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假信息逼退选民!44%人忽视,民主参与感下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5:54 1

摘要: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前两周,堪培拉大学一份报告把“选举假信息”这事摆到了台面上,近60%的成年人说刷到过跟选举相关的假信息,只有不到两成人没见过,剩下的连自己见没见过都不确定。

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前两周,堪培拉大学一份报告把“选举假信息”这事摆到了台面上,近60%的成年人说刷到过跟选举相关的假信息,只有不到两成人没见过,剩下的连自己见没见过都不确定。

面对这些真假难辨的信息,不少澳大利亚人都挺无奈。

说自己既没功夫也没本事去查真假,还觉得政府和科技平台该多做点事。

这反应挺真实的,现在刷手机看到一条信息,随手划走容易,真要去搜来源、找官方回应、对比多方说法,太费精力了。

数据也能印证这点:只有41%的人敢说自己能验准网络信息真假,40%的人觉得能判断社交媒体帖子可信不可信,可真碰到疑似假信息时,44%的人会直接忽视,主动去核实的只有25%。

研究团队专门挑了5个经专业事实核查员确认的假信息当测试题,为了公平,2个针对工党、2个针对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还有1个不偏不倚。

结果出来挺有意思:大部分人要么说“不确定”,要么直接说这些信息是真的,能准确认出是假的人,最多也才58%,最少的只有43%。

更明显的是“立场差异”,自认为是左派的人,对针对工党的假信息识别率能到58%,可换成针对联盟党的假信息,立马降到30%;右翼正好反过来,对联盟党的假信息辨得准,碰到针对工党的,准确率就掉到39%。

本来想觉得是大家辨别能力有差距,后来发现根本是“信念在作祟”,跟自己支持的政党沾边的信息,就算有问题也不愿承认是假的;跟自己立场对着干的,不用细想就觉得是编的。

研究者说“接受假信息比拒绝更省力”,这话太对了。

要判断一条信息是假的,得去查来源、找证据,调动脑子想半天;可要是跟自己想法一致,直接信了就行,不用费半点劲。

就像有人刷到“联盟党藏了疫情补贴数据”的帖子,要是本来就不喜欢联盟党,立马就信了,根本不会去查财政部有没有公开数据;要是支持联盟党,第一反应就是“瞎编的”,也不会去核实。

这种“凭感觉辨假”的情况,跟大家没学过“怎么辨假”有很大关系。

报告里说,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从来没接受过任何媒体素养教育。

说白了,就是没人教过他们怎么看信息来源靠不靠谱、怎么找专业机构核查、怎么分辨“标题党”和真新闻。

碰到编得像模像样的假信息,除了跟着自己的立场走,没别的招。

民众其实也清楚问题在哪,所以普遍觉得政府和平台该多管管。

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总爱给人推“符合口味”的信息,越看越窄,最后困在“信息茧房”里,假信息一推一个准。

平台要是不把定向推送的逻辑公开,不及时标假、拦假,假信息只会越来越多。

之前新西兰就有个好例子,他们出台了《数字服务法》,要求平台24小时内给选举假信息标上“经核查不实”,还得阻断传播。

实施后,新西兰大选的假信息接触率降了不少,主动核实的人也多了。

加拿大更直接,中小学就开了“辨假信息”的课,教孩子查来源、用事实核查工具,学过的孩子比没学的,辨假能力强一大截。

现在澳大利亚政府在搞《国家媒体素养战略》,想从三方面下手:让平台公开推送逻辑、建个“真信息库”给大家看、在社区和学校教大家辨假。

70%的人支持政府管假信息,哪怕可能少点信息自由;83%的人想让广告也得讲真的,这说明大家不是要“一刀切”,是想有个靠谱的信息环境。

假信息这事儿,光靠政府和平台不行,也得我们自己多上点心。

看到可疑信息,别着急转发,多等一秒,想想“这来源靠谱吗?有没有官方说法?”。

毕竟选举是关系到自己生活的事,被假信息骗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澳大利亚现在的困境,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信息越来越多的时代,“会辨假”比“能看到信息”更重要。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