这一带都是鲧、禹父子治水的地方。古代将此地冠名为‘禹贡乡’,印证了鲧禹在此地治水的真实性,足以证明我们先辈对鲧禹父子的无限景仰。

大禹修建高台即适应了古代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团结各部族做出了杰出贡献;更是在领导治水时,以基山、王营台子作天文台、眺望台、水文观测站,进行大规模兴修水利。由麋镇基山“田家堰”,上溯到“金堤”、“鲧堤”,都是禹贡乡(今翟家镇、理合务镇、陵城区滋镇、麋镇东部部分村庄)一带到基山及下游(麋镇、德平镇)不同时期治理洪水的产物。修建高台尤为华北平原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灌溉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鲧、禹修筑高台,政治上为团结各部族起到了重要作用;经济上为防止洪涝灾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粮食生产,更是功在千秋!

王营台子最原始实际的用途,是鲧、禹父子治水的天文台、水文观测台。王营台子距离鲧堤仅四、五华里,二十多米高高的台子上,架设十几米的云梯,可以观测到二十华里之远。对鲧堤上下游一带的地势、水流走向,可以观测得十分清楚。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望远镜、水平仪,凭借着高高的台子,对水流走向、河道放线、河堤高低,有比较准确的测绘。王营台子对禹贡乡(翟家镇、理合务镇)一带治水工程,起到了不可估量重要作用。虽然,后人给台子披上神秘的色彩,无论是‘女娲补天之余石’之说;还是神话‘二十八星宿青龙七宿之一’的箕星之说;大鲧被杀后三滴血入水,‘冒出的的丘陵’之说。都是对台子的崇拜与大鲧、大禹的追思,是对大鲧、大禹治水的吟诵,对台子历史作用的褒奖。实际就是水文观测台。

星转斗移,日月如梭,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华北大地人口增加,物阜民丰。但为了争霸,华夏大地演绎了诸多的战争。战国时期,齐国伟大的军事家孙膑,采取围魏救赵之策,击败了魏国军队,活捉了将军庞涓,谈判和解后,庞涓回到了魏国。约公元前348年,庞涓为报被活捉之辱,兴兵伐齐,孙膑在王营台子东南六、七里地的孙阵村,设下了迷魂阵,魏军进入迷魂阵,分不清东西南北,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庞涓率领的魏国军队大败。孙膑布下的迷魂阵,方圆六、七里,迷魂阵的边沿就在台子脚下不远处。此阵以东西孙灯为阵眼,以灯笼的升降为号令,齐国军队可以进退自如;以王营台子为烽火台传达军事情报,战争情报与排兵布阵完美结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魏国军队没有到达孙阵前,王营台子的烽火,早已将消息传给了齐军。王营台子西数十里外,不止一个烽火台,军事情报就从西边马家墩村(属陵城区麋镇)‘狼烟墩’,兴隆镇村(今属陵城区滋镇)烽火台,传递到王营烽火台。王营台子作为烽火台、瞭望台,以准确的战场形势,报告给孙膑,为齐国战胜魏国军队,又一次立下了功勋。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军事家,关中频阳东乡人,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人,主要战绩: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赵、燕;并倾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了楚国。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除在灭亡韩国没有直接参与外,其他五国均有王翦父子攻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白起、廉颇、李牧称战国四大名将。

赵国与齐国的疆界大致在山东与河北省界一带,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弱,在边界线一带来回推演,故德州有‘齐鲁之儒雅、燕赵之彪悍’之说。禹贡乡王营一带大多是在齐国境内,但秦国灭掉韩赵之后,赵国之疆域全部被秦国吞并,随着秦国实力强大,国界线已经大大地向东推进,此时的禹贡乡王营一带属于秦国的地盘。灭掉韩国、赵国之后。约公元前228年,王翦将秦国军队驻扎在秦国靠近齐国的边境线一带。

当王翦将几十万大军开往秦齐边界线一带时,发现一座高二十多米高台赫然而立,而且高台前面有一坡道,可以直接攀登到高台之上,王翦一看,此处高台可以做点将台、阅兵台,不用再让工兵耗费财力取土筑台,遂将军队在此驻扎下来。驻扎在禹贡乡一带,一是对秦国边疆的守护,二是对齐国形成强大的碾压阵势,待时机成熟将齐国吞并。

王翦驻军高台之下,并非偃甲息兵,而是厉兵秣马,将士日夜操练,王翦站在高高的台子上,检阅各个营队的训练,并经常搞实战演习,台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阅兵台,在高台上点将、布兵、排阵,提高将士的战斗力、与常备不懈的备战精神。严阵以待,随时进攻齐国。几十万大军生活,虽然有秦国提供军需,但仍需要当地老百姓补给。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做买卖老百姓在台子后驻扎下来,出现了村庄的雏形,因王翦在此安营,附近的老百姓称此地为王翦营,一个有着历史符号的村庄就这样建立了。王翦率部开赴新的战场后,商人便滞留在王翦营。此处空旷原野,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又有大鲧、大禹治理的水利工程,利于农业生产,利于人口的繁衍生息,王翦营村逐渐繁荣起来。现在仍有王、赵、张、周、苏、姜、刘、靳、朱、程、董、魏、徐、宫等十四个姓氏。后来,渐渐将王翦营叫成了王家营,又简称王营。这便是王营村的来历。

佛教的兴起,给台子赋予了新的内容与使命。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为汉明帝时期,“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证据更充分,三国以来即被流传。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平求法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此事云:“汉明帝梦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於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白马寺也。”尔后,凡僧尼所住之处即称为‘寺’。白马寺被后世佛弟子尊为‘祖源’和‘释源’,而二僧所合译的《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中国南北朝时期兴建寺庙成风。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都城洛阳内外有一千多座寺庙。唐朝诗人杜牧作《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寺庙之多。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又有了一个新的高度,隋朝高祖文帝即位后(五八九~六〇〇),立即废止北周毁佛政策,下诏修建寺院、重整经像、设‘五众’及‘二十五众’宣讲佛教义理,更以大兴善寺做为译经的中心,计其一生致力於佛教的推广,所度僧尼达五十多万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写经十三万卷,佛教在隋文帝时代的盛况可见一斑。隋炀帝承文帝以佛教治国的方针,对佛教的提倡亦不遗馀力,建寺、度僧、造像一如文帝。

王营台子自王翦以后,只起到做烽火台的作用。隋朝举全国之力大兴佛教、大兴寺院,王营台子被选为建造寺庙的最佳风水宝地。隋朝时期,在台上建有寺院,称作台子寺。建筑风格与平面布局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宗教色彩。寺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音译称为 “浮屠”。称为汉式塔,由此,王营台子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出现了佛教寺院——台子寺。

院碑上记载有一口用禹粮石粉烧制的大瓷缸,叫“净水风韵缸”,缸高九十厘米,口径六十一厘米,腹周长二百五十六厘米,底径三十五厘米,重一百余公斤。一年四季,无论存放混浊塘水,还是房檐雨水,一旦入缸之后,便清澈明净,甜如雨露甘泉。缸中如长期存水,水面便生出绿色藻类将水中灰尘吸尽,水质甘冽,不腐不变。因此缸有自然净化水的功能,善男信女喝缸里的生水从不生病,所以又被称为“仙水缸”。 据说,缸中总有数条龙出没戏耍。每当明月高挂时,数条小龙游于缸中戏水,缸中翻滚游龙,水花四溅——因而也有百姓称其“龙缸”。因而寺院香火兴旺。

宋朝雷火将寺烧毁,缸被赵龙岗大粮商买去。北宋一大雨天,霹雳震耳,雷火肆虐,寺庙竟被雷击而失火。僧侣无恙,衣物之类却损失不少。为救一时之急,众和尚竟卖“龙缸”于一赵姓粮商——那村因得龙缸而远近闻名,“赵龙缸”村名也由此而来。后人逐渐叫成了“赵龙岗村”。

台子寺在德平县的影响甚大,特别是在禹贡乡、基山乡一带,既是烧香拜佛场所,也是这一带的一道风景。王营村主事人与佛教僧徒商议,捐款重修台子寺。于是王营村周边村民募捐,和尚僧徒化缘,又将台子寺修葺一新。捐款名士及村民的捐款数,镌刻在石碑上,供香客观览,石碑几百年来一直矗立在台子寺下。

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黄老学说、道教的部分思想渗透其中;中国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也渗透在其中,所以,寺院的建设大多供奉着玉皇大帝与各位菩萨。

高台之上建一院落,正殿青砖黛瓦、斗拱飞檐,殿顶塑一金翅鸟。正殿朱红大门、木质方格通窗,雕梁画柱,流光溢彩,气势恢宏。东西长十五米,南北宽六米。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两边是殿前诸位臣神,玉皇大帝塑像高大巍峨,身着金黄色长袍,脚穿青月长靴,头戴紫晶冠,睥睨天下,一副威武庄严神态。玉皇大帝两旁站立着哼哈二将,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着武器为金刚杵。其神态威严,怒视凡间。胆子小的人,一般不敢直视这两尊神像。此殿称作大殿,亦称玉皇大帝庙。

在玉皇大帝庙后,相隔不到一米的后边,有一座殿宇,叫披路庙,所谓披路庙,是各处道路的开拓佛,供奉披路佛,是敬奉其为人们披荆斩棘开山铺路之功德。

玉皇大帝庙东,紧靠着有一座小庙,比大殿小了很多,是送子娘娘庙,老百姓求生儿子时,在此庙烧香磕头,以求得子。

殿前院子内有一石桌,一米半见方,是和尚们晚上喝水的地方。院子前有一高阁,名曰前门,亦称做南天门,前门旁东边,有一颗几百年的老槐树,有两人合抱粗,树洞空心,但依然枝繁叶茂,人们在前面烧纸,遇上刮大风天气时,怕烧纸满天飞,点燃后扔进槐树洞里。殿东有一空场,是和尚练武台。送子娘娘庙往东有三间南屋,放柴草农具;五间北敞棚是碾房;殿西侧西屋三间,南屋两间,供方丈与和尚居住,北屋两间是和尚们的灶房。

大殿前面是一个比高台低矮的副台,前后两个高低的台子,有三十多米长的斜坡甬路,坡路是用砖棱起铺就,每一个砖就像一个台阶,每年闹秧歌时,踩着高跷往台子上行走,由于这些棱起的砖,高跷不往下滑。低矮的副台也叫前台子,高约一米许,也称作前院。前院供奉观音菩萨,观音菩萨高高盘坐在莲花台上,莲花台下面压着一些不知名的小鬼,被压得龇牙咧嘴。观音菩萨下两旁排列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因此前院称十八罗汉院,亦称菩萨庙,亦称佛殿。罗汉院东西两侧,分别有东门和西门,东门小,西门大,可以进出大马车。门外有厢房数十间,存放马车、给寺院种田的长工们住用。在此前殿东立有三块石碑,高一米半,宽六十公分。石碑是修建台子寺的功德碑,两块早立的石碑,记录村民与各地崇佛者捐款的钱款数,所记录的钱款数,用的是银两的记录,按照多少吊钱记载。一块较晚的石碑是重新维修台子寺的捐款功德碑,记录钱款数用的几块钱记载的。由门前三块石碑可以推测,台子寺除了小修之外,有三次大的重新维修建设。所以,七、八百多年来依旧屹立不倒,金碧辉煌。

观音庙即佛殿东侧,有伽蓝菩萨庙,即护法神关帝庙,关公端坐在中间,身披绿色斗篷,红色脸庞,右手扶着太师椅,左手持兵书,左右两侧关平、周仓持刀而立。

观音庙西侧,有韦陀菩萨护法庙,与关公并称护法神。

十八罗汉面院子有东小门,供和尚或干活的长工们进出,西有大门主要进出大马车。院子前边是正门,叫前站们。

门前有一条东西大道。大道前面有一洼湛蓝的水塘,池塘从水底冒出气泡,原是泉源出细流。池水清澈透明,可见鱼翔浅底。塘边四周有一圈茂盛的古树,倒映在碧绿的池塘中。有随风摇摆的垂柳,有高大挺拔直插云霄的榆树,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国槐。白鹭盘旋飞,喜鹊唱枝头,燕子亮歌喉,天上白云悠;高台、绿树、白云、蓝天倒映在池塘,一幅桃花源般的秀美图画!

美景荡涤凡间的烦恼,参禅洗净尘世的浮躁。漫步台寺边,凡尘佛禅间。陶翁心境界,禹乡桃花源。

以一首《陶醉台子寺》咏之。

台前碧水涌微澜,

台上香炉缭烛烟。

鹊踏阳枝鸣翠树,

鱼翔浅底戏清泉。

白云袅袅萦佛寺,

庙宇幽幽蕴禅仙。

采菊东篱何处去?

修身养性古台间。

随着各种狐狸成仙的神话传说,在台子的四周又逐渐修建了许多狐仙庙。周边老百姓求生男孩的、驱邪去病的、祈福婚姻的人络绎不绝,在不同的庙前,摆下贡品,燃香烧纸,磕头作揖,三叩九拜,十分虔诚。自建庙以来台子寺的香火颇盛。

台子寺历经北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香火不断,或经战乱也没对台子寺造成影响。因为:南宋时期,华北地区已属于金国疆域,金国自金熙宗以后的帝王,都具有相当高的汉文化素养,金朝中期,女真人改汉姓、着汉服的现象屡禁不止。金朝以儒家思想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与法家亦较广泛流传与应用。

金朝中期后基本继承了宋朝以前的各种思想、文化、宗教等,所以,台子寺在北宋重新修葺后,南宋与金朝互相对峙阶段,暂时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安定时期,台子寺依然香火旺盛。

元朝佛教与朝廷的关系密切,其能以一蒙古外族而统治华夏一百多年,可说多得力于佛化政治。太祖建国之初,重用禅宗行者耶律楚材制订典章,令慓悍好战的蒙古百姓摄化于佛教。其后诸帝承袭此风,皆倚重僧信以协助国政。

明代推翻蒙古统治的明太祖朱元璋,初为皇觉寺僧,宰相宋廉亦出身於寺院,故对佛教特别崇敬,也力图整顿佛教。因此,即位后即颁布了一连串新的佛教政策如:立僧官、定考试、制度牒、刻藏经(南藏)、整理僧籍、分寺院僧为禅、讲、教三类;成祖永乐帝以临济僧道衍为宰相,刻北藏,并作《赞佛偈》、《金刚经解》,力护佛教。此后,诸帝王无不奉佛,禅、净二宗与喇嘛教并行。

清代同元朝一样,王室崇信喇嘛教,可说是以佛化政策统治了蒙、藏、汉三个不同的民族。朝廷不仅在西藏以达赖治前藏,以班禅治后藏,在蒙古各地赐封喇嘛‘呼图克图’的尊号,更将皇宫中的雍和宫改为喇嘛寺。清初诸位帝王与佛教的关系颇深,顺治皇帝曾作〈赞僧诗〉‘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来表明愿为僧侣的心迹;康熙帝则迎请明末以来的各宗派高僧入京,促进佛教的复兴;雍正帝则亲事章嘉活佛,参礼迦陵性音禅师,自号圆明居士,主张禅、教、净调和之论,尤其热心净土法门,对近世以念佛为主的禅净共修,影响甚大。

所以,虽经朝代更替或战乱,但由于各朝代对佛教的尊崇,皆对台子寺加以保护。七、八百多年间,对台子寺经常维修加固,台子寺一直在风雨中屹立。

台子寺作为德平县一处景点,清朝时期文人墨客游览台子寺吟诗作赋。文士孔昭珩《游台子寺》诗云:

微阴掩映日光妍,

疎磬淡烟景洒然。

云影无心来古刹,

雪花有意媚诸天。

僧能爱客原非俗,

境足留人已是仙。

到此惟将诗献佛,

尘踪可许暂参禅。

由于台子寺供奉着玉皇大帝及各路神仙,给王营台子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又由于台子下居住着狐狸、獾、黄鼬、蛇等野生动物,更加重了台子的诡异色彩。人们对神仙的敬畏、对狐狸等动物的误读,台子经年成了狐狸、黄鼬、蟒蛇等野生动物的天堂,台子上有很多狐狸洞、獾窝等大坑。台子前面有一个大水塘,东南角还有一个小水塘,台子上的蟒蛇有对掐粗,爬到水塘岸边的树上,尾巴缠在树枝上,头伸到水面上喝水。台子寺的狐狸与赵家台子、鲧堤刘村台子的狐狸、狸猫、黄鼬,夜间互相走亲戚,并且与怀仁镇境内的台子上的狐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六、七、八月份,庄稼茂盛形成青纱帐时,王营台子寺与赵家台子、鲧堤刘台子、怀仁台子之间,有一条明晃晃的弯曲小路,这是狐狸、狸猫、黄鼬、獾等精类动物行走的路径,是它们相互串门走亲戚的“官道”,尤其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还能看到一路的小灯笼,更加增添了台子的神秘色彩。台子上各种精灵动物的出没,夜间它们“打着灯笼”串门的神秘活动,陡增对狐狸的敬畏。其实“打着灯笼”走动并不神秘,是猫科动物的眼睛在夜间放光,并非是简单地反射了夜晚中极其微弱的可见光,而是反射了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并且,在反射红外线时,令其发生蓝移,变成了可见光。但在科学不发达时代,将人们的好奇心调到了极致,以为狐狸是成仙成精的神秘动物。因此,又演绎出超乎科学的民间神话传说。

狐狸闹秧歌:十五闹元宵,台子寺周围也有散散点点灯火,断断续续排成长队,一直蹦蹦跳跳至附近村庄的路上。周围村人均能看到,甚至能听到敲敲打打锣鼓声。但谁也不敢近前观望,因那灯火很矮,显然不是人间秧歌队。此传说在附近村庄甚奇,正是狐狸眼睛放光,狐狸群听见外面锣鼓喧天,出来一看究竟时,被人们误以为狐狸也在闹秧歌。

夺命狐狸:一外乡人路经此地,见一狐狸挡路,不由分说,赶着大马车压了过去,狐狸被碾死大路上……怎料,竟有另一只狐狸尾随而来,爬到生意人家门口的大树上,哀嚎不止。每日掌灯后,狐狸就开始哭闹,至次日黎明方止。白日销声匿迹,不见踪影,夜晚准时嚎啕……生意人被搅得全家夜不成寐,心神不宁,请神婆做法也不顶用,吃药更无济于事。终有一夜,生意人难耐惊吓煎熬,卧病床榻,忏悔罪过,撒手人寰。奇的是:发丧始,狐狸竟再不来哭闹了——概一命换一命足矣!

以上神秘传说,不仅在王营台子传说,距离此地五里的鲧堤刘台子、距离此地七里地的赵家台子也流传着这些传说。

感恩接生婆:一接生婆曾半夜被敲门声惊起,挑灯开门细看是一矮汉,旁边还有小推车。那汉子戴帽子,蒙围脖,见到接生婆并未说来意,而是用手指车子,示意接生婆上车。接生婆心中嘀咕:看来这人不光矬,还哑巴!于是,放下灯盏坐车前往。矮汉呼哧呼哧推得甚为吃力,好不容易才到家。这家灯光闪闪烁烁并不明亮,好多矮人,都戴帽子蒙围脖,出出进进。产婆寻思:还是大家族,个头都太寒碜——跟一刀切的一样。奇怪的是,无论产婆说什么,问什么,竟没有人与之搭腔。难道都哑巴?嗨,不管这些,接生便是。床上呻吟难产的妇人经产婆帮助,顺利诞下爱子。孩子竟有毛,有尾巴——微弱灯光下,产婆凭手感还是触到了这些!产婆心里明白他们绝非人类,强作镇定,不敢多言。众矮子作揖谢过,矮汉又将产婆推回家,并送上点心、酒肉之类酬谢。令人感慨的是:矮汉子竟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后曾多次于夜深人静时叩门送礼——直至产婆离世。此传说也在林子红坛寺一带也有传说。

还有更多玄幻的传说,这些传说充分说明,在科学不发展的封建落后时代,人们对狐狸夜间眼睛放光,而演绎出来的各种诡秘传说。

独家台子寺民间传说:清朝年间,王家营村一个叫王仁义的村民,下地回家,路见一大黑狗将一只小狐狸的腿咬伤不能跑了,王仁义把狗撵走,用手巾将小狐狸的伤腿包扎好,抱着它往台子寺送去。几只老狐狸正在洞口因孩子找不到烦躁不安。见有人抱着孩子送回来,高兴的用两前腿似作揖的动作表示感谢。从此王仁义的家族,好像有灵感护佑一样,老人健康长寿、子孙孝顺有出息,无论种地经商都顺畅,整个家族财兴旺起来。由于受王仁义的影响,附近的村民对狐狸更加保护。每年冬天外地有来挖狐狸的,用狐狸皮卖钱,当地村民就止挖,把外地人赶走。有一年王家营、高榆树村、殷家庙几个村的穷人过年买不起肉,这些户主几乎同时在腊月二十八半夜听到一个声音:“太阳出来前到台子寺去取肉”!他们抱着试试的好奇心去的,都是太阳没出来到了台子寺,看见寺附近树上有的挂着猪头,有的挂着下货,每人都得到一份。从此每逢腊月二十八,只要真正买不起肉的穷人,早晨不出太阳到那里准见树枝上挂的有肉,家里已买到肉的,到那里却看不见。有的说多年老狐狸会搬运,为周济穷从富户家运来的。

(七)

到民国期间依然香火旺盛。每年春三月有一次庙会,村中主事人请来剧团,在台前唱三天或者五天,庙会繁华热闹,会上引来了各地观看戏剧的观众,也招来了各地特色小吃,叫卖声此起彼伏。卖各种小玩意的、杂耍的、卖艺的、卖酒的、卖茶的也聚拢在此处,人声鼎沸、生意兴隆。

王营台子寺设有集市,是逢五排十,距王营二里地的北边村庄黄集是逢一排六,越大的集市赶集的人越多,何况,来台子寺赶集还可以到庙上烧香拜佛,所以,第一天在王营赶集后,第二天黄集就基本没人了。德平县南部(理合务区),有四个了不起的‘爷’,褚庵村的井大龙井大爷,高家村的高昌阁高二爷;尹家村的尹振河尹三爷,黄集的黄四爷。这四个‘爷’,神通广大,黑白两通,凡是被土匪抢劫了,或者被盗了,只要找到这四个爷,就能把被劫掠、被偷盗的东西再还回来。井大龙黑白两通,且有仗义豪爽之美名;高二爷依仗在德平县做县丞的三弟高昌耀,给他面子实际上是看县丞的面子;尹振河开油坊,在从济南回家的路上,曾经接济了黄河以北江洋大盗,江洋大盗故意绑票后让被绑家属去找尹振河,一报接济之恩,让尹振河名利双收;黄四爷武功高强教出来无数高手,很大一部分干上了土匪,虽然黄四爷不是土匪,附近很多土匪是他的弟子,富裕户被帮了票找到黄四爷,土匪就给他面子放人。所以,黄四爷在当地说一不二,霸道与高傲的很,王营台子寺的集市,压着黄集的集市,这口气黄集的人们难以下咽,于是,一个叫九老麻麻(太太)的人,领着人把王营台子寺集市上的大称给搬走了。摄于黄四爷的威武,王营村老百姓忍下了,集市上没有了称,卖粮食卖菜等,凡是需要过称的就无法交易了,集市逐渐萧条了,直到彻底没有了集市。每年腊月二十还保留一个大集,叫肉食集。台子寺往南一直到殷庙、往北到村跟前都是集市,周边一百多里地的老百姓慕名前来采购年货。有些拜佛烧香的香客,借庙会或大集时机,也到台子寺顶礼膜拜一番,成为台子寺集市一个特殊的靓丽风景。

由于王营每年只有一个集,于是,就有了一个笑话:说王营村的孩子真能耐,一集就会走。(一集就是一年)

(八)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中华民族,1940年大年腊月二十九,曹五旅一个营进驻王营村,第二天腊月年三十,日军就追到了翟家村,在翟家村西架起了小炮,轰炸王营村的四个围子墙门,只几炮就将围子墙门炸塔。炸死炸伤曹五旅五、六个士兵。国民党曹五旅还没有与日军正式交锋,就往南逃之夭夭了。日军紧跟着曹五旅开炮追击,乱炮之下,炮弹击中了台子寺上的南天门阁。1942年后,八路军多次与日军展开战斗,台子寺也成了战斗阵地,日军多次在对八路军、或曹五旅的追缴中,对台子寺进行毁坏。加之1942年华北地区春夏大旱,随即蝗虫肆虐遮天蔽日,夜间,蝗虫起飞可以将月亮遮住,所到之处禾苗、草木皆光,堪比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老百姓逃荒要饭流离失所,台子寺的香火也由此衰败,殿堂失修漏雨,也没有能力对台子寺进行维修,逐渐坍塌毁坏。到日本鬼子投降时,基本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日本投降后,德平县已经属于解放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随即,国民党组建起还乡团,对解放区进行破坏,杀害共共产党员、农会干部、联防队员等,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们无暇顾及台子寺,台子寺继续被风吹雨淋,进一步的破败毁坏。共产党是无神论者,对牛鬼蛇神持批判态度,破除封建迷信,从1946年始,将台子寺庙宇内的神像砸毁扔掉,1950年代开展打井运动,台子寺上的砖拆掉用来打井,玉皇大帝庙1956年拆除。文化大革命运动,砸烂封资修、砸烂牛鬼蛇神,台子寺彻底被拆除。七、八百多年的文物古迹荡然无存了。

1969年珍宝岛保卫战,使得中苏关系落入最低谷,美帝国主义颠覆中国的野心不死,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适应备战,全民皆兵,全国各地民兵进行打靶训练,1970年代,王营台子又被当做翟家公社打靶场,台子原来是圆形的,为了建成打靶场,公社让王营大队的地、富、反、右四类分子,无偿改建成长方形的靶场。比原来的台子长了,但变窄了。台子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197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台子上放置带有数字的石块,作为军事用途的测量数据。有的村民不知道是何物,将石块拿回家中,被发现后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将带有数字的石块上交。期间,部队曾在台子上竖起有十多米高的云梯,老百姓亦称做木楼,实际上就是一个三角形的木架。作为观测工具,小朋友们爬上云梯远眺,可以看到近二十里外德平镇的景物。

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8月,不知道从何处刮来一股风,说是台子上的仙姑给人们看病,一传十、十传百,几百里地以外的人都赶往王营台子。王营村的人们看到台子前有很多人在烧香磕头,才知道台子上有仙姑看病。此风正劲时,连青岛、河北、河南、江苏等地的人们开车来此拜仙取药,台子前容不下,来得晚的人就到台子后,甚至跑到户家院子中烧香。人们在台子脚下铺上三张烧纸,点燃手中的烧纸,拿着烧纸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然后下跪磕头,把铺在地上的三张烧纸折叠包好,回家以后把烧纸中的所谓‘药’,用水冲下,可以包治百病。有的心诚的香客,不仅烧纸,还带来鸡蛋点心等贡品,一个老太太看到商机,拿着一个囤子,在台子上,让香客放鸡蛋,香客走后鸡蛋就属于她自己的了。此时,正是玉米抽穗扬粉期间,台子周围都是玉米地,风一刮玉米粉尘飞扬,特别是在玉米跟前烧纸,人们碰撞玉米,连同玉米花粉带纸灰,总能够在纸上落下一些东西,前来烧香拜仙取药的人,总会得到一点‘药’,至于是否能治病,也没有人证明。此风。刮了一阵,随即便销声匿迹了。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台湾商人,前来王营村考察台子寺,欲捐款重新修建台子寺,村民得知后,无不欢欣鼓舞。但与村委会沟通时没有达成协议,遂放弃了。

台子寺拆除后,又将台子改建为长方形,原来的台子的面貌全非,人们对台子的崇拜心理逐渐消失,八十年代初期,村中百姓修房盖屋,在台子上挖土,两年多时间,台子就彻底消失了。

二零一零年代,村委会为了给后人留下念想,在台子处修建了一座长八米、高四米的纪念墙。上书:“仙地好风光,古村新气象”十个大字。

四千二百年前,治水英雄鲧、禹父子,所建的水文观测站、眺望台,历经烽火台、阅兵台、台子寺、打靶场,最终走向消失,给我们以及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

王营台子虽已消失,但,它曾经是原德平县一名胜古迹,在鲁北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一首七律吟咏记之:

七律 咏古台

鲧禹筑岗四千年,

观测水文治百川。

洪患荡除归大海,

清流奔涌灌良田。

运筹布阵彰膑谋,

点将排兵著翦贤。

寺庙烛香飘百里,

古台声震贯云天。

来源:潇洒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