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南焦作太行山深处,曾有个荒草丛生的废弃古村,年轻人走光、老房子塌了一半,谁也想不到,几年后这里会挤满举着手机拍照的年轻人,玻璃茶室飘出咖啡香,悬崖书店成了小红书“爆款”——这就是“云上院子”的蜕变。
在河南焦作太行山深处,曾有个荒草丛生的废弃古村,年轻人走光、老房子塌了一半,谁也想不到,几年后这里会挤满举着手机拍照的年轻人,玻璃茶室飘出咖啡香,悬崖书店成了小红书“爆款”——这就是“云上院子”的蜕变。
如今,不少乡村都在喊“振兴”,可光靠种庄稼、办普通农家乐,很难留住人,更别说吸引年轻人。究其原因,不是乡村缺资源,而是缺把“土资源”变成“潮体验”的本事。今天,我想结合自己十几年扎根乡村的实战经验,跟大家聊聊一种能让乡村“破圈”的新模式——“创意+赋能”,看看它是怎么让老建筑、闲置地、普通农田焕发生机的。
一、核心逻辑:不搞“大拆大建”,用创意重构乡村资源
很多人觉得乡村振兴就得砸钱搞基建、拆老房子盖新楼,其实大错特错。乡村最珍贵的,恰恰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老资源:村口的老槐树、闲置的大队部、连片的农田,这些在过去可能被看作“没用的东西”,只要用创意“盘活”,就能变成核心吸引力。
“创意+赋能”的关键,就是“资源重构”——不是毁掉老资源,而是给它换个“新身份”。就像河南焦作的“云上院子”,改造时完全保留了太行山古村的石屋原貌,没拆一间老房,而是在石屋里装了落地窗,在山坡上搭了玻璃茶室,把废弃的牛棚改成了悬崖书店,甚至把田间小路变成了“星空剧场”。这种“修旧如旧+创意点缀”的方式,既留住了乡村的“魂”,又造出了城里没有的“新鲜感”,开业第一年就接待游客15万人次,营收突破800万元(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年度乡村旅游报告)。
再看浙江东阳的横店圆明新园,它没有凭空造景,而是以“复刻圆明园”为创意核心,把历史资源和影视IP结合。园区不仅还原了圆明园的经典建筑,还引入《延禧攻略》等热门剧的取景场景,让游客既能感受历史,又能过一把“拍戏瘾”。这种“历史资源+影视创意”的重构模式,让它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网红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超2亿元(东阳市文旅集团年度运营报告)。
说白了,“资源重构”就像给乡村资源“穿新衣服”,老底子还在,但样子更潮、玩法更多,自然能吸引人来。
二、破圈关键:瞄准年轻人,把“体验”做成“社交货币”
乡村要火,必须抓住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去乡村,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找乐子”“拍美照”“发朋友圈”。所以,“创意+赋能”模式的第二个核心,就是让体验贴合年轻人的需求,把乡村场景变成他们愿意分享的“社交货币”。
怎么才算贴合年轻人需求?得抓住三个关键词:打卡、互动、新鲜。先说“打卡”,年轻人到一个地方,首先要找“出片”的场景。云上院子的悬崖书店、星空剧场,圆明新园的古装拍照点,都是专门为“打卡”设计的,随便一拍都是“大片感”,自然有人愿意发小红书、抖音,相当于免费给乡村做宣传。
再看“互动”,光拍照不够,还得让年轻人“玩起来”。圆明新园推出“穿古装、演小剧”的体验项目,游客可以穿上清宫服,跟着专业导演拍一段小剧情,还能把视频发社交平台;有些乡村把农田改成“大地艺术区”,让游客自己动手画稻田画、摘特色果蔬,这种“能参与、能互动”的项目,比单纯的观光有意思多了。
最后是“新鲜”,年轻人喜欢尝鲜,数字技术就能派上用场。现在有些乡村在农田里装了AR设备,游客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稻田里“长出”卡通形象;还有的把老祠堂改成“数字文化馆”,用VR技术还原乡村的老故事。这些“科技+乡村”的新鲜体验,很容易戳中年轻人的兴趣点。
数据最有说服力:美团2023年《乡村旅游消费报告》显示,选择“网红打卡地”“创意体验项目”的乡村游客中,18-35岁年轻人占比达72%,其中83%的人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乡村体验,平均每条分享能带来15个以上的潜在游客。这就是“社交传播”的力量,也是乡村破圈的关键。
三、可持续密码:让“创意”变成“收入”,村民能赚钱才长久
乡村振兴不能只靠“热闹”,必须让村民真正赚到钱,模式才能长久。“创意+赋能”的盈利逻辑,就是把“网红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且不只是靠门票,而是打造“多元盈利点”。
从实战案例来看,主要有三大收入来源:
第一是“体验消费”,比如门票、剧本杀、研学活动等。圆明新园的“古装体验”项目,人均消费80元,2023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超5000万元;有些乡村搞“亲子研学”,家长带孩子体验农耕、做手作,一天人均消费200元,周末经常爆满。
第二是“文创产品”,把乡村特色做成“可带走的记忆”。云上院子把太行山的石头做成书签、把当地的草药做成香包,这些文创产品毛利率超过60%,2023年销售额达120万元;浙江有些乡村把稻田里的稻谷做成“文创米盒”,印上乡村的风景,一盒能卖50元,比普通大米贵3倍还供不应求。
第三是“配套消费”,比如网红餐饮、民宿、摄影服务等。云上院子的玻璃茶室,一杯咖啡卖38元,每天能卖200多杯;周边村民开的民宿,以前100元一晚没人住,现在改成“网红风格”,300元一晚还得提前预订。据焦作市文旅局统计,云上院子带动周边5个村的村民增收,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更重要的是,这些盈利点能让村民深度参与进来。有的村民在文创工坊做手作,有的开民宿、卖土特产,还有的当“研学导师”,教游客种地、做农家菜。当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既能赚钱,又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价值,才会真心实意地守护这份“热闹”。
『亮村点睛』
聊到这里,其实“创意+赋能”模式的核心,不是让乡村变得“不像乡村”,而是用创意唤醒乡村的“独特性”。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老建筑、老手艺、老故事,这些都是别人抢不走的“宝藏”,关键在于能不能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故事”,用科技、艺术等手段“做好体验”。
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更不是把乡村变成“小县城”。未来,真正能“火”的乡村,一定是那些守住了“土味”,又玩出了“新意”的地方——让老房子有新故事,让农田有新玩法,让村民能赚钱、年轻人愿意来。
你家乡有哪些被忽略的“老资源”?如果用“创意+赋能”的思路,你会怎么把它变成“网红打卡点”?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 0 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来源:亮眼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